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赋相关读后感苏轼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相关读后感苏轼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相关读后感苏轼赤壁赋读后感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下面是向各位推荐的赤壁赋相关读后感,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有很多令我景仰不已的人物,但其中只有两个人是我心目中能称之为仙的,一个是诗仙李白,另一个就是古人才子的典型代表----苏轼。

而他的《赤壁赋》,这篇我最喜欢的散文,可称得上古文中的经典。

赤壁,本来不是古战场所在地。

自然雄浑的山势,奔腾咆哮的江水,在秋江月明之夜,显得分外安详。

这种动静相兼的自然景观,构成了赤壁秋夜特有的韵味。

苏轼面对客人的洞箫,无言以对,禁不住灵魂的黯然,无奈之中,只说了一句,“何为其然也”。

想借此,掩饰住自己外在的沉默与内在的喧腾。

而客人的回答,却又加深了这种沉默的态势:一世枭雄曹操,当年挥戈赤壁,那气象,那阵容,那不可一世的辉煌,而今安在?或许,任何丰功伟绩,在时间面前,都微不足道。

任何生命,在时间面前,都绝对无依。

任何人,无论伟大,无论渺小,在时间的追赶下,最终走向虚无。

与其在尘世苦苦挣扎,抛却人性与生命,为那虚幻不存的东西,不惜扼杀,摧毁,甚至葬身荒野,远不如渔樵江渚。

侣鱼虾,友麋鹿,驾扁舟,举匏尊,寄蜉蝣,渺沧海,如果有可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这当然仅仅是想象。

事实上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就导致了人的困惑性,生命的内在价值究竟何在。

所以,在生命的自我走向里,任何得意都有失意,任何失意,当然也可能有得意,但人生更多的时候,是无奈。

无奈之际,我们除了把情绪或者情感自我转向以外,还有什么呢?当年徐文长在政治上失意之后,情感扭转遇到误区,不得不对自己下手,对自己下手不成功之后,又不得不把这种自戕的心理转到对艺术的顽强追思,正是因为这种追思,我们今天的书画苑囿里,才有了一朵潇洒飘逸的不死之花。

苏轼在此,借客人之口,表达出自己的基本人生态度。

仕途不顺,不如求归。

归隐,是失败文人们的崇高妄想。

当年陶渊明在政治上误入歧途之后,很快矫正自己的心理视角,赶紧回家,过上真正苦闷的幸福生活:物质与精神的悍然决斗,使得老陶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更加自我完善,咬牙切齿地走向不归的远方。

苏轼在此,不得不再一次展现自我的基本情愫:在这逃亡的路上,真的有自我的尽头吗?苏轼内心没底。

内心没底的苏轼又不得不再次面对。

这是一种矛盾,自我与他我的矛盾。

__解决这种矛盾呢?这又回归到了宗教。

宗教,在苏轼的生命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宗教总是在苏轼无助的时候,从幕后走了出来,充当了精神教父。

在苏轼对客人的回答中,几乎都是宗教伦理的翻版,这其中,有佛教,也有道教。

苏轼在这种自我解嘲的辩论中,展现出苏轼对生命二元的理解,也表达出苏轼对生命本我的尊重与正视:水,逝者如斯,却未尝往;月,盈虚如彼,却卒莫消长。

从变者而观,天地不能一瞬;从不变而观,物我都将无穷。

于此,无论英雄豪杰,无论山村野夫,都没有必要去羡慕什么,只要按照自我的生命轨迹走下去就是。

再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正如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物我共有,又何必去杞人忧天?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不好好享受生命的快乐,反而去忧心忡忡,于情于理,能说得过去吗? 这一段回答,明确表达了苏轼的自我生态观:生命无论走向哪里,也无论富贵贫穷,都不值得高兴或者悲哀。

生命有限,主要是过程,而不是结局,作为我们自己,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照顾好自己的灵魂。

正如伊壁鸠鲁所说,幸福的生活,就是快乐和健康,灵魂没有困扰。

因此,无论生命走向如何,有酒就喝,困来就睡,该来则来,该去则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曾经有人问一得道高僧,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那老禅师说,饥来吃饭困来眠。

