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单志广一、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持续迅猛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就相继启动和开展了智慧城市相关建设行动。
2008年11月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的概念,进一步激发了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外在建的智慧城市数量大约有200个。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于2000年启动了“智能城市”建设;新加坡于2006年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韩国在2006年确立了u-Korea 政策并提出了u-City计划,首尔、釜山、仁川等6个地区已成为u-city示范区;日本2009年推出“i-Japan战略2015”,2010年启动了横滨市、丰田市、京都市和北九州市等四个试点;2009年美国爱荷华州的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2010年10月澳大利亚政府启动了“Smart Grid,Smart City”示范工程,等等。
目前,国外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以技术试验、区域小范围或城市局部地区试点、行业特色应用为主,其中欧盟与东亚的智慧城市进展较快。
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在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环境以及交通、医疗等民生服务领域的作用。
日本、韩国在数字化城市(e-city)和泛在城市(u-city)概念的基础上发展了智慧城市(i-city)的内涵。
建设智慧城市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是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改进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宽带化、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和发展,全国各地也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很多城市都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并着手开始规划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2月底,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数量多达150多个,初步估算投资规模将超过一万亿元。
其中,在2012政府工作报告或者“十二五”规划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以上城市共41个,副省级城市10个,直辖市中除重庆之外,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城市相关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
在41个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地级以上城市中,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所占数量比重较高,同时,中部的武汉城市群、长株潭经济圈等也积极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从这41个城市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有35个城市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上,其中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的城市有19个。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和信息化水平先进城市的发展共识,已成为众多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发展智慧城市的战略意义从概念上讲,智慧城市是以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宽带接入、下一代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充分运用、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互动、高效的信息服务为手段,以促进城市规划设计科学化、基础设施智能化、运行管理精细化、公共服务普惠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为宗旨,通过构建城市运行的综合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智慧的感知、建模、分析、集成和处理,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水平、政府行政效能、公共服务能力和市民生活品质。
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是城市的数字化与现代化的紧密融合,一方面要求信息资源可以面向公众畅通流动、信息管道可以互联互通交换共享,另一方面要求城市产业布局及其治理结构合理优化,城市管理体制高效廉洁。
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是全面感知、高效互联、智能应用,其核心是要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第一是以人为本,第二是以土地为载体,第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第四是以资本为后盾。
智慧城市是综合城市发展规划、城市运行管理、城市公共服务、城市产业发展、政府行政效能等为一体的城市发展新策略和新模式,是信息社会条件下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
发展智慧城市,体现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融合,代表了一个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是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现代城市总体实力、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战略制高点。
当前,我国正面临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城市化问题,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城市安全等多维度的大城市发展难题。
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感知以管理、整合以创新、优化以转型,充分利用城市核心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建设、管理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已成为顺应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破解大城市病、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迫切需要和现实抉择。
具体而言,我国发展智慧城市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有利于推动以工业化理念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向生态文明观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
要面向构建现代生态文明城市,打造超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全新的文明模式,实现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技方式等的全方位转型。
第二,有利于推动以产业和GDP主导的城市功能向生活主导的城市功能转型。
长期以来,我国过多地强调了城市的GDP 功能和建设生产性城市,现在要向生活主导的城市功能转型,注重提升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打造宜居城市和幸福城市。
第三,有利于推动以制造业为主的载体城市向现代服务产业、新兴产业、智能产业、文化产业为主的载体城市转型。
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以泛在化、融合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有利于推动发展高端服务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有利于推动城市管理的模式、手段从原来的粗放型、经验型、公众参与少的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法治化的管理转型。
物联网等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城市运行感知的实时化、智能化,加强城市空间要素管理的数字化、可视化,推进城市管理的网格化、精细化。
第五,有利于推动中国城市发展的参照系从模仿西方向回归东方、突出中国特色转型。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要在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注重突出以中国人为主体、发挥中国人的智慧、保障自主可控,体现东方智慧和中国文化。
三、我国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建设热情高涨,但大多数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对如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困惑,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措施,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重采集、轻分析,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人才,重新建、轻利旧,重建设、轻运营,重发展、轻安全”等现象,主要问题和误区表现在:(一)重概念口号,轻行动配套有些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时,热情很高,决心很大,目标很宏伟,口号一大堆。
但是,却明显缺乏可操作的总体规划,缺乏有效的方法措施,缺乏执行层面的组织保障,缺乏基本的要素资源和支撑能力,最终会成为政府首长或者主管部门追求时髦、盲目跟风这类政绩观的一个佐证。
(二)重建设投入,轻绩效提升有些地方非常重视上专网项目,建系统工程,特别是各主管部门在争取建设项目时往往都自成体系,独立运行。
但是,缺乏对真实需求的判断,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最终的结果经常是:简单地将各部门自己拟建的信息化项目拼成一个大包,再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就算是智慧化了,投入产出率十分低下。
(三)重设备技术,轻制度建设有些地方或主管部门对于花大钱购置先进设备、系统软件具有过大的积极性,热衷于尽快将“行头”武装到“现代化”水平,甚至不惜借债来投入巨资。
但是,缺乏统筹建设、运营和运维管理的长效机制,缺乏可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从而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也难以激发全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重工程建设,轻安全保障有些城市重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但在工程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过度依赖国外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甚至打算直接依托国外厂商建设城市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可能会导致交通、能源、金融、社会管理等重要信息为外所控,造成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客观上,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期。
各地在对智慧城市建设需求认识不清、长期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推进思路不明、发展模式不力的情况下,如果盲目开工新建大量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势必造成新一轮大规模重复建设、浪费巨额投资、缺乏应用实效、造成信息安全隐患等严重后果,不仅难以达到破解城市化发展困局、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目标,还将对我国城市发展和信息化带来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四、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启示目前,世界各国都高度关注智慧城市的发展。
经对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进行研究,有以下四方面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一)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国外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更加重视针对自身发展需求和城市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例如,欧盟侧重于发展低碳、环保型住宅和交通,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环境,强化知识创造和智慧型增长;日本、韩国等侧重于搭建泛在网络平台,为公众随时随地提供公共服务;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侧重于发展通信和信息服务等高技术产业,带动城市产业升级。
(二)稳步推进、试点先行当前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加重视先在国家层面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再推动部分区域或城市局部地区进行试点,同时大力推进行业性的智慧化特色应用及普及。
例如,日本发布了“i-Japan战略2015”,确定先在横滨、丰田、京都和北九州启动4个智慧城市试点;韩国发布了“u-City计划”,明确先在六个地区建立示范区;欧盟在30个城市中推进住宅和交通领域的建设试点。
美国、澳大利亚、荷兰、新加坡等国家也都非常重视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三)创新机制、开放共享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加重视优先建立健全智慧城市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优先推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再利用,并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保障实施效果。
例如,美国以改善政府开放数据的利用率为目标,通过“一站式”数据下载网站()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鼓励社会化利用政务信息,发布《政府公开指令》对各部门提供数据的格式、数量和质量做出明确规定。
加拿大、英国等国家也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开放共享机制。
(四)政企合作、长效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的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加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出台战略框架、规划计划、行动方案、设立专项试点等方式确定智慧城市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例如,美国、英国、法国、瑞典、荷兰、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政府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明确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和重点,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培育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