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读书吧活动分析:本次《快乐读书吧》安排阅读的是三部小说,其中《童年》和《爱的教育》是长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是中篇小说。
这三部小说篇幅都很长,课堂上不可能像分析课文一样对它们进行解析、品读,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但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精心组织、设计整个活动。
开始读书之前,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导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制订阅读计划,并对一些重要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激励学生持续阅读;读完一本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
教学目标:1.能产生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的兴趣,自主阅读三部小说,了解故事内容。
2.能感受小说情节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丰富、鲜明;体会书中描写的成长故事中蕴含的笑与泪、苦与甜,以及它们带给我们的感动。
3.能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中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感受不同的人物形象。
2.体会这些小说作品中表达的丰富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1.提前阅读三部小说,熟知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2.准备相关课件。
学生:购买相关书籍,了解主要内容,熟悉目录,可以提前阅读一部分。
课时安排:机动一、组织导读活动(一)激发阅读兴趣。
1.谈话激趣。
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看到这两组词语,就能让学生产生许多联想。
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虽然阅历尚浅,但也经历过不少事情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肯定有笑有泪,有苦有甜。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渐渐成熟起来,虽然还是孩子,但已经站在童年的尾巴上了。
所以,对于同龄人的成长经历,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
尽管这三部小说描述的年代离现在有些遥远,但孩子的那份纯洁的童心,童年生活的种种滋味,学生只要用心阅读这三部书应该都能体会到。
所以可以从本次阅读的主题入手,引导学生谈谈他们童年生活中的笑与泪,经历与成长,再自然过渡到对本次“快乐读书吧”中三部小说的介绍与阅读。
2.利用电影片段激趣。
《童年》《小英雄雨来》和《爱的教育》这三部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可以播放一些经典片段,激发学生了解原著的兴趣。
学生可先读原著,再去看完整的影片,可以把影片情节和小说对比,看看电影主要展示了哪些内容,又忽视了哪些内容。
3.跟着名家读名著。
可以出示一些名家对这三部小说的点评,了解这三部小说的文化价值,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法国]罗曼·罗兰只有读过高尔基的《童年》的人,才能正确地评论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的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
在这一方面,高尔基个人的命运,对于俄国无产阶级来说,是有象征意义的。
——[德国]罗莎·卢森堡《小英雄雨来》写得有骨头有肉,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周立波《爱的教育》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得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
于是不觉就感激、就流泪。
——夏丏尊4.运用“预测”策略,激发阅读兴趣。
(1)读封面,猜测书中相关信息;关注目录,寻找最感兴趣的章节。
(2)试读感受交流。
教师谈读《童年》《小英雄雨来》或《爱的教育》的感受;读过这三部名著中任意一部的学生也可以谈谈阅读感受。
(3)经典片段选读。
《童年》片段:外祖父和外祖母分家他拿走了她几乎所有的旧东西——旧衣服、各种各样的物品、狐皮大衣,卖了七百卢布。
他把这笔钱都给了他的教子,吃利息去了。
他的教子是个做水果生意的犹太人。
他丧失了最后一点儿廉耻心,吝啬到了疯狂的程度。
他几乎寻遍了以前的每一个老朋友,逐一向他们诉苦、乞求,说孩子弄得他一文不名,行行好吧,给点钱!他利用人家以前对他的尊敬,弄了一大笔钱,他拿着这一把大票子,像逗小孩似的在外祖母鼻子尖儿前晃悠:“傻瓜,看见了没有,这是什么?人家可是一分钱也不会给你!”他把所有这些钱都给了一个毛皮匠和这个毛皮匠老板的妹妹,他要吃利息。
家里花钱上是严格分开的,今天外祖母买菜做饭,明天就是外祖父。
该外祖父做饭的时候,吃得就特别差。
而外祖母则总是买最好的肉。
茶叶和糖也分开了,但是煮茶是在一个茶壶里,到这时候外祖父就会惊慌地说:“慢,我看看,你放多少茶叶?”他仔细地数着茶叶,然后说:“你的茶叶比我的要碎点儿,我的叶子大,所以我要少放点儿!”他还特别注意倒在两个碗里的茶的茶色和浓度,分量当然更在仔细考察之列。
“最后一杯给你吧?”外祖母在把茶倒净以前说。
外祖父说:“好吧!”圣像前长明灯的灯油也是各买各的。
在共同生活了五十年以后,竟然走到了这一步!看着外祖父的所作所为,我感到又好笑又令人生厌,而外祖母则只觉得可笑。
“人越老越糊涂!”“八十岁的人了,就会倒退八十年,让他这么干下去吧,看谁倒霉!”“咱们俩的面包我们来挣!”《小英雄雨来》片段:上夜校夜校就在三钻儿家的豆腐房里。
房子很破。
教夜校的是东庄学堂里的女老师,穿着青布裤褂,胖胖的,剪着短发。
女老师走到黑板前面,嗡嗡嗡嗡说话的声音立刻停止了,只听见哗啦哗啦翻课本的声音。
雨来从口袋里掏出课本,这是用土纸油印的,软鼓囊囊的。
雨来怕揉搓坏了,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上面用铅笔歪歪斜斜写着“雨来”两个字。
雨来把书放在腿上,翻开书。
女老师站在一边,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爱的教育》片段:我的母亲安利柯啊!你须记着!你在一生中,当然难免要尝种种的艰苦,而其中最苦的一事,就是失了母亲。
