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中文摘要】: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同时也作为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的一生始终抱着“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和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来努力的追求着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
虽然杜甫始终没有居于庙堂之高,现实也始终没给他一个“济世扬名”的机会,但是做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这一有力武器,不论“穷”“达”,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的在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标准,来揭露社会的弊端,批判时代的黑暗。
因而本文认为杜甫的诗歌中充满着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通过他的诗歌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的高尚人格,从而洋溢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
【中文关键词】:杜甫;诗人;诗歌;儒家精神作为几千年来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自从先秦开始,它就提倡“仁政”和“民本”思想,并且一直贯穿在它的发展历程之中,始终作为它的核心思想。
其实说到底,儒家学说就是一种在不漠视个体生命的条件下更加注重集体意识,更加侧重集体利益的思想流派,也是一种重视实践,侧重现世功利的思想流派。
因而儒家一直以来都强调“治国,平天下”。
既希望生命个体投身于激烈的社会实践,在仕途大业和庙堂参政中,通过“学而优则仕”①的济世道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现世功利中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从而展现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几千年来,儒家始终注重现世功利,积极进取、刚健有为。
儒家知识分子也始终以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著称。
而杜甫作为一个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并且本身也以“腐儒”,“儒生”这种身份出现的古代文人,他的一生也都是以整个社会(天下)为己任,以自己心中的“道”---既儒家的“仁政”为终极追求目标,孜孜以求,从未放弃。
做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又做为“布衣”,“野老”的杜甫,他的诗歌更是通过从社会方方面面的细致观察,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唐帝国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从而也奠定了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诗圣”的崇高地位。
巨星陨落了,赏析杜甫的诗歌,犹如在品尝一杯充满枯涩的老酒,里面总是渗透着诗人的忧愁和凄苦,但是最为一个杰出的诗人,同时也作为一代儒者,在他以及他的诗歌当中更多的表现出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闪耀着灿烂的“仁政”“民本”光芒。
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入世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②。
可见古代儒家思想的主流是积极的,是进取的,儒家知识分子也是刚健入世的。
他们注重现实功利,寄希望于社会实践,并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也从某种程度上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刚强柔韧的民族精神。
自公元618年李唐政权建立以来,经过太宗,武后等的励精图治,到了开元年间幅员辽阔,国力强盛,中外交流频繁,强大而具有恢弘气度的盛世景象,也使一些青年才俊们在时代的面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而青年时代的杜甫也是这样一位胸怀天下,积极有为,企图在社会实践中建功立业的青年知识者,因此在他的身上以及诗歌当中也表现出了那种意气风发,充满阳刚的进取精神。
比如他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历来都被誉为五岳之首,而杜甫面对着雄伟葱郁的泰山,他赞叹东岳,讴歌造化。
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诗歌一开头,就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伟大,表达了对它的仰慕,再描述了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因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更是杜甫积极入世,刚健有为,胸怀大志的集中体现,所以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再如《房兵曹胡马》中写到“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诗歌通过先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
写它纵横驰骋,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
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形象吗?最后用“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来包含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
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
这种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是跟道家追求的“出世”,“无为”,思想是有着显著区别的。
同时也展现出了儒家知识分子身上那种“经世致用”,刚健有为的入世精神。
虽然杜甫重视现世所为,也是积极入世的,但是众所周知,杜甫35岁以后始终是徘徊在权利的边缘,饱经艰辛,穷困潦倒,最终也客死江舟。
一生除了唯一一次在中央政权担任“左拾遗”以外,几乎没有过庙堂参政的机会,但他始终在孜孜以求的在追求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自己的一生,以自己的诗歌为之进行呐喊和哭泣,可谓是“身在草泽,胸怀家国”,从而表现出一种“九死不悔”的顽强奋斗精神。
如他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歌有江海余生、思归无望的愁苦,有孤独落寞、穷愁潦倒的困窘,有辗转飘泊、颠沛流离的辛酸;但是更有孤忠长存,禀性不移的坚强和效命君王,许身国家的忠诚。
诗歌悲中有壮,哀而不伤,表现了杜甫身在草野,心忧社稷,孤忠永存,痴心不改的坚强信念。
此等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爱国思想,在常人看来,也许是冥顽不化,迂腐至极,可在杜甫自己看来却是恪守不疑,矢志不移。
试想,如此不分穷达,不顾流俗,殚精竭虑,效命尽忠,一往无前的志士风范,乾坤之内,能有几人?就象初唐诗人王勃写的一样:“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亦坚,不坠青云之志。
”③因此这种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在杜甫身上以及他的诗歌当中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
二,“学而优则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④作为在我国封建社会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它一直都十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⑤所以儒家知识分子也一直以来追求“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⑥的“出仕”和“有为”道路。
当然他们的“出仕”不仅仅只是狭隘的个人功利主义,而是以整个社会为对象,以天下为己任,以“兼善天下”为目的的仕途道路,而他们的“有为”也不是简单的个人奋斗主义,而是通过进入仕途和庙堂参政,以“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核心,将整个社会都纳入儒家“道”的运转轨迹为终极追求目标的。
因此儒家思想中渗透着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忧患意识。
众所周知,杜甫就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
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到“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
他也曾有这样的诗句:“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又如“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等,这些诗句无一不反映出杜甫身上那种渴望济世扬名,渴望建功立业的雄怀大志,但是杜甫的这种理想和抱负在建立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之上的。
如他的诗歌《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通过远眺,想到了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社会状况,从而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而在这首诗中,由于听到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而惊喜若狂。
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流落漂泊之时所作。
当时社会由于安史之乱而显得一片狼藉,所以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
因此当他想到国家遭殃,战火不熄,生灵涂炭的时候就流泪不止,而当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于是又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可见,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与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第三,以“仁政”“民本”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⑦“民为贵,社稷此之,君为轻。
”⑧儒家流派自从一开始就提倡“仁政”与“民本”思想,并一直都作为它的核心思想。
所以儒家向来都以“仁”和“民”作为自身价值取向和是非评价的标准。
其实简单来讲,儒学就是“仁学”其根本就是“民本”思想。
而儒家的“仁”指的就是要有爱人之心,以人的利益为标准。
而“仁政”具体化就是“宽刑薄税”。
而“仁”或“仁政”的出发点便是“民本”,所以就有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也则覆舟”⑨因此儒家向来都把“民”视为根本,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也”⑩。
而杜甫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也自然而然的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表现在他的诗歌当中,那就是忧国忧民,并对社会的黑暗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如他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
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在这首诗里,通过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