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报告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报告--**集团**矿实习专业: 采矿工程班级: 09采矿3班学号:姓名:指导老师:2013年3月一、实习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次实习是在学完本专业全部课程之后毕业设计之前,进行的一次较全面的现场专业实习,是“完成采煤工程师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

1.通过毕业实习,学习生产现场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思想、作风和专业技术经验。

培养和加强学生为实现煤炭工业现代化的决心和本领。

2.巩固、加深和扩大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充实生产建设实际知识、专业技术和组织管理的实际经验,掌握调查研究、分析判断的工作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习对煤矿各生产环节建立全面的系统概念,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并熟悉和掌握回采工艺方法和劳动组织管理,初步掌握煤矿生产的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工作。

4.为毕业设计收集和整理所需的有关资料,初步酝酿设计方案。

二、毕业实习的基本要求了解实习矿井云驾岭概况、熟悉矿井开拓、准备、回采及矿井生产系统,了解矿井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生产过程及主要生产环节,全面收集毕业设计有关的图纸资料,调查分析矿井实际生产中的有关问题,为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奠定良好基础。

三、毕业实习内容(一)实习地点毕业实习地点为****(二)实习内容1.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矿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新华大街北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矿铁路专用线与京广铁路接轨, 309 国道与邢 ( 台 )- 都 ( 当 ) 公路在此交汇。

云驾岭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形式以断裂为主,伴有宽缓的褶曲和火成岩侵入。

断层多为南北走向正断层,大断层附近次生构造发育,断层的拉伸和牵引现象明显,往往造成断层带附近煤层变薄。

工作面内部小断层比较发育,对回采影响较大。

采区地表地形比较平坦,南部地表有东、西马庄村,北部地表有云宁电厂、云矿生活区及工业广场,矿自备铁路从本区中部穿过,上述建筑物均已留设保护煤柱。

其余地表为农田,地面标高+246~+254.0m。

采区共有7个勘探钻孔,自北向南分别为井田10剖面线上的6609、补4孔;11剖面线上的云6608、云75、6611孔;12剖面线上的6508、6509孔,邻近钻孔还有6711、云28、6607、补5等孔,地质勘探程度相对较高。

2.矿井开拓设计及生产系统(1)采区位于井田东南部,经距:13600~14800,纬距:65200~66800之间。

北部以纬距66800为界;西部以F33断层为界;东部以井田F22为界;南部以F35断层为界。

采区南北走向长约1600m,东西倾向宽560~1100m。

(2) 依据本区地质勘探钻孔揭露的煤层和地质构造,结合储量套改标准,将三采区划分为9个储量块段进行储量计算。

具体划分及计算结果见汇总表。

计算公式为Q=S×M×D/CosaQ——地质储量, t,S——水平面积, m2,M——平均煤厚, m ,D——视密度, t/m3,a——煤层平均倾角。

采区可采储量采区可采率按75%计算,Q可采= Q(111b)×75%计算公式为Q=S×M×D/CosaQ——地质储量, t,S——水平面积, m2M——平均煤厚, mD——视密度, t/m3a——平均倾角º。

Q可采 = Q(111b+122b)×采区可采率= Q(111b+122b)×75%=222.9万吨三采区2煤层储量计算汇总表序号块段名称面积(m2)煤厚(m)储量(万吨)回采率可采储量(万吨)1 11 1b-13543743.6220.275%165.12 11 1b-2762683.345.375%31.93 11 1b-3943471.219.575%14.74 11 1b-4249201.25.175% 3.85 2S 11-1347103.319.46 2S 11-2928333.351.87 2S 11-3485373.528.98 2S 11-4319071.26.59 2M 22-11548583.698.475%73.81 0 2M22-2150061.23.19 2M 22-31675951.234.01 0 2M22-4212263.512.812M18311三采区2#煤层总地质储量685.5万t ,其中东、西马庄村庄保护煤柱37万t ,电厂和工业广场保护煤柱228.8万t ,铁路保护煤柱201.8万t ,断层保护煤柱106.6万t ,剩余储量111.3万t 。

进行建筑物下采煤后,可采储量为222.9万t 。

采区剩余服务年限为10年。

采用“三、八”制作业方式,早班检修,中、夜班生产。

(3)采用立井开拓的形式,井筒最大深度为400米。

(4)共有一个开采水平,标高为-150米。

共有3个采区,3个采与掘进工作面,采用一次采全高放顶煤工艺。

(5) 采区布置为单翼采区,在-440m 水平布置采区下车场、泵房和水仓,于两条下山中下部布置采区变电所,连接两条下山。

中部设绕道式甩车场与顺槽相连接。

以采区系统直接担负排水和供电。

皮带下山自一水平-150皮带运输石门开口,分为两级提升。

两部皮带担负煤炭运输和进风任务,设猴车担负人员上下。

轨道下山和皮带下山均布置在井筒和电厂保护煤柱内。

轨道下山自-150水平一采区南部开口,担负全部辅助提升任务,并兼作为采区回风道,由西风井回风。

(6) 采区下部车场根据-440下部车场与轨道上山的相对关系,选择卧式绕道车场,下部车场平巷段与轨道巷及采区的位置关系,巷道断面按进出综采支架的最低要求设计,为半圆拱形锚喷巷道,其净断面规格为:5000×3600mm ,其工程量总计约492米。

