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蹄病1奶牛肢蹄病概述1.1肢蹄病的概念奶牛的四肢病和蹄病统称为肢蹄病,发病率较高。
肢蹄病常常表现慢性经过,不致死亡,但如果诊治不及时,可造成残废。
该病会对奶牛产生不良后果,影响泌乳牛的泌乳量和利用年限,影响种公牛的精液数量和质量。
1.2肢蹄病的种类肢部疾病:腕、附关节发炎囊肿。
蹄部疾病:蹄冠、球部炎性红肿、蜂窝织炎、组织增生、蹄底溃疡腐烂等;蹄角质变形:延伸蹄、剪状蹄、翻卷蹄和翘尖蹄等;骨营养不良:蹄角质粉化,指(趾)骨变形和骨折等。
[1]张晶,单安山.奶牛肢蹄病及其防治[J].动物医学,2004,21(2):51-52.1.3肢蹄病的发病特点①奶牛肢蹄病一般情况下多发生于舍饲和多雨的夏季,且随着胎次的增加与产奶量的提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②现研究已经证明,奶牛的肢蹄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特别与父系关系密切。
③后肢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前肢。
④变型蹄较正常蹄更易发生蹄病。
⑤南方地区肢蹄病发病度率高于北方。
[2]常建华,卢岩等. 奶牛肢蹄病的发生与预防[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2):93-95.1.4肢蹄病常见症状奶牛肢蹄病最主要的症状是跛行,站立姿势不正。
急性肢蹄病:局部红肿热痛、姿势改变、产乳量下降;慢性肢蹄病:跛行、消瘦、产乳量少甚至无乳、繁殖障碍、起卧困难;有的出现全身症状:心跳加快,体温升至39℃~40℃,严重时患牛卧地不起。
2引起奶牛肢蹄病的原因2.1营养因素(1)日粮中钙、磷不足或钙磷比例失调。
当机体钙磷比例下降时,奶牛为了维持泌乳和血液中钙磷正常含量的需要,就会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磷,导致奶牛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而发生肢蹄病。
(2)血液中铜和锌水平的降低,可引起含铜和锌的酶活性减弱,使赖氨酸残基上的氧化脱氨基作用受阻,损伤骨胶原多肽链的交叉结合,降低骨胶原的稳定性和强度,以致骨骼异常变形和骨质疏松。
(3)日粮中缺乏维生素A、D、E。
维生素A、D不足或不平衡,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而诱发肢蹄病。
维生素E具有维持细胞完整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若奶牛缺乏维生素E能导致奶牛跛行。
[3]朱玉平. 引发奶牛肢蹄病的主要原因及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06,(8):16-17.(4)日粮结构不合理。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日粮精粗比: 奶牛日粮精粗饲料搭配比例失调是奶牛肢蹄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目前,奶牛生产者为了追求高产奶量,盲目加大精饲料,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饲喂比例,导致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日粮中粗饲料的不足和质量较差,引起瘤胃酸度过高,并产生大量的组织胺,从而导致蹄叶炎的发生。
同时如果精料少,蛋白质比例偏低也会导致蹄生长异常进而发生蹄变形、蹄裂等蹄病。
②日粮蛋白质水平: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对肢蹄病有重要影响。
蛋白质中的组氨酸可脱羧生成组织胺,高蛋白日粮结构易引起奶牛的肢蹄病。
NRC(1989)的粗蛋白建议量为17.5%或37%的瘤胃非降解蛋白。
2001年NRC粗蛋白建议量减少到17%。
③日粮粗纤维含量及比例:奶牛必须维持一个合适的饲草量,以达到消化率和瘤胃正常反刍的最优化。
饲喂高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日粮容易引起肢蹄病,尤其是蹄叶炎的发生。
