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国寓言故事中国寓言故事中国成语故事中国古代神话中国民俗故事朝三暮四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
日子一久,这个老人能理解猴子们的意思了,猴子们也很得老人的关心。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一听,早上的栗子又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有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寓意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
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自相矛盾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
”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
”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面积方圆约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减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开始换牙(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有一个很有智慧的老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魁父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泥土和石头又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一位手中拿着蛇的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岗高地阻隔了。
点评: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
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
通过写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弱,以及“愚”与“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纪昌学射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飞鸟就会落下。
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领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
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不眨眼)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
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
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
.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视物)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手舞足蹈,拍着纪昌的胸膛,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个性鲜明,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本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高手,让学生通过这则寓言体会到自己在良师的引导下,也要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
终会成为祖国的栋梁。
(即实现自己的梦想)。
篇二:中国当代寓言名篇中国当代寓言作家简介何公超(1904-1986),原名何味辛,上海市松江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何公超童话寓言选》、《快乐岛》、《丑小鸭》、《小金鱼》等。
陈伯吹 (1906-1997),原名陈汝埙,上海市宝山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顾问等。
著译丰硕,主要作品有《陈伯吹文集》(四卷本)等。
曽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申均之(1912-1988),山东省烟台市人。
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小说《冬天的故事》等。
著有寓言集《西郭先生》。
严文井(1915-),原名严文锦,湖北省武昌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顾问。
著作丰硕,主要作品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多种。
主编《幼学寓言百篇》等。
金近 (1915-1989),原名金知温,浙江省上虞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
主要作品有《春风吹来的童话》、《金近作品选》等。
曽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秦牧 (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省澄海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
著作丰硕,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花城》、文论集《艺海拾贝》、儿童文学集《在化妆晚会上》等。
吴梦起(1921-),笔名吴扬,山东省烟台市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中长篇小说多部,著有《吴梦起百篇童话集》等。
《老鼠看下棋》获全国首届儿童文学奖;《小雁归队》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三等奖;《吴梦起童话选》获宋庆龄第四届儿童文学二等奖。
湛卢(1922-1987),本名王文琛,四川省夹江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寓言作家。
曽任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
著有寓言集《猴子磨刀》、《狐狸审案》、《审判伊索的寓言》、《乌鸦开画展》等。
任明耀(1922-),笔名任斐然,浙江省杭州市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著有童话集《狐狸和灰狼》、《猪八戒新传》等。
金江(1923-),原名金振汉,浙江省温州市人。
中国当代著名寓言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
寓言著作、编著丰硕,主要作品有《金江文集》(四卷本)、《金江寓言选》等数十种。
编有《中国现代寓言选》等多部。
寓言《乌鸦兄弟》曾被选入师范学校语文课本;童话《白头翁的故事》曽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1980年寓言《乌鸦兄弟》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三等奖;1982年《寓言百篇》获全国优秀儿童读物奖。
陈模(1923-),笔名尔东,江苏省泰兴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
著有中长篇小说多部,主要作品有《陈模儿童文学选》、《陈模童话故事选》等。
著有寓言集《寓言故事一百篇》、《儿童寓言故事》等。
1980年长篇小说《奇花》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等。
寓言剧《生死之谜》获第十一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邬朝祝(1923-),湖南省新化县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
著有儿童文学集多种,主要作品有《外星猫传奇》、《神秘的小奇人》等。
童话《快乐的菜花蛇》获第十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黄永玉(1924-),土家族,湖南省湘西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诗人。
著有《罐斋杂记》《永玉三记》等。
鲁兵(1924-),浙江省金华市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
编审。
儿童文学著作甚多。
著有寓言集《寓言的寓言》等。
韶华(1925-),原名周玉铭,河南省滑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著作丰硕,著有中长篇小说多部,寓言集有《风筝和雄鹰》、《新聊斋夜话》等龙世辉(1925-1991),侗族,湖南省武冈县人。
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龙世辉寓言集》等。
《女娲与苍蝇》获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首届“金骆驼奖”创作优秀成果奖。
彭文席(1925-),浙江省瑞安县人。
担任小学教师时创作的寓言《小马过河》被选入小学课本,并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刘征(1926-),本名刘国正,北京市人。
中国当代著名寓言诗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
编审。
著作丰硕,著有寓言诗集《海燕戒》、《春风燕语》、《刘征寓言诗》等。
《春风燕语》获全国第二届优秀诗集奖。
徐强华(1927-),原名徐象烈,浙江省永嘉县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
副教授。
著有寓言集《黄莺和鹦鹉》、《菩萨出汗》、《谈狗色变》等多种;编有《中国科学寓言选》等。
《床下钓鱼》获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首届“金骆驼奖”创作优秀成果奖。
吕德华(1927-),笔名端木青枝,河北省晋县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编审。
儿童文学著作甚丰,著有寓言集《蜗牛搬家》、《月亮为什么害羞》、《狐狸吹牛》等。
寓言《蜘蛛、蚕和老桑树》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三等奖;《独木桥上的狐狸和狼》获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首届“金骆驼奖”创作二等奖。
鲁芝(1927-2004),笔名大曼,山东省烟台市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
著有寓言集《狐篇三: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1、刻舟求剑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