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综合地质报告地质大学(北京) 2011年6月9日目录第一章----- 引言第二章----- 地层及构造层第三章----- 构造第一节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第二节白垩纪构造层第四章------ 地质发展史第五章------ 结束语参考文献附图Ⅰ构造纲要图附图Ⅱ联合面图第一章引言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构造作用或构造运动常是其他地质作用的起始或触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地质学说通常也就成为地质学的基本学说。
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前面的构造实习课程的总结。
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由于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并且没有等高线,这就加大了此次综合作业的难度,我们只能先找出河流和峡谷,对照各个标高点高度,粗略地确定剖面图对应的高度。
从地质图的图例上我们可以了解图区初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浏览一下地质图,概略地认识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了解其地貌特征,并结合比例尺分析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
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辨背斜和向斜、断层,进而分析其特征。
本次大作业的主要内容有:1、编制了构造纲要图,对图进行了用符号标志,把其构造层也进行了标注,不整合,岩体及岩脉明显标出。
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4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
2、编制五条地层剖面图对图中标注的五条地层剖面进行分析制图。
A-B剖面主要是分析逆冲推覆构造。
C-D、E-F剖面主要是根据褶皱关系、断层展布来分析断层类型。
G-H剖面主要是分析岩浆侵入作用与断层作用叠加下的地层表现。
I-J 剖面主要是分析地堑地垒构造。
3、对整体构造进行分析总结,编写地质报告。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地层简单描述(分布、岩性及接触关系):从河流的分布和流向判断,金山镇地区西高东低,河流两岸多是山峰。
地质图上出现地层的地质年代从D2至E,中间缺失T1、T3和侏罗纪J的一整套地层,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倾向随构造的变化而有不同。
古近纪E、下石炭统C1、白垩统K1、K2和中泥盆统D2C1为砂岩、砾岩,分别分布西北角和北部略偏东以及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上泥盆统D3为页岩、泥岩,集中分布于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T2、P3灰岩,P2砂岩,P1灰岩、泥岩广泛分布于金山镇地区。
东北角陵庄出现岩浆岩,即斑岩π和花岗岩γ。
最老的地层D2作为褶皱的核部出现在东南角河北村地区,最新的岩层则出现在西北角E,为水平岩层,从K1水平岩层开始和下面的倾斜岩层形成角度不整合。
T2与P3之间为平行不整合。
第三章构造第一节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一、褶皱构造:主要顺序从西北到东南方,分布1、王庄背斜与向斜组f1:背斜核部C1,向斜核部P1,翼部由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西—南东,北西翼倾角45度,南东翼倾角70度。
2、奇峰—雨峰短轴背斜褶皱f2: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50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75度,但是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剥蚀得所剩无几。
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向北西。
3、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f3:两处短轴背斜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P1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80度。
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35度。
4、桑园-安村向斜褶皱组f4:核部均为T2,翼部由P3、P2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度,南东翼倾角4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60度。
孤峰处呈现短轴褶皱状态。
5、河北村—金山镇背斜褶皱f5:该褶皱分布于河北村至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45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枢纽倾伏,两翼夹角约110度。
6、河北村向斜褶皱f6:该褶皱分布于图东南角,核部为P1,翼部由C2、C1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为40度,枢纽近水平,两翼夹角约为100度金山镇地区总体的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是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二、断层构造1、河北村正断层系: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
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