我们纵观苏轼的一生,旷达是主体,苦难是客体,欢乐是媒体,在黑夜里追寻自我是绝缘体。

苏轼在此的答复,实际上是以乐写哀,只是我们今天阅读的时候,已经很难体会当事者的苍茫。

苏轼的内心理所当然在煎熬中:今天如此,明天呢?如果没有明天,那是例外。

这当然是潜台词。

纵观苏轼的这篇赋,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叙事走向在文本中是弱化的,情绪转换是显性的。

通篇的情感暗示都控制在弱化的叙事当中。

但弱化并不等于没有,叙事脉络的清晰走向,也可以理解成是情感的支线:白天——月夜——白天(早晨);叙事经过:游赤壁——从流飘荡——主客对话——主客把盏——主客酣睡;情绪转换:喜悦(物我一体)——悲伤(物我各异)——喜悦(物我又一体)。

如此的转换,我们不多不少有些明白,苏轼此为的基本目的不外乎是:任何外在的叙事,都是为内在的情感张本。

任何生命,无论伟大,渺小,健康,残缺,都是时间女神的馈赠。

对此,我们没有必要隔离自我,也没有必要背叛自我,更没有必要相互背叛,我们只能珍惜,如岁月珍惜黑暗,如生命珍惜死亡。

这其中,对生命个体,对生命种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表达自己的敬畏。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一种淡然;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一种洒脱;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种自在。

喜欢赤壁赋,喜欢作者的这种淡然的处世态度,喜欢他洒脱的处事情怀,喜欢他对回归自我,寻找心灵净土的那种执着的追求。

大自然,是造物者出色的杰作,心向往之处,在大自然中徜徉时,让我有了物与我同在,遨游于天地的感觉。

有时候觉得活着挺累,每天学会笑脸迎人,没笑强笑,干着不喜欢干的事,没有自我,接触大自然,就可以卸下了虚伪的面具,纯真的笑容,在脸上显现。

在自然中,可以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烦,大自然帮助我们回归自我,找到心灵的那份净土。

与大自然的幽静,清雅相比,这个世界就有点疯狂了。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们都在追求那些所谓的金钱,权利,由此,啃老族出现了,富二代出现了,人人渴望自己的爸爸是李刚;穿名牌的多了,穿不起名牌,就穿假名牌,因为名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它可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脚踩李宁耐克鞋,就像踩着别人似地,简直高人一等,结婚买钻戒,越大越好,有面子,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名牌、钻戒被人捧起来了,价格越来越高,人们追求她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然后就开始不择手段的挣钱,捞钱,管他贪不贪,犯法不犯法,这年头有钱就是大爷,有几个能像比尔?盖茨那样搞个裸捐什么的,把自己挣得钱回馈社会。

同时追风的多了,在网络上,凤姐以一种恶作剧的形式登场,是炒出来的名人,好多人开始关注凤姐,开始想,凤姐为什么会红?应为她能够有看点,恶搞的力量也挺强的,大家纷纷效仿,也来网络恶搞,哎,一切的背后都是名和利,而后,网络红人越来越多了,农民工旭日阳刚上了春晚,搞网络有前景了,商家纷纷投入网络市场,获取利益钱财的地方,就是人最多的地方。

追求过后就会发现,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也许你就需要转一下身,回顾想一下经历的,你所追求的,是不是你没想要的。

浪子回头金不换,及时的回归自我,活出自己,才是对的。

之所以向往赤壁赋中苏轼描绘的生活,是因为他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无拘无束,没有压迫,没有烦恼,心态平和,满足生活,人生由自己主导,为自己而活,当今社会不再是充满战争火焰的社会,我们国泰民安,不用像保尔一样,整个一生都要祖国的解放而奋斗,我们可以幸福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必每天去追逐名利,追逐金钱,有吃有喝就好,做点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何必执着与那些如过眼云烟的东西呢?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执着于追逐那些带不走的东西呢?人生又是何其短暂,就像小沈阳说的,两眼一睁,一闭,一辈子过去了,浮华尘世,唯有守住心灵的那份净土,不被世俗浑浊所污染,才能无怨无悔的走过一生。

