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人居环境调研与分析

城市人居环境调研与分析

城市规划原理结课论文城市人居环境调研与分析姓名:李*班级:11景观1学号:**********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2)1.1课题的选择 (2)1.2调研地的选择与目的 (2)1.3实地调研后 (2)1.4调研与分析方法 (2)第二章城市人居环境 (3)2.1概念 (3)2.2研究内容 (3)第三章武汉市人居环境调研 (4)3.1历史发展状况 (4)3.2城市发展现状 (5)第四章武汉市人居环境分析 (7)4.1交通部分 (7)4.2居住区部分 (7)4.3绿化部分 (8)4.4污染部分 (9)4.5人文部分 (9)4.6提出的一些建议 (10)第五章结论 (10)参考文献 (11)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建设已经引起全球范围的共同关注。

一个国家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城市地率先高速发展,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作为首要议题被多次提出讨论。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领域,许多问题尚在探索之中。

本文主要是采用“从小见大”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武汉市的人居环境调研,分析其人居环境建设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参考,从这一“小”的方面,找出城市在人居环境治理与建设方面需要着重注意的几个关键这一“大”的方面。

相对“城市人居环境”,可能“城市环境”这一词大家更熟悉,若从最基本的说离不开城市是什么、城市具备什么,城市环境是什么,城市人居环境又是什么,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意义又何在?在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大背景下,因面临着住房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等城市问题,人们越来越关心城市人居环境建设。

本文从一个具体实例出发,通过对武汉市的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对武汉市的人居环境进行分析,从交通、居住区、绿化、污染、人文这些部分分别阐述问题和特点,并提出“屋顶花园”、“保护并开发旅游资源”、“城市多样性建设”等等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和分析,我们不仅能看出武汉市的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问题,而且也能发现其他城市在某些方面出现与武汉类似的情况,比如:交通拥堵问题、噪音污染问题、空气污染问题···这些共同问题无疑是为我们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敲响警钟,城市的发展应该以合理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为指针,应坚持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原则,从长久利益出发才能逐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将城市建设地更美好、舒适。

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多样性第一章引言1.1课题的选择当今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居住在城市,我们影响并分享着城市环境,所以城市人居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健康密不可分。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而逐渐暴露的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使得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城市规划领域也提出应把“永续发展”作为专业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并将这一思想具体到每一个环节,当然人们期待着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与改善,因为息息相关,所以城市人居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

1.2调研地的选择与目的想要对一个城市全面地了解是不容易的,所以想要全面了解一个城市的人居环境更是不易的。

选择武汉市作为城市人居环境调研的对象,是因为我居住在武汉有一段时间,也经常在关注着它,实地考察更加方便,文化背景也比较熟悉。

考虑这么多也是为了能更好更多地了解武汉的人居环境,实地调研与资料搜集,以小见大,通过不同城市可能或已经出现相同的问题,发现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点,当然不可能涵盖所有点,但亦可探寻到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中心。

发现问题,便需要解决问题,在集思广益的立场下,本文亦有提出一些建议参考,希望城市人居环境问题能在多方努力下不断完善,城市建设得更好。

1.3实地调研后--分析思考的问题1.3.1交通拥堵1.3.2社区建设问题1.3.3生态环境问题1.3.4污染问题1.3.5人文环境问题1.4调研与分析方法1.4.1资料搜集整理法1.4.2举例分析说明法第二章城市人居环境2.1概念2.1.1现代城市的概念与特征各国对城市的定义和统一标准都不完全相同,在我国现在较权威与专业的说法是——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现代城市的特征主要有:(1)城市化遍及全球,但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发达国家如欧美地区城市化水平比发展中国家高出许多;2)城市个数继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出现了如东京、上海、纽约等千万人口巨型城市;(3)城市职能出现两极分化趋势——综合性中心城市和具备1~2种职能的专业化城市;(4)城市的地域结构由集中趋向分散,又单中心趋向多中心。

2.1.2城市环境的概念与组成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城市环境由城市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社会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美学环境等组成。