[4]李振, 预防奶牛肢蹄病的日粮营养措施[J].中国奶牛,2007,(1):18-20.2.2遗传因素奶牛的遗传性状直接决定其对肢蹄病的易感程度。
奶牛肢蹄病的遗传力为0.02~0.27。
奶牛蹄部性状(质量性状)遗传系数为0.6,与生产性能呈正相关,其中,3岁~4岁奶牛发病率高。
说明蹄变形引起蹄病与种公牛有关。
[5]王延寿. 奶牛肢蹄病的病因及防制研究[J].中国动物保健,2010,(6):54-56.吴树清等通过对包头市九原区某奶牛公司从北京引进的10 头种公牛的冷冻精液的215 头女儿的统计, 不同种公牛的女儿患蹄病的发生率有很大差异。
最高者发病高达85.71 %, 最低只有30 %,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非常显著, 大大支持了奶牛肢蹄病与遗传有关的观点。
[6]吴树清,马刚. 内蒙古包头地区奶牛变形蹄与蹄病的发生及相关因素的调查[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6,(1):9-12.2.3环境因素2.3.1气候环境每年夏秋季节,牛场奶牛蹄病发病率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季节、气候影响。
曾有研究报道,蹄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6~9 月发病率最高,占全年发病数的53.3%[8]。
这可能与热应激有关[19],热应激改变了动物的呼吸频率、心率、免疫应答及其行为(如奶牛长时间站立,促使了蹄部淤血的发生),天气炎热、潮湿使奶牛的采食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奶牛宁可采食精饲料而不愿采食粗饲料,同时由于呼吸频率加快促使奶牛唾液的缓冲作用降低,降低了奶牛体内中和酸的能力,潜在地增加了奶牛亚临床瘤胃酸中毒的危险。
但这还不能完全解释,即使饲喂配合饲料,一些奶牛仍可发生酸中毒和跛行的原因。
2.3.2牛舍地面、牛床及运动场地面从牛场地面的粗糙程度来看,相对于土路面,水泥路面使奶牛患跛行的概率更高。
如果给奶牛选择的机会,奶牛会避免在水泥地面上行走,尤其是在患蹄病疼痛时。
国外研究人员观察22群奶牛发现,某些日粮因素、奶牛个体因素及地面因素与奶牛蹄病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试验进一步证实地面因素对奶牛蹄部的危害更大。
为了弄清楚日粮、地面、季节等因素与奶牛蹄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观察了日粮、地面和季节对初次泌乳奶牛蹄叶炎发病率的影响,发现高精料组奶牛蹄病的发病率较低精料组的高,饲养在水泥地面上的奶牛的蹄病发病率较饲养在橡胶垫上的高,且地面因素对奶牛蹄病发病的影响较日粮因素大。
也有研究人员研究暗示,牛舍的水泥地面可能会促使小母牛蹄底出血的发生。
然而,目前我国各个集约化奶牛场基本上采用的是水泥地面。
为防止地面过滑,在初建时大都会建成带沟槽水泥防滑地面。
另外,据国外研究表明,新铺的水泥地面比旧的水泥地面对奶牛蹄部磨损更厉害,潮湿的水泥地面比干燥的水泥地面对奶牛蹄部磨损更严重。
这也是造成奶牛蹄病发病率高的一个原因。
对地面进行处理后,研究人员发现,饲养在漏缝水泥地板上的奶牛患蹄白线出血的发病率较高。
也有学者从流行病的角度研究发现,牛槽前面的台阶是奶牛蹄叶炎发病包括蹄裂的一个风险因素。
[7]邓先德,程勤阳. 舍饲环境对奶牛蹄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8,(4):33-39.牛床何德肆,胡述光等人比较了木板地面和混凝土地面的牛床对奶牛肢蹄损伤性疾病的发病情况, 结果显示:木板地面和混凝土地面牛床的发病率分别为53.18%,66.99%,木板地面的发病率显著低于混凝土地面,且在低气温季节,混凝土地面发病率极显著高于木板地面,而在高气温季节则相反。
腕(跗)部发病率,木板地面低于混凝土地面,分别为22.22%,34.06%。
细菌感染率木板地面高于混凝土地面,差异显著。
不同气温(季节)条件下,木板与混凝土地面对奶牛肢蹄损伤差异较大,但总的来说,木板地面要优于混凝土地面。
[8]何德肆,胡述光等. 木板与混凝土牛床对奶牛肢蹄的影响研究[J].家畜生态.2004,25(4):112-115.有关牛床舒适度、躺卧时间与蹄病流行之间的关系问题,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在设计牛床时,牛床垫是最为重要的方面。