几乎,在所有经典的文学中,凡是跨越时空的作品,都是作家通过叙事与抒情的内在转换,表达了作为人类的我们,与这个世界既相互切割又相互吞噬的共生关系:生命的内在沉疴与生命的走向的本质苦难,构成了人类必然,甚至是绝望的生命归元。

在这必然中,每一生命个体,都能找到自己,与这世界顺从或者对抗的反差极值:妄图通过努力,看见自己,在黑暗中行走的声音。

苏轼的《赤壁赋》,在我个人看来,则是这种生命内在转换与情感再现的经典之一,这种大苦无言的壮美,宛如坚韧而又倔强的金属,在黑暗里朦胧出几分祥和的亮色:通过自我与时间的相互睥睨,传达出一种不可替代的人文情怀。

作者在这篇赋里,借助外在的叙事联欢与内在的情感冷遇,表达出谪居的个人况味。

纵观苏轼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的个人遭遇总是离不开社会的赐予。

苏轼的生命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集团幽默:当政府决定要把某个人拿来把玩把玩,总是先把猎取对象像猪一样豢养起来,膘肥体壮之后,就让他浮在水上或飘在空中。

在苏轼的时代,作为北宋政府,还是相对开明的;作为北宋皇帝,也是相对开明的。

唯一不开明的,就是皇帝身边那一帮奸邪善良的小人了。

虽然任何一个时代,小人总是存在的。

尤其衣冠枭獍者。

政治上难以施展才情的苏轼,在某种意义上,其流浪的命运格局,基本上都是小人们,同心同德努力的结果。

当然,奸害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最主要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正如其弟子由所说,苏轼的被遭陷害,绝大部分是因为他才学太高,名气太大,口无遮拦,率性浪漫。

一个才学和名气都高的人,难免不获罪他人,也难免不遭遇小人。

而小人的特长就在于构陷,这点,历史几乎没有例外。

为此,苏轼的被贬就成为社会的必然。

其实,政府对苏轼本来没有什么,皇帝对苏轼也本来没有什么。

可四周一圈吠吠的小人,红着狗眼狠命乱咬。

再开明的皇帝,也经不住这种恶心的噪音蛊惑。

为此,苏轼的宿命悲剧,几乎是社会与自我的相互决裂。

好在苏轼在自我意义上,能够自我解嘲,哪怕像一条无家可归的狗,宿命地浪迹天涯。

苏轼在流浪的路上,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坚挺了自我的内在气节。

为此,苏轼被贬黄州所作的前《赤壁赋》,除了自身的美学意义之外,更多的则是其人文意义,社会意义。

当一个人站在社会或时代的断面,看得最多的,不是时代的欢宴,就是时代难以言说的阴暗与阴险。

在苏轼的时代,社会格局是相对稳定的,统治集团内部在局部意义上,也是和谐的。

唯一不和谐的,只是权力的相互倾轧。

权力,在一般情况下,都能使人丧失人性。

作为苏轼本人,或许并不想卷入这种纷争。

作为翰林院学士的苏轼,或许只想读读书,看看天,泡泡茶,喝喝酒。

偶尔去灯红酒绿一下,以完成自我的宿命根本。

但朝廷并不给苏轼这种机会。

谁叫你才学和名气都高呢?当一个社会整体弱智,出类拔萃,或者具有相对健全智慧的人,总是率先受到攻击,这几乎是一条阴险的定律。

作为苏轼,本意是善良的。

本意善良的苏轼,当然不太考虑个人,或者基本上不考虑个人。

因为苏轼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忠于朝廷的,也是忠于皇帝的。

忠于朝廷的苏轼,既不赞同王安石的改革变法,也不欣赏司马光的顽固保守。

深受儒家浸淫的苏轼,希望走一条比较中和的道路,在稳步中走向新的彼岸。

但朝廷却扼杀了他的善良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