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波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

宁波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

一、前言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该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初步形成,1998年引入中国并逐渐受到各界高度关注。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循环经济上升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再生资源回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之一,体现了循环经济"3R"原则中的"资源化"原则。

宁波作为国家确定的第一批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之一,
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又是宁波循环经济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加快宁波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划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宁波市再生资源回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为了应对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部门齐抓共管,宁波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已取得良好成效,初步形成了政策调控、市场机制、技术创新三大机制相互作用,政府、企业、公众三大主体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但是,目前宁波市再生资源回收工作中还是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缺乏有效管理机制,致使社会治安存在严重隐患。

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一些收购网点违法收购赃物,为犯罪分子提供销赃便利;回收人员流窜严重,社区时有发生车库被撬、家庭被盗以及物品被顺手牵羊等事件,对社区治安造成严重影响。

第二,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宁波市再生资源工作开展的主体是经营企业,
而大部分企业都布置在城乡结合
部,而且设置随意,设施简陋,在物品运输途中滴、漏、散等二次污染现象严重;由于缺乏堆放空间,从业人员经常就地堆放、分拣、拆解、加工,从而成为城市的一大环境污染源,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市容市貌。

第三,缺乏回收设施,造成资源浪费。

目前,社区回收设施严重缺乏,导致居民投售极为不便,大量生活性再生资源仅作为垃圾丢弃,造成资源浪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数家庭的冰箱、洗衣机、电话机、空调、电脑、手机等家用电器和通讯工具已到了报废高峰期,废旧家
电及电子产品已成为回收业的主要品种,但目前的废旧家电回收网点基本呈现空白状态,使大量的废旧家电得不到有效回收。

第四,缺乏先进技术支撑,导致资源回收利用率低下。

由于回收技术落后,回收行业体系建设滞后,回收网络不健全,经营行为不规范,加工手段落后等原因,致使相当大一部分对环境污染大、但回收效益小的可再生资源无法做到无害环境的回收利用,既增加了环境治理成本,又不利于资源回收利用。

三、宁波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划设想
(一)总体构思:
规划的目标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建立再生资源交易集散中心-社区回收网点两级回收网络体系,使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同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和治安环境,成为文明城市与和谐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

(二)重点任务
规划的重点任务是通过交易集散中心的建设和回收网点的建设,从而形成"再生资源交易集散中心--社区
回收网点"两级回收网络体系。

在这个网络体系中,再生资源交易集散中心是核心,回收网点是基础,运输车辆作为两者的联系纽带。

1、交易集散中心建设再生资源交易集散中心是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工程的中枢。

承担回收网点收购的再生资源的堆放、整理、加工和交易功能。

(1)选址新建交易集散中心的选址是规划的一个难点。

目前因为宁波市的土地资源非常紧缺,而且以前的各层次规划中也没有为这类设施预留足够的空间,何况集散中心的经
济效益很难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

面对如此现实情况,设计单位与相关部门多次协商,反复讨论,通过技术、经济、行政等手段解决选址问题。

最终确定了两个选址方案。

分别位于市区北部的江北机电工业区块和市区南部的明州工业区块。

规划对两个方案从交通便捷程度、与市区的联系紧密度、管理体制运行的成本、日常运营的成本、经营户入驻的期望值等因素进行了分析:两方案比较表通过分析,方案一在上述条件分析中较方案二更有优势,但是方案一所在的江北机电工
业区块已经纳入宁波市高新技术产
业园区,如果交易集散中心落户在此,对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有很大冲突,最终规划认为方案二变为现实的门槛更低。

因此,规划建议新建的交易集散中心选址位
于市区南部的明州工业区块。

(2)规模新建的交易集散中心在规划期限内将服务于170万人口,它的规模应该达到多少才能满足要求,这是本次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

根据市环卫处统计的数据,宁波市居民每天人均产生的垃圾量约0.8-0.9公斤,其中可回收的成分占到28%,
预计可回收物资约占20%左右。

由此可推算城市居民每天人均产生的可
回收物资约为0.16公斤左右。

至规划期末,按170万人口计算,每天产生的可回收物资量为272吨。

要处理这些物资,需要经过堆放、分拣、整理、加工等操作工序才能转化为生产原
料加以再利用,分别对各流程所需的用地进行测算后,交易集散中心的用地规模达到15公顷能满足需求。

从长远发展考虑,以及再生资源深加工技术的发展,交易集散中心还需留有一定的余地以满足长远发展的需求。

2、回收网点建设回收网点的建设需要考虑网点的服务范围、网点的建设方式、网点的建设要求等内容。

由于人们在年龄结构、家庭构成、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回收体系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会有很多种操作方式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1)网点服务半径的确定为了能够使方案付诸实施,合理确定回收站点的建设标准十分重要,尤其是服务半径的选取。

为了能够选取符合宁波市实际需求的服务半径,规划通过参考其它城市的建设经验和社会抽
样调查两种方式来确定。

相关城市建设标准从北京、天津和石家庄这三个城市的设立标准来看,基本以1000-1500户居民为一个服务群体设一个回收站。

换算为服务半径,为250-300米左右。

从抽样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如何处理废旧物资的回答上主要有:66%的人选择卖给破烂王,24%的人选择扔进垃圾筒,10%的人选择卖到回收站;在是否愿意自己到回收站投售废旧物资的回答上主要有:41%的人选择上门收购,59%的人选择自己到回收站投售;在投售点的合适距离是多
少的回答上主要有:58%的人选择500米左右,36%的人选择500-1000米,6%的人选择1000米以上。

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和相关城市标准,规划认为符合宁波的操作模式应该是固定投售与上门收购相结合。

因此,在社区设定的回收点的服务半径原则确定在规划范围内的居住用地以500米左右为服务半径,设置一个回收站。

对一些老的居住社区,可以适当放大服务半径,但不能超过1000米。

新建的居住社区必须以500米左右的服务半径配套社区回收网点建
设。

按照确定的服务半径,规划期内共设置114个回收站。

(2)网点的建设方式由于目前已建的居住区都没有设置回收站,因此在现有居住区内建设回收站,又不影响居民的生活确实有一定困难。

本次规划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针对不同情况,提出四种建设方式。

改建:现状有少数回收站,设于居住区内。

规划对这类回收站进行改建。

通过门面重新装修、内部设施改善等措施,改建为符合规划要求的回
收站。

这种方式实施比较方便,操作性强。

配建:主要针对今后新建的居住社区,按合理的服务半径,配套建设回收站。

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结合小区公建或绿地设置,但必须与小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租用:已建好的居住社区,可以通过租用多余的物业管理用房或居民的辅助用房,改建为回收站,这种方式的成本较高。

新建:已建好的居住社区,如无法采用改建或租用方式建设的。

可采用新建方式。

但新建的回收站必须征
得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同意,取得建设许可证,并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

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不能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规划要求在回收点的建设过程中,尽量与垃圾回收点或垃圾中转站相结合设置,以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作者单位: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