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姜

生姜

生姜(《名医别录》)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均系栽培。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四川、贵州、广西、山东、陕西等地为多。

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辛、性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健胃止呕、化痰止咳,还可解鱼蟹及半夏、南星之毒。

临床用名有生姜、生姜汁、生姜皮、煨姜。

【本草汇言】《名医别录》:味辛,微温。

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

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

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

《本草拾遗》: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须热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药性论》:使。

主痰水气满,下气。

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不下食。

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合蜜服之。

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效。

《开宝本草》:味辛,微温。

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本草图经》:以生姜切细,和好茶一、两碗,任意呷之,治痢大妙!热痢留姜皮,冷痢去皮。

《本草衍义》:治暴逆气。

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

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咬之终日间,嗽自愈。

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

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

升也,阳也。

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

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

辛而甘,微温,气味俱轻,阳也,无毒。

《象》云: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治痰嗽。

生与干同治。

与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剪细用。

《心》云:能制半夏、厚朴之毒,发散风寒,益元气,大枣同用。

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呕家之圣药也。

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

此药能行阳而散气。

《珍》云:益脾胃,散风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孙真人云:为呕家之圣药。

或问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

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之系,便为胃口。

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

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食。

此以平人论之可也。

若有病则不然。

姜屑比之干姜不热,比之生姜不润,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僭故也。

《本草》云:秦椒为之使。

杀半夏、莨菪毒。

恶黄芩、黄连。

《本草衍义补遗》:辛温,俱轻,阳也。

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之圣药。

治咳嗽痰涎多用者,此药能行阳而散气故也。

又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

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谓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

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

若有病则不然,若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须热即去皮,若要冷即留皮用。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姜、枣味辛、甘。

固能发散,而又不特专于发散之用。

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

洁古云:生姜,性温,味辛、甘,气味俱厚,浮而升,阳也。

其用有四:制厚朴、半夏毒一,发散风邪二,温中去湿三,益脾胃药之佐四。

东垣云:生姜为呕家之圣药。

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物能行阳而散气。

又云:生姜消痰下气,益脾胃,散风寒。

主伤寒头痛,鼻塞,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

又云:生姜与大枣同用,调和脾胃;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

《本草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

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瘴气。

食久,积热患目。

痔人,痈疮皆不宜多食。

姜皮消浮肿腹胀痞满,去翳。

《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

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者。

《本草蒙筌》:味辛,气微温。

气味俱轻,升也,阳也。

无毒。

入药凭证,去皮热,留皮凉。

佐大枣益气厚肠,兼竹溺豁痰利窍。

杀半夏毒,不麻戟咽喉。

润地黄炒,免滞泥胸膈。

同陈茯叶多年者佳煎汁,疫痢禁口者可苏;拌生盐炒泡汤,宿食里痰者即吐。

益脾开胃口,或问: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东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非也。

