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如何教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教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学习的“三要素”:二、家长做好“八大环节”的管理:2、预习管理:要让孩子进行课前预习,找到不明白的,并在预习笔记本上记下重点和难点,上课时重点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
3、听课管理:家长要同孩子沟通,不要讨厌某某老师,喜欢某某老师,导致偏科。
4、复习管理:一是让孩子闭目回想老师当天讲了些什么。
三是让孩子复述课文(阅读课文和讲课文自己讲给自己听)。
5、作业管理:在做作业之前必须要孩子先复习后再做作业。
⑶不检查不作业:作业做完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有无借漏。
在孩子做完作业之后在叫孩子将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记录下来。
6、错题管理:要让孩子准备一个“错题管理本”将做错了的题,错的记录7、难题管理:要让孩子准备一个“难题管理本”将难题解答方法记录下来,以及举一反三的解题方法都记上,并归纳提醒。
篇二:一年级家长必教孩子学习的方法家长如何辅导孩子一、学习的“三要素”:3、在孩子做完作业之后再叫孩子将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记录下来二、家长做好“八大环节”的管理:1、计划管理:要让孩子制定好整个学习计划(什么时间学什么2、预习管理:要让孩子进行课前预习,找到不明白的,并在预习笔记本上记下重点和难点,上课时重点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
3、听课管理:家长要同孩子沟通,不要讨厌某某老师,喜欢某某老师,导致偏科。
看书本复习。
三是让孩子复述课文(阅读课文和讲课文自己讲给自己听)。
⑵不计时不作业: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一定要让孩子记下来。
⑶不作业:作业做完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有无借漏。
孩子做完作业之后在叫孩子将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记录下来。
6、错题管理:要让孩子准备一个“错题管理本”将做错了的题,7、难题管理:要让孩子准备一个“难题管理本”将难题解答方法记录下来,以及举一反三的解题方法都记上,并归纳提醒。
8、考试管理:除学校考试外,并在20天左右再让孩子做一次其考试题家长辅导孩子学习1、如何检查孩子的作业。
小学生需要老师或家长把好检查作业这—关,失去有效的检查,那么孩子的学习能力是难以提高的。
孩子读—、二年级时,重点检查字迹是否写端正;做完作业时发现有不正确的地方,首先不要指出具体错误之处,而是说出大体范围,如“做得不错,但这个题有些不对的地方,你再看看。
”或者在有问题的地方画上—个小圆圈,让孩子自已找出不正确的地方,以改之。
三年级以后,重点检查孩子做题的思路,算式的列法是否正确,而计算的结果一般不检查,由孩子自已确认。
如果计算结果错了,老师批改或考试时,判了xx,就让孩子自己去心疼、后悔,家长还装着深表遗憾、同情的样子:“真可惜,这儿错了一点,没得满分。
没关系,下次注意一点,会考好的。
”检查语文作业,发现错别字,只在下面画个小圆点,由孩子自己查字词纠正;这样就能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任、认真仔细的学习品质。
由于长期坚持这个理念及方法,石飞便养成了自已确认对错的习惯,考试时不急不躁,准确率都很高,考完后心里都是有数的,能估计到自已的考分。
2、不要盯着孩子写作业。
我看见有的家长喜欢盯着孩子做作业,一旦发现有问题,或字写错、写歪了,一边帮着孩子涂擦,一边批评、埋怨、责怪孩子:“怎么搞的,又做错了,总是改不掉。
3、如何培养孩子专心写作业的习惯。
有许多朋友向我请教,说他们的孩子写作业不专心、爱拖拉,只几道题目也要做好半天,问我怎么办。
说实话,石飞从小到大做作业都是很专心的,总是一气写完,如果情绪不好,他会说:“我现在不想做,想先看看书。
”过一会等情绪调整过来了,他便很快将作业做完。
也许石飞生来乖巧听话,加上放学以后先尽情地玩,心理得到了满足,因而拿笔就写,从不施拉。
所以,用不着我去思考解决施拉、不专心的问题。
a. 利用“限时鼓励法”来纠正。
这个方法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如首先了解一下孩子的作业量,心里估计一个完成的时间,然后征询孩子,如“语文40分钟能做完吗?数学30分钟能做完吗?如果在规定时间做完,给你贴上一个小星星,当达到5颗小星星的时候,爸爸会奖励一个你喜欢的东西或带你到xxx地方去玩。
若发现孩子写作业时有打野、不专心做的表现,只要不是太过分,就让他动一动好了,毕竟家里是一个歇息的地方,比学校要自由得多。
提醒家长注意的是,这种“限时鼓励法”是为了首先纠正孩子做作业施拉的坏习惯,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作业写完就算达到了目的,要给予表扬,至于作业质量是否满意,是后一步的事。
只要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就要称赞,不能这样说:“虽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但写得不认真,还做错了几题,快去改改!”如果这样处理问题,不断不能纠正孩子做作业施拉的习惯,“你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了作业,这很好,而且还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换一种方式:爸爸首先给你贴上一个小星星,继续加油。
只是这儿好象做得不对,你自己再去检查一下好吗?”我想,如果这样对待孩子,那么他一定会高兴接受的。
做家长的要有耐心,只要孩子每天有一点进步,就是值得高兴和称赞的事。
培养孩子的学习好习惯要一步一步的来做,不能性急。
b.利用“中途安抚法”来纠正。
这个方法还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如,当发现孩子做作业打野、拖拉,家长感到必需制止时,可以走到孩子身边,用手边抚摸他的头,边说:“是不是遇到了难题,做不下去了,要不要妈妈帮你一下?”这样首先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
对待做作业拖拉、爱打野的孩子,不能在一旁总是用责怪、数落、抱怨的语言说教他,如,“做作业总是爱打野,不专心,真是个‘拖皮鬼’。
”“快做,不要打野。
”“几道题,也要做半天,真没出息。
c.利用“直接要求法”来纠正。
如果上述两种方法都不管用,那么我想只能用“直接要求法”来纠正。