有研究人员对有蹄病发病史的奶牛(已康复)和健康奶牛做了对比试验,在管理和日粮相似的条件下,在有发病史奶牛的牛床上每天比健康奶牛的少铺垫75%的秸秆,结果表明,有蹄病史的试验组奶牛很少在牛床中休息,更多的时间是站立或一半身子卧在牛床上、另一半身子卧在牛床外的水泥地上;当给有发病史的试验组奶牛增加牛床垫料时,奶牛则未再出现导致跛行的蹄叶炎新病例的发生[37],但添加多少秸秆会对奶牛躺卧时间改善却未见报道。
另外,对于奶牛来说较为理想的是以沙子作为牛床的垫料。
研究证实,采用沙子作垫料对减少奶牛跗关节损伤是很有利的[48, 49]。
另有一项研究发现,使用垫沙子的牛床与其它类型垫料包括橡胶垫和橡胶泡沫垫等在内的牛床相比,奶牛的跛行发病率要低[50]。
以后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垫沙子的牛床,奶牛的蹄病发病率11.1%)明显比使用橡胶垫牛床的发病率(24.0%)要低。
而我国王跃清等则做了在水泥地面牛床上铺设橡胶垫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拴养在铺有橡胶垫牛床上的奶牛的蹄病发病率较拴养在水泥地面牛床的低27.1 个百分点。
同时,橡胶垫可增加牛床的舒适度[44]。
目前,不同类型的牛床层出不穷,如橡胶沫、充气垫、泡沫塑料垫或充水垫等,这不仅进一步改善了牛床的舒适度,而且延长了奶牛的休息时间。
运动场运动场泥水过多, 尤其是夏季多雨, 粪尿清理不及时, 牛蹄长期浸泡在污物中, 角质软化,使病原菌繁殖, 导致奶牛感染发炎。
舍内环境因素环境对肢蹄病的发生有较大影响。
奶牛的舒适度,行走距离(从圈舍到放牧场或运动场),自由圈舍的地面和空间状况,通道地面凸起的小石块,热应激,粪便和污水浸染, 奶牛肢蹄对氨特别敏感, 高温条件下, 牛舍中的粪便及污水, 极易分解产生大量的氨, 加重肢蹄损伤。
氨对蹄壁的腐蚀作用,可降低蹄壁的屏障作用,冰凉的水泥和结冰地面,这些都是可增加患肢蹄病机会的环境因素。
[9] 张召辉,安代志.奶牛肢蹄病的营养调控[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3,(11):20-21.牛舍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是引起肢蹄病发生的又一重要因素,牛圈堆积厚层牛粪,再加上饮水池经常有水溢出,周围泥土与牛粪相混合变得泥泞;牛上下槽和饮水时牛蹄插入松软的牛粪,牛蹄角质软化,受到粪尿的侵蚀,角质生长发育不良,且脆弱,极易引起趾间腐烂、蹄底蹄球负面腐烂等蹄病。
另一方面,湿热的环境条件对肢蹄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在炎热多雨潮湿的季节,奶牛的肢蹄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使蹄更易变软,很易损伤,加上这个时期病原菌繁殖也特别快,很易感染发炎[9]。
高温高湿气候使奶牛的采食量显著下降,营养摄取过低,出现能量负平衡,体质逐渐下降,机体抵抗力减弱,影响牛蹄角质的正常生长,使肢蹄病大增。
[10]严斯刚,邓海云. 引发奶牛肢蹄病的因素[J].动物医学进展,2005,26(12):115-117.2.4管理因素蹄的状态好坏可以反映牛群的管理水平高低。
由于磨灭不齐或异常磨灭常常导致蹄变形,使奶牛站立姿势及负重异常,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蹄的发病率。
异常的站立姿势及负重,使指(趾)间皮肤过度紧张和剧伸,可诱发指(趾)间皮炎、指(趾)间皮肤增殖等病的发生。
由于对牛蹄刷洗保洁、药浴护蹄和季节性修蹄工作重视不够, 使蹄病大量发生, 发现蹄病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干奶期奶牛过于肥胖、饲养密度过大、饲槽过低、运动场面积过小、奶牛运动不足及修蹄不当是蹄病发生的诱因。
[11]杨前锋. 奶牛肢蹄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河南畜牧兽医,2008,29(6):32-33.3肢蹄病的预防3.1调整日粮结构根据不同的地域、季节、生产阶段等的需要搭配和调整各种营养成分,作好日粮结构平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日粮的粗精比例、蛋白水平、素纤维含量及比例、矿物质元素的种类以比例、维生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