在第一二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在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
2、奇峰—雨峰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粗图外,图内全长约18km,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20—30度。
上盘(即下降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
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
地层断层约800km。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
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
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3、王庄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30度,延伸约1.1万米。
上盘为王庄背斜与向斜组,下盘为奇峰—雨峰短轴背斜褶皱。
4、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1.8万米。
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2.2千米。
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
5、五里河与孤峰飞来峰: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P2,该处为构造窗;孤峰高处为1200米,由P2T2两部分组成,可以判断出是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上盘被剥蚀后留下的,该处为飞来峰。
6、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1.5—2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
三、断层与褶皱的关系从总体上来讲,金山镇附近的地层受到近于北西南东方向的应力作用,先期形成褶皱,即褶皱先于断层形成。
尔后,应力继续作用,形成断层。
由于逆冲推覆加之后期的剥蚀作用,形成了飞来峰、构造窗等构造。
四、岩浆岩金山镇地区的岩浆岩主要由花岗岩和斑岩组成,位于东北角面积较小,其构造与岩体边界产状平行。
花岗岩侵伏早期岩层,边界线被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切割,由此可以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早于此处逆冲断层的形成,而花岗岩又覆盖于下盘的T2、P3之上,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下盘褶皱的形成;斑岩覆盖与花岗岩之上,西北角E、K1、K2岩层被斑岩切断,说明斑岩形成时期晚于古近纪。
第二节白垩纪古近纪构造层白垩纪与古近纪地层出现在图中西北角与东北角处,属于水平地层,与下伏地层构成角度不整合关系。
岩性砂岩、砾岩或页岩。
西北角岩层被斑岩切断,说明斑岩形成时期晚于古近纪。
第四章地质构造演化史金山镇地区的地层可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即D2—T2构造层和E —K1构造层,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地质演化阶段。
其中D2—T2构造层由于T2与P3的平行不整合面所限定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系统,可再划分为两个亚构造层,即D2-P3构造层与T2构造层。
结合所学理论分析地质构造演化如下:1、D2—P3构造层包括D2的白垩砂岩和大部分页岩和灰岩,D2的白垩砂岩应该是海洋或是湖泊相沉积,但由于金山镇处在中国地区,因而是中国陆相沉积的湖泊相,D3—P3的页岩和灰岩是滨海沉积岩,由此可推知这一构造层形成于浅海沉积环境,可知这段时间地壳有轻微的抬升,幅度很小故而沉积过程稳定。
2、T2与P3之间缺失地层T1形成平行不整合,推知T1时段内岩层没有继续接受沉积,地壳开始垄升,但还没有形成褶皱和断裂,只是一次大的造陆运动。
3、在T2时段内岩层继续接受沉积,仍形成灰岩,说明此过程也是在浅海沉积环境中。
4、在T2-K1过程中,缺失J与T3系,并形成角度不整合,可知在侏罗纪里发生了一次大的造山运动,产生了一系列的大的褶皱和断层,并有岩浆侵入,即花岗岩和斑岩。
5、E-K1之间又开始接受沉积,但沉积的范围不大,形成的砂岩是陆相沉积高地,滨海沉积环境。
但在图北部略偏东的位置只沉积了K2而没有沉积K1,说明沉积时发生了海浸侵蚀造成缺失。
第五章结束语为期一学期的构造地质学已经结束了,让我受益颇多。
以前学习的与专业有关课程简直就是文科生的天堂,理科生的地狱。
有非常多的内容需要背记,感觉又与实践脱节。
让我对这个专业都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感觉。
后来学了构造地质学、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才让我感受到这个专业的魅力。
在前往周口店实习以前,这是最后一次综合的构造实习。
这次构造地质综合大作业,使我们全面地了解了综合地质图的读图、分析图、做剖面图、书写构造发展史以及编制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实习报告的方法与过程。
当然还有构造纲要图的编制原理与规则。
使我们有了一个全面了解构造分析这种很实际的手段。
除了专业知识外,余心起老师在构造课上经常讲一些与构造地质学有关的地质学的最前沿发展。
不过,他感慨最多的还是构造地质学的没落。
他还经常讲一些笑话(比较冷),但自己从来不笑。
但也给枯燥的课程带来一些喜感。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掌握了又一项专业技能,感谢余老师的悉心指导。
参考资料1、朱志澄,宋鸿林,构造地质学[M],地质出版社,19902、张长厚,张生辉,张新虎等,燕山中段密云——喜峰口中生代斜压断裂系特征及板内造山意义,现代地质,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