2.1.3城市人居环境的概念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

它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实体和空间构成。

2.1.4城市环境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关系城市人居环境占据了城市环境的大部分内容,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城市人居环境更加注重人的生活感受,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2研究内容我们在研究城市的人居环境时,通常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主要有七个方面:(1)城市性质;(2)城市规模;(3)城市产业规划与布局;(4)城市内外交通;(5)居住区;(6)城市绿化;(7)城市总体规划,当然,根据各个城市实际情况,可能会有些调整变化,但总体大方向不变。

第三章武汉市人居环境调研3.1历史状况想要更全面深入了解武汉的人居环境,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时期进行观察分析,将武汉的过去、现在进行调研,再对它的未来进行预测把握它发展的方向,才能更好地进行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

3.1.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

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3.1.2城市简介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重要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

2011年末,武汉全境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

武昌,古代为武昌府,湖广省的首府。

三国时期,孙权将东吴政治中心迁鄂(今鄂州市),寓“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名为“武昌”。

汉口,古代为汉口镇,四大名镇之首。

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

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江改道所形成。

汉阳,古代为汉阳府,汉口镇的母体。

楚国时期就有大音乐家钟子期隐居于此,流传着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话,古琴台也是武汉城区最古老的路名。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三国时已初具城市的雏形,是汉阳城发展的前奏。

3.1.3城市资源水域武汉市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覆盖率为26.10%,人均占有地表水11.4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城市之首,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及中国最大的淡水中心。

湿地武汉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位。

截至2010年,武汉市湿地面积3358.3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9.54%,其中天然湿地面积1561.86平方公里,人工湿地面积1796.49平方公里,享有“湿地之城”的美誉。

3.1.4历史污染问题(1)水污染,过去武汉的工厂大多建在长江、汉江两岸,工业布局不合理,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处理不得当等使得江湖水和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2)大气污染,武汉市能源消耗以煤为主,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等耗煤行业大部分分散在城市中心地区,煤是重要污染源之一;(3)城市噪声,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干扰愈加突出,主要是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3.2城市发展现状3.2.1行政区划武汉市有13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7个为中心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6个为新城区。

3.2.2交通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于1995年4月15日启用,是中部地区首个4F级机场。

拥有定期通航点76个,“十二五”期间,武汉市航空建设将投资170亿元,完成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T3航站楼、第二跑道和机场交通中心。

此外,武汉第二机场也将在江夏开建。

武汉是中国高铁客运专线网主枢纽,中国四大铁路枢纽、六大铁路客运中心、四大机车检修基地之一。

2011年年末,武汉公路通车里程13103.2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2775.49公里,高速公路617.40公里。

公路路网密度163.20公里/百平方公里,拥有16条省道。

现已投入运营地铁1号线及2号线,共47座车站,运营里程56.85公里。

2013年12月底,武汉地铁4号线一期将投入运营,至此武汉三大火车站将全部开通地铁。

至2017年,将会开通7条中心城区线路及2条新城区线路。

武汉已建成的1300余座桥梁中,包括人行天桥、立交桥、过江公路桥、公铁两用桥等,涵盖三塔斜拉桥、双塔斜拉桥、双塔悬索桥、拱桥、连续结构桥、双曲桥等各种桥型,是名副其实的“桥都”,也被誉为“桥梁博物馆”。

武汉是中国内河的重要港口,是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交通部定点的水铁联运主枢纽港武汉轮渡的历史长达106年,有38座码头,48艘机动船舶,往来于三镇间的轮渡线路达18条。

5条线路为公交轮渡航线。

至2011年,已有公共汽(电)车7061辆,公汽线路289条,平均线长19.9公里,行程20公里以上线路达114条。

截至2012年9月,全市拥有出租车15890辆。

3.2.3人口与教育武汉市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武汉市共有常住人口1012万人,武汉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户293.2765万户,家庭户人口816.1585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78人。

2012年末全市拥有幼儿园888所,在园幼儿20.34万人。

小学598所,在校学生41.28万人。

普通中学374所,在校学生32.99万人。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29所,在校学生13.23万人。

普通高校79所,在校研究生10.61万人。

3.2.4城市绿化截止2011年底拥有公园70个,公园绿地面积6038.48公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