这种方法就是,事先了解一下孩子的作业量,然后直接提出完成的时间,如今天的语文作业不算多,用20分钟完全可以做完,数学稍为多一点,用35分钟做完。
如果在规定时间没完成,到了时间,爸爸便会收起你的作业,装在书包里,不能在家继续做了。
老师发现你的作业没做完,会处罚你的,由此而产生的责任完全由你自己承担。
当然,你觉得时间不够,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们再商定完成时间。
”那么,大人说到就要做到,当然,在执行这一规定时,情绪要平静,不能发火。
4、如何点拨孩子做习题。
说实说,石飞从小聪明好学,在小学阶段就他课堂学习的内容来讲,一直感到很轻松,家庭作业没有什么不会做的,即使是数学书上的所谓“爬坡题”,对他来讲也不是问题,自己都能拿下来,不需要大人帮他解题。
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不需家长点拨不会做的习题或“爬坡”难题,家长作出相应的辅导和点拔,是必要也是必须的。
a.让孩子反复读题。
许多题目并不难,只是孩子缺乏耐心阅读原题,往往只看了一遍,就感到不会做,很难,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
如果大人总是迁就孩子这种消极心理,立即告诉他如何做,甚至将算式都列好了,就会使孩子养成遇到问题不想思考,依赖他人解决的坏习惯。
正确的方法是:“你很聪明,妈妈相信你,只要多读几遍原题,你会做得出来的。
”当孩子做出来以后,大人要高兴地称赞:“我说你很聪明吧,只要仔细一读题,就会做了。
b.用例题作辅导。
对于孩子经过思考实在不会做的题目,大人也不要直接告诉原题的解法,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原题,编一个相似的例题,与孩子一起分析、讨论,弄懂弄通例题,再让孩子去做原题。
由于弄懂了例题,孩子多半会做原题,如果仍然不会做原题,那么应再回到例题的讨论与计算上。
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会学习的孩子,说到底就是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能够以弄懂例题为基础,去应对千变万化的习题。
这就叫做“活读书”,而不是“死读书”。
c.只讲关键点。
对于有些数学难题,家长一时也编不好例题,那么,可以就这个原题,分析它的关键点在哪里,找到什么条件就好解题了,让孩子根据大人的提示,去思考、去列式计算。
篇三:如何教孩子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如何教孩子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转载】2012-04-14 01:12:10| 分类:学习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听说幼升小要考20以内的加减法,感觉儿子对数不是很敏感,这几天有意去教一些数学方面的东西,发现很困难,自己也没那个耐心,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去说,于是去寻找了一些资料,比较实用,记录下来: 20以内的数的分成及加减法,是幼儿对数与量的基本认识。
是幼儿园教材中的学习内容。
2、能熟练地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数。
3、能熟练地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倒数。
数数是小班的学习内容,我们老师觉得应该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会。
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很多孩子只会从“1”开始数,如果你让他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数,他们可能就不知道数了。
第二步: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数之间的前后关系:例如:5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8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从5往前数,往后数,从第三步,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例如:7与8哪个大?12与4哪个大?第四步,让孩子学会念题。
把数往后数。
第五步,教会孩子认识个位与十位,让孩子熟练地说出两位数中的个位是几,十位是几?第六步教孩子进行计算:1、数手指加减法:加法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把大的数15放在心里,把小的数2用手指表示(让孩子把手指伸出来),中间是“+”号,就是从15后面的数开始点手指,15后面减法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把大的数15放心里,把小的数2用手指表示(让孩子把手指伸出来),中间是“-”号,就是从15的前面数开始倒数,15前面是14,加法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个位与个位相加就是5+2=7,十位与十位相加就是 1,那么15+2=17减法例如:15-2=,我们告诉孩子,个位与个位相减就是5-2=3,十位与十位相减篇四:如何教孩子学加减法如何教孩子学加减法——如何教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对于孩子学运算,提醒注意两点:其一,学前儿童学计算,在于启蒙,主要是让孩子对计算有兴趣,活化头脑,发展思维,不在于要学得多,学得深,所以,不要追求运算的难度;关于学习进退位运算的做法,提供家长一些参考:在教孩子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的时候,可以经常编一些小故事,让孩子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孩子就学会了运算。
比如,学习8的加减法,编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其中经常和孩子互动一下,互相提问,甚至让孩子把故事编下去:小猴子要买8个苹果送给奶奶。
小猴子拎着装了8个苹果的框高高兴兴地往奶奶家走去。
小猪是小猴子的好朋友,见到小猴很高兴。
好不容易跑到奶奶家了,狮子也没有追来,小猴子终于松了口气。
就这样,故事讲完了。
讲的过程中我还不时让孩子算算还有几个苹果,而后面的遇到狮子的事情也是孩子自己编出来的。
[size=3][/size]最近有个别家长反映幼儿加减法学不好,怎么教也教不会,问老师该怎么办?首先,我觉得家长不要太着急,幼儿学数学也是有一个认知的过程的,就象幼儿学走路学说话一样的,是有年龄特点的,大班阶段只要求幼儿掌握十以内的加减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