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三、深入感知古诗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第2篇:崔颢黄鹤楼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

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一是意境美当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

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

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

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

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

崔颢南下漫游。

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

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

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

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

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

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

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

“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

”(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

)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

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04~754),字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

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

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

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

这首诗描写了登楼所见所感,并抒发了久客思乡之情。

黄鹤楼是著名古迹,且有费祎在此登仙的传说,因此登上黄鹤楼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这一美丽而凄伤的神话。

昔人即指费祎。

昔人已乘黄鹤登仙而去,而且是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以及那楼的上空终日飘浮无所依归的白云,何等凄冷!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之凄凉,则不能不令人感伤不已。

前四句两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衬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四句一气呵成,纯用古调,既写出甫一登楼自然而生的感受,又借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的色调。

五、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汉阳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鹦鹉赋》的作者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因此鹦鹉洲显然并非单纯的景象,而是带有的诗人的浓厚的情感因素。

最后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

第3篇:黄鹤楼崔颢黄鹤楼崔颢(hao4)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作背景]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青年崔颢给人的印象不好,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怎么个不好?偷鸡摸狗了?喝酒不给钱了?调戏妇女了?没有记载,书上只是说“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

”我猜小崔可能是喜欢写情诗,描写大胆,情呀爱呀地挤在诗里扎堆儿,让人感觉不正经。

遗憾地是,小崔的这些不正经现在找不到,没留传下来。

但他有才,723年的进士科举,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小崔录取了。

又一个标签接踵而至:有才无行。

京城工作的崔颢,在士大夫们的眼皮底下,继续上演一幕幕“无行”节目。

1.喜欢赌博。

(没有欠债记录)2.经常喝酒。

(没有耍酒疯记录)3.离婚频繁。

(离婚4次,没有狎妓嫖娼记录)总之,小崔另类。

如果长此以往,崔颢也就是崔颢了,像无数人一样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充当无名分母。

查不到为什么?不正经的他从军了,从军入幕的小崔结果让我们眼前一亮。

阅历真的改变人,从此崔颢粗犷的眼神里经常闪出不易察觉的愁,他变了。

刚参加工作时住单身,有一次拉肚子,拉得我浑身疲软,无精打采,在办公室里偶尔哼哼唧唧,领导同情俺,“回家养几天再来,不算旷工。

”推开家门,姐姐高兴地说:“真巧,咱家今天插稻秧,正缺人手。

”俺立刻大义凌然,捋胳膊往袖子,出发。

经过一天在水中的较量,没了,完好如初,从此一经验,“小病儿就是个屁。

”从军期间,诗人游历江面,到了黄鹤楼,豪放崔颢情不自禁,题笔写下这首名作。

[本诗简析]解释题目。

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汉市的蛇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乘鹤的仙人。

这2句说明了黄鹤楼名字的由来,传说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停留,还有一传说是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

总之,是因为有人曾经乘鹤光临而命名。

这2句就是简单的介绍,初读一般。

细读,感觉就不只是介绍,还有一种沧桑在内,这种沧桑的表现,作者用了一个“空”字。

仙人乘鹤,那是何等的激动壮观,站在黄鹤楼上,诗人应该很憧憬那种场面,可惜今非昔比。

我们一般读诗,只是读字面,很少会带上文字的声调,除非这首诗的气场太强,令我们不得已,读李白时常常这样。

这2句有气场吗?有。

表现如下:1.“乘”和“去”字都是仄调中的入声,入声字读起来有一种急促感,所谓“入声短促急收藏”(古典诗词中的入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去声),尤其是一句中的最后一个字是入声时,顿挫感会比较明显。

2.“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字是理解这句整个字面意思的重点,它的发音是平声,有一种低沉的感觉,与“乘”和“去”形成反差。

3.最重要的是“黄鹤”的重复出现,这在诗中是比较忌讳了,但这首诗不同,它不仅是简单的字面重复,而是代表的意思不同,第1次“黄鹤”只是黄鹤,第2次代表的是“楼”,在读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区别,基本不会形成障碍。

仔细体会,2次“黄鹤”的出现,有了一种语感,再加上有“乘”和“去”2个入声字配合。

还有一个原因,“鹤”也是入声字。

想像着诗人写完这2句,肯定亢奋,好句子靠灵感,而灵感可遇不可求。

写字的人都有体会。

律诗往往首联点题,习惯思维,这首诗是想表达人世的沧桑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有了前2句垫场,这2句想软下来也不可能了,看诗人是如何保持坚挺?“黄鹤”再一次出现,而且是在句头,这是最关键的,气场再次扬起。

因为第1、第2两句刚刚读完,“黄鹤”的重复,还在余音袅袅。

就像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字一样,前后紧连,语感突强。

尤其是又出现了入声字“去”,再一次加强,而且没完没了,低沉的“空”也如法重复,在后1句抑扬顿挫。

“黄鹤”、“去”、“空”竟然连续重复,由字识人,崔颢绝不是蔫蔫之辈,“放荡”的回肠。

还有,通过入声字“复”推波助澜,气场完全扬起后,“白云千载空悠悠”中没有一个入声字,与前1句造成强烈反差,而且最后用“悠悠”收尾,“悠悠”这2个字还是重复,让人意犹未尽。

恰当的重复和入声字的运用,是加强气场的主要手段。

难怪李白登黄鹤楼时也想题诗,看见了崔颢的这首后,把手缩了回来。

李白诗气场最强,他是超级内行,能读出其中的奥妙,最后不得已怏怏而去。

(没有一丁点小视李白的意思。

)一时想不起,有谁敢像他这样,在前4句里,竟反复重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