1 22-5 4969 .6 7.612 2S 11-5 36264 3.6 23.1合计 685.6 222.9采区中部车场三采区轨道下山设计有4个中部车场,分别用于满足12301、12303、12305、12307四个工作面的材料运输,其巷道设计为半圆拱形锚喷巷道,净断面规格为3200×2800mm,其工程量约390米。

采区上部车场、绞车房、猴车硐室及通道为满足三采区的材料运输需求,要求在轨道下山上部布置上部顺巷平车场。

其巷道采用半圆拱形断面,其净断面规格为:5000×3600mm,采区上部车场、绞车房、猴车硐室及通道总工程量约195米。

(7) 依据采区煤层赋存条件、地表建(构)筑物压煤、倾角及矿井目前生产情况,设计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一次采全高充填回采开采方法,为保证地表均匀沉降,可使用跳采工艺,机械化程度100%。

从生产能力保证程度分析,根据该矿的生产实践,一个综采工作面即可保证采区生产能力的要求;从资源回收率分析,云驾岭煤矿的生产实践已证实,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从技术条件分析,云驾岭煤矿井下回采工作面均以综采放顶煤为主,对于一次采全高采煤法,在技术管理、生产管理上还没有应用过,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工作面设备选型为初选为了使地表达到均匀沉降,最大程度控制变形量,本采区采用跳采回采顺序,工作面回采均为后退式回采,正常情况下为一个工作面回采,采区内工作面接替顺序为:12301—12305—12307—12303—12309—12311。

根据矿井生产接替经验,对采掘工作面接替,按一采两掘的工程进度编制生产队伍,保持一个综采工作面正常接替,设计确定安排2个掘进工作面。

(8) 通风系统云驾岭煤矿通风方式为中央边界抽出式,位于井田东部边界中央的主、副井为进风井,位于井田西部边界的西风井为回风井;西风井安设两台同等型号的GAF22.4-15-1型轴流式扇风机作为矿井主扇,一台运转,一台备用,其电机型号为Y560—6,功率为710Kw。

(9) 运输系统矿井井下-150水平的运输方式采用单线加车场电机车往返运输方式。

现在使用的放煤小井两个:南采小井、二里采小井。

原煤运输路线:放煤小井--150大巷-卸载坑-主井提升-地面皮带-洗煤厂。

开拓碴运输路线:开拓车场--150大巷-副井提升-地面运输-矸石山。

井下现有三条主要运输轨道上山在用:八轨上山、二里轨上山、南采轨道上山,轨道上山主要为采掘生产服务,采用绞车斜巷提升运输。

根据矿井衔接安排,2014年三采区开采时,矿井南翼12113工作面已经回采完毕,同时回采的工作面还有16203、12808两个面,副井提升能力经过2009年的改造后满足三个面的材料提升要求。

三个面原煤运输路线各有不同,三采区使用-150皮带运煤系统,16203面原煤由工作面至二里采小井至-150大巷至井底卸载坑,12808面原煤经八采皮带上山运至八采煤仓至-450皮带大巷至主暗斜井皮带运输至-150皮带大巷至井底卸载坑。

因此,三采区的开采对矿井生产系统没有影响。

(10) 提升系统矿井主井提升机为JKMD—2.8×4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落地式)配一对7t提煤箕斗,电动机型号为YR1000—10/1430,功率为1000Kw,配JKMK/J—NT—24—33A91/P1交流提升机电控装置,PLC控制系统。

副井提升机型号为JKM—1.85×4多绳摩擦式提升机(塔式)配一对1t矿车单层双车多绳罐笼,电动机型号为YR500—6,功率为800Kw,担负提矸、提升材料和升降人员等辅助提升任务。

排水系统2009年矿井实测正常涌水量320m3/h,三采区预计正常涌水量150 m3/h,最大涌水量250 m3/h,而北翼采区正常涌水量40m3/h,最大涌水量100m3/h,六煤二采区正常涌水量70 m3/h,最大涌水量150 m3/h(按《煤矿安全规程》二百八十条规定矿井正常涌水量在1000 m3/h 以下时,主要水仓有效容积应能容纳8h的正常涌水量),即:(320+150+40+70)×8=4640 m3/h。

矿井设内、外水仓,水仓总容量为4923m3,满足规范要求。

依据2009年矿井联合排水演习数据,井底水仓现有5台泵全开时排水量为1640m3/h,因此矿井现有井底水仓能够满足采区生产时矿井排水要求。

供电系统矿井在地面工业广场设35KV变电站一座,两回路电源线路337、338分别引自武安惠兰变电站35KV两段母线上。

矿井35KV变电站安装2台主变压器,型号为S9-8000/35,其中,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全矿井实际用电负荷6300Kw,井下最大涌水量时的用电负荷为4200Kw。

3.采区巷道布置采区布置为单翼采区,在-440m水平布置采区下车场、泵房和水仓,于两条下山中下部布置采区变电所,连接两条下山。

中部设绕道式甩车场与顺槽相连接。

以采区系统直接担负排水和供电。

皮带下山自一水平-150皮带运输石门开口,分为两级提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