咽门之下受有形物者,谓之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

止胃翻作呕仙丹;温经散寒邪,解头疼发热圣药。

霍乱转筋欲死,醇酒搀汁饮佳。

赤肿痛眼无疮,铜钱刮汁点效。

行津液调合荣卫,去狐臭通畅神明。

宜啖春初,辟疠且助生发;勿食秋后,泄气犹损寿元。

夜气敛收,尤全禁忌。

去皮日曝,又名干姜。

干则味辛,炮则味苦。

气温大热,气味厚多。

半浮半沉,阳中阴也。

使恶并制,并与前同。

干辛专窜而不收,堪治表,解散风寒湿痹,鼻塞头疼,发热狂邪;炮苦能止而不移,可温中,调理痼冷沉寒,霍乱腹痛,吐泻之疾。

表证肺寒咳嗽,仗五味子相助建功;里证脉绝无阳,资黑附子为引取效。

若疗血虚寒热,加入补阴药煎;能引血药上升,入于气分生血。

故产血去多,热发骤盛者,倍用治之,而弗疑也。

炒黑止唾血痢血良,煨研塞水泻溏泻妙。

遇阴阳易证,用取汗立瘥。

一云:泻脾非泻正气。

盖脾中寒湿,须干姜辛热以燥之,故曰泻耳。

《药性解》:生姜,味辛,性温,无毒,入肺,心、脾、胃四经。

主通神明,去秽恶,散风寒,止呕吐,除泄泻,散郁结,畅脾胃,疗痰嗽,制半夏,和百药。

要热去皮,要冷留皮。

恶黄芩。

按:生姜辛入肺,肺得所胜,则气通宣畅。

主宰能灵,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则一身之气皆为我使,而亦胜矣。

一身之气胜,则中焦之元气定,而脾胃出纳之令行,邪气不能容矣,故能去秽恶。

经云秋不食姜者,羔以燥金主令,天道敛收,姜则味辛,善散肺气,人肖天地以生,未有干天地之和而犹受其益者。

谚所谓夜不食姜,亦以夜气敛而姜性散耳。

如疗病则不可泥也。

宜常用而不宜多用。

《药鉴》:味辛性温,无毒,气味俱厚,升也,阳也。

制半夏,有解毒之功。

佐大枣,有厚肠之益。

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翻胃之疾。

古云通神明去秽恶者,何哉?盖以本属肺心之系也,心惟得其所胜,则气通而宣畅,故能通神明。

神明通,是心气胜,而一身之气皆为吾所使,而亦胜矣。

一身之气胜,则邪气不能容,故能去秽恶。

抑且辛甘发散,则能散在表在上之邪也,故生姜能治咳嗽痰涎,止呕吐,开胃口,主伤寒伤风、头疼发热、鼻塞咳逆等症。

又曰:欲热即去皮,去皮则守中而热存也。

要冷即留皮,留皮则行表而热散,非皮之性本冷也。

《本草备要》:宣,散寒发表,止呕开痰。

辛温。

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

治伤寒头痛,伤风鼻塞,辛能入肺,通气散寒。

咳逆呕哕,有声有物为呕,有声无物为哕,有物无声为吐,其证或因寒、因热、因食、因痰,气逆上冲而然。

生姜能散逆气,呕家圣药。

东垣曰:辛散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这病。

若胃虚谷气不行,胸闭塞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勿作表实用辛药泻之。

丹溪曰:阴分咳嗽者,多属阴虚,宜用贝母,勿用生姜,以其辛散也。

昂按:人特知陈皮、生姜能止呕,不知亦有发呕之时,以其性上升,如胃热者非所宜也。

藿香亦然。

胸壅痰膈,寒痛湿泻。

消水气,行血痹,产后血上冲心,及污秽不尽,煎服亦良。

通神明,去秽恶,救暴卒,凡中风、中气、中暑、中恶、暴卒等证,姜汁和童便饮效。

姜汁开痰,童便降火也。

疗狐臭,姜汁频涂。

搽冻耳。

熬膏涂。

杀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野禽多食半夏,故有毒,生姜能解之。

辟雾露山岚瘴气。

早行含之。

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痹痛。

久食兼酒,则患目发痔。

积热使然。

疮痈人忌食。

《本经逢原》:生姜辛温而散,肺脾药也。

散风寒,止呕吐,化痰涎,消胀满,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呕吐等病,辛以散之,即《本经》去臭气通神明,不使邪秽之气,伤犯正气也。

同大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

凡药中用之,使津液不致沸腾,不独专于发散也。

煨熟则降而不升,止腹痛泄利,扶脾气,散郁结,故逍遥散用之。

同蜂蜜熬熟,治风热咳逆痰结,取蜜之润,以和辛散之性也。

生姜捣汁,则大走经络。

与竹沥则去热痰,同半夏则治寒痰。

凡中风中暑,及犯山岚雾露毒恶卒病,姜汁和童便灌之,立解。

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甄权云:捣汁和蜜食,治中热呕逆,不能下食,取姜以治呕,蜜以和胃也。

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以其能行阳散气也。

干生姜温中主嗽,治胀满霍乱,呕吐不止,腹痛者宜之。

较生姜稍守,较干姜稍缓。

为屑酒服,治偏风头痛。

姜皮辛凉,能消四肢浮肿,腹胀痞满,五皮散用之。

古云秋不食姜,令人泻气,而新姜尤当忌之,目疾痔疮勿食。

患痈疽人食之,则一恶肉。

妊妇嗜食,令子余指。

《本草求真》:[批]发表、除寒、止呕。

生姜专入肺。

气味辛窜,走而不守。

据书开载主治甚多,然总发表除寒,开郁散气,辟恶除邪数端而已。

姜性意义,一索尽贯。

其曰伤寒头痛,伤风鼻塞可用者,以其主有宣散通肺之力也;辛主散。

咳逆呕哕而必用者,以其具有开提散郁之义也;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

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

或问生姜辛温入肺,何以云入胃口,曰:俗以心下为胃口者非矣。

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及胃之系,便是胃口,与肺系同行,故能入肺而开胃口也。

水气、湿泻、血痹而必用者,以其具有逐阴行阳、除湿开导之力也。

血痹冲心不下,生姜五两,水八升,煮服。

他如冻耳可擦,辛以散寒。

狐臭可疗,姜汁频擦,力能祛寒辟秽。

诸毒可解,凡半夏、南星、菌蕈、野禽诸毒可解。

亦何莫不由宣发之力以为辟除。

时珍曰: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

夫辛入肺,肺旺则一身之气皆为吾用,中焦之元气充而足,脾胃出纳之令壮而行,邪气不能容矣。

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酒,食厥、痰厥、厥、冷厥,霍乱、昏晕,一切暴病,得之必救。

暴病方宜,方广心云:凡一切卒暴之症,用姜汁和童便服,立可解救,以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早能含姜,不犯雾露之气,姜能除湿,及山岚不正之邪,皆能以正神明而辟秽恶,真药中之神圣也。

但积热患目,及因热成痔者切忌。

时珍曰:食姜久,积热患目,及病痔人多食兼酒,其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

至书有言夜主阁而姜不宜食,秋主收而姜不宜食,与孕妇食姜而令儿指象形,此虽就其时令及以物类相感立说,然亦未可尽拘。

姜皮辛凉,和脾利水消肿,取其皮以行皮之义。

《得配本草》:秦椒为之使。

恶黄芩、黄连、杀半夏、南星。

辛,温。

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分。

祛寒发表,解郁调中。

开寒痰,止呕哕,姜为呕家圣药。

去秽恶,通神明。

得梓皮,泄肌表湿热。

配大枣,和营卫。

佐杏仁,下胸膈冷气;佐半夏,治心痞呕哕;和梨汁、竹沥,能横行散结;和雨茶,治下痢;入二陈、四君,止呕吐水泻;合葱白,发表邪。

捣汁和童便,治五中卒暴,干霍乱。

五中者:中风、中气、中暑、中毒、中恶。

生姜、葱头、莱菔子,共研炒热,绢包罨胸胀处,分两包,冷则轮换罨,治虚人结胸,汗出而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