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和原子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分子和原子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分子和原子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2小题,共44.0分)1.“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①分子的质量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A. 水受热变为水蒸气B. 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C. 分离液态空气D. 固体碘受热变为碘蒸气3.下列诗词中,能用分子观点解释的是()A. 春色:春色满园关不住B. 夏竹:竹深树密虫鸣处C. 秋月:月关浸水水浸天D. 冬花:暗香浮动月黄昏4.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现象解释A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B 6000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易于压缩C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分子受热,体积变大D 在无外力下,花粉会在平静的水面上移动分子在不断运动A. AB. BC. CD. D5.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 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B. 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分子在不断运动C. 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 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6.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们对教材中“分子的性质实验”进行了如图改进。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图1中A、B烧杯中酚酞溶液都变成红色B. 图1和图2都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C. 图2能得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D. 改进后的优点:节约药品,更环保7.冬天结冰后,冰浮到水面上,其原因是()A. 水分子很小B. 水分子在运动C. 水分子间隔变大D. 分子分成原子8.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在T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纱布条,将浓氨水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一会儿就观察到ba段纱布条变成红色。

以下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 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B. 图2中bc段纱布也会慢慢变红C. 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D. 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纱布就不会变红9.下列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 物质的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B.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C. 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D.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恢复原状——分子间间隔变大10.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实质的是()A.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B. 分子间间隔变小C. 分子改变,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D. 一种分子运动到另一种分子之间去11.中国科学技术馆“物质之妙”展区有一台分子运动模拟器。

这台模拟器由玻璃罩内小球的变化情况来表现固、液气三态中分子的状态。

当玻璃罩内温度升高时,玻璃罩中的小球将()A. 间隔变小B. 质量变大C. 数量增多D. 运动加快12.按图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 浓盐酸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C. 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D. 氯化氢分子比氨分子运动得快13.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 水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隔变大B. 水沸腾时可掀起壶盖----------分子数目变多C. 氢气有可燃性,氧气有助燃性----------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D. 闻到校园的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14.如图所示,在烧杯A中加入10mL浓氨水,烧杯B中加入20mL蒸馏水并滴入2滴酚酞试液,用一个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大烧杯内壁自下而上逐渐变红B. 烧杯A中液体自上而下逐渐变红C. 烧杯B中液体自上而下逐渐变红D. 烧杯A中液体微粒在运动,烧杯B中液体微粒不运动15.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湿衣服晾干”,合理的是()A. 水分子分解B. 水分子体积变小C. 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D. 水分子之间有间隔16.从微观角度解释以下冰箱中的现象和变化,正确的是()A. 食品变质,微粒种类发生改变B. 食品保鲜,微粒停止运动C. 水果发出香味,分子质量很小D. 水结冰,分子体积变大17.下图是气体物质的粒子示意图,图中“●”和“O”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A. AB. BC. CD. D18.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A.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B. 水沸腾时可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 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D. 600L氧气加压后可贮存在4L钢瓶中,说明气体分子之间间隔较大19.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反应有两种生成物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C. 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没变D. 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是2:120.下列用微粒观点解释现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生成水−−−分子种类发生改变B. 50mL水和50mL酒精相混合,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间有间隙C. 水烧开时,顶起壶盖−−−水分子体积变大D. 打开酒瓶盖,醇香四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21.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增多B. 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1C. 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新组合D. 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22.在玻璃管两端同时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后玻璃管内有一团白烟(如图所示),白烟是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的氯化铵(NH3+HCl→NH4Cl)。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B. 保持氯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氯化氢分子C. 浓氨水挥发时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D. 该反应说明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23.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1)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快(2)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集气瓶瓶底预先加少量水24.我们学会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世界。

试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①仔细观察如下图实验,回答下列问题:“上下颠倒数次”后,我们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可以说明分子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教材所设计实验相比,该实验设计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电解水的反应表达式为:H2O H2+O2,该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_____(用“分子”、“原子”填空,下同),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__;所以说,_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有人说“水通电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所以水具有氢气和氧气的性质”,你认为这个说法不正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三、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25.为了探究分子的运动性,小强进行下面的实验:步骤一:如下图所示:问题:Ⅰ:实验(3)中,滤纸条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

Ⅱ:分析上面三个实验的现象,简单解释滤纸变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小强用剪刀在滤纸上剪取一条长滤纸,并在滤纸条上间隔地滴入酚酞溶液,然后放进试管里。

最后用蘸有浓氨水的棉花团塞住试管(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问题:Ⅰ:上面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还说明浓氨水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交流:(1)步骤一在整个探究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实验中没必要做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在实验步骤一中,要获得‘酚酞遇氨水变红’这个结论不是很严密,因为滤纸变红,有可能跟滤纸中某种化学成分有关。

具体地说,有可能是酚酞跟氨水作用,生成的某种物质再跟滤纸中的该种化学成分发生作用而使滤纸变红。

”你同意上面说法吗?答:_________。

为了验证他(她)的说法,你补做的实验是(请简单写出实验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略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表现。

根据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重组后形成新分子;而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隔或运动速率发生变化进行解答;即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必须是化学变化。

【解答】A.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A错误;B.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B正确;C.分离液态空气过程中,通过沸点不同把各气体分离开来,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D.固体碘受热变为碘蒸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春色满园关不住、竹深树密虫鸣处、月关浸水水浸天都属于宏观物质的变化,不能用微粒运动观点来解释;暗香浮动月黄昏,是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花香的微粒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是因为夏天温度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B、6000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C、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