你将来年纪大了,尝遍了世人的辛苦,必然会几千次地回忆起你的母亲来的。
一分钟也好,但求能再听听母亲的声音,只一次也好,但求再在母亲的怀里做小儿样的哭泣:这样的时候必定会有的。
那时,你忆起了对于亡母曾经给予种种苦痛的事来,不知要怎样地流后悔之泪呢!这不是可悲的事吗?你如果现在使母亲痛心,你将终生受良心的责备吧!母亲的优美慈爱的面影,将来在你眼里将成了悲痛的轻蔑的样子,不绝地使你的灵魂苦痛吧!啊!安利柯!须知道亲子之爱是人间所有的感情中最神圣的东西。
破坏这感情的人,实是世上最不幸的。
人虽犯了杀人之罪,只要他是敬爱自己的母亲的,其胸中还有美的贵的部分留着;无论如何有名的人,如果他是使母亲哭泣、使母亲苦痛的,那就真是可鄙可贱的人物。
所以,对于亲生的母亲,不该再说无礼的话,万一一时不注意,把话说错了,你该自己从心里悔罪,投身于你母亲的膝下,请求赦免的接吻,在你的额上拭去不孝的污痕。
我原是爱着你,你在我原是最重要的珍宝。
可是,你对你的母亲如果不孝,我宁愿还是没有了你好。
不要再走近我!不要来抱我!我现在没有心情来拥抱你!——父亲(二)制订阅读计划。
六年级的学生对制订阅读计划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可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教师只需在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进行点拨。
学生可以先看目录和总页码,再结合自己平时阅读的速度来估计,看完一本书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就有数了。
也可以根据章节来,比如《童年》一书总共有十三章,每章下有三至五节,如果每天看两到三节,看完整本书大概需要半个月左右。
教师也可提供阅读计划表,或让学生自己制作。
下面提供了一份模板:(三)指导阅读方法。
(对教材上提出的两个阅读方法要予以重点指导。
)1.阅读方法一:理清人物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读懂故事。
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多,尤其是外国小说中的人名有些长,极容易把人物混淆。
所以在阅读时,可以根据人物出现的先后,把人物关系理一理,或用文字罗列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导图式。
因为所有的人物都是围绕主人公塑造的,所以弄明白他们和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分清主要人物了。
如下图展示了《童年》中与主人公关系最密切的几个人物:(此处有图)2.阅读方法二:通过小说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较深的印象,让我们记住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
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把印象深刻的情节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可以拟上小标题。
这样结合故事情节来理解人物形象就会印象深刻了。
3.阅读方法三:学会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把阅读中遇到的疑问记录下来,并尝试解答。
尝试解答的主要方法有:查阅资料找答案;与人交流想明白;标上问号,做做旁批,说不定往后阅读就可以找到答案。
(四)做好阅读记录。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需要做好阅读记录,以方便读后展开交流。
可以专门用一个练习本来做读书笔记,或者自己设计、打印一份读书笔记表。
如下图提供了一份模板:二、激励学生持续阅读读书不能“一口吃成个大胖子”,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必须每日抽出时间持续阅读。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持续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课前五分钟,交流阅读情况。
教师可以在每节课正式讲课之前,抽出五分钟让学生讲讲最近的阅读情况,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课外是否做到了坚持阅读,也可以对某些不能坚持的学生起到提醒的作用。
2.阅读三人行,互相帮助,结伴阅读。
可以让三名学生一组,结成阅读小组,平时互相看看读书记录卡,交流感受。
3.每日阅读打卡,养成阅读好习惯。
可以发给每位学生一张阅读打卡表,虽然教师无法把控学生是否真正在家阅读了,但对于喜爱阅读、愿意坚持阅读的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当好的激励方式。
对连续打卡成功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
下面提供了一份阅读打卡表的模板:(此处有图)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预估大多数学生看完一部小说后,可以在班上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这次活动可以当作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反馈。
1.看插图,讲故事。
《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这三部小说的版本较多,但都有插图版。
教师可以从书中选取几张插图,让学生围绕插图讲一讲故事情节。
2.改编小说,表演剧情。
小说情节曲折,适合改编。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几人一组,写剧本、排练,最后在班上进行表演。
3.知识大比拼。
可以就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或其他内容设置抢答题,在班上开展竞赛。
如选择题、人物与情节对应连线题、正误判断题等。
单项选择题1.阿廖沙第一次搬家是因为()。
A.家里太穷B.“小茨冈”死了C.家里着火了2.通读全书,我们知道阿廖沙的外祖母是一个()的人。
A.诚实,讨厌说谎B.喜欢撒善意的谎言C.待人刻薄,喜欢占小便宜3.两个舅舅为什么在对方面前都互相诋毁“小茨冈”?()A.因为他们很恨他B.因为他们都想把他弄到手C.因为他们想和他做好朋友4.阿廖沙和他的那些“伙伴们”时常()挣钱。
A.捡破烂B.把书本卖掉C.给人当童工5.交通员李大叔躲在雨来家的()。
A.大缸下B.地洞里C.柜子里D.柴垛下6.雨来他们坚持要帮民兵和爆炸组员做事情,最终被申俊福安排了()的任务。
A.挖坑B.埋地雷C.画伪装地雷D.插小红旗7.雨来他们出去寻找八路军,结果雨来怎么也找不到渔船了,最后还是()找到了渔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