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分析模块
社会现象类试题
分析维度:制度、观念、舆论、政治、经济、文化、执行、监督、礼仪
社会现象类试题是国家公务员面试的重中之重,历来受到面试命题人员的重视。
从题量分析,考生能够做好社会现象题,对综合分析题的掌握就完成了一半;如果从答题思路,思维模式来看,能够做好社会现象题,对综合分析题的解题思维基本上就掌握了。
因此,考生在学习社会现象题的解题技巧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掌握有效的解题思路,并能够在实际的练习中熟练使用。
这样,考生就能够在公务员考试面试中,应对综合分析题,无往而不胜。
总体上,此类问题可以遵循“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个思路来组织答案。
在应答社会现象类综合分析题的时候,考生要灵活使用这个答题思路。
结合社会现象类试题的考查特点,社会现象类试题分成三种:一是正面积极型,二是争议型,三是负面消极型。
不同类型的社会现象评价和对策是有所区别的,因而具体的答题思路也是有一定区别的:
社会现象类试题解题技巧之“三步走”战略
所谓破题表态就是自己对某一社会现象的一个基本认识和评价,这是考生答题的出发点,破题关键在于能够把握自己的身份定位,站在一个适当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出价值判断,表明自己的态度;分析论证部分,就是要调动我们所拥有的储备,将我们做出判断的原因阐述清楚,这一部分是我们“三步走”战略中最重要的区别所在,不同性质的社会现象要具体分析;拔高升华部分,通常是需要结合自己的思考,将题目的回答提升到一个高度,不拘泥于题目,体现出自己的独到见地,而不是假大空的套话。
考生以上述方式具体答题的时候,就能够避免陷入模式化的怪圈而不能自拔。
以2011年2月25日上午国税系统面试真题(面试单位:北京国税、天津国税)为例:
现在流行国学热,不少学校让小学生学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并要将国学作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破题表态)不少学校让传统国学重新进入中小学教育,这是非常有益的。
(分析论证)第一,传统国学进入中小学教育有益于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二,国学经典中有很多值得青少年学习的文化精髓,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助于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第三,这也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求,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对学生抵御不良思潮、培育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第四,此举还能弥补当前教育制度重分数而轻素质的不足,做到真正的“育人”,间接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当然,我们也要理智地看待这一现象可能带来的影响:第一,小学生了解能力有限,知识储备不足,单靠死记硬背对吸取古典精华的实质作用不大;第二,当前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能够有较多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可操作性不强;第三,部分不良商家受利益驱动,炒作国学热,使学习成本上升。
(拔高提升)我认为,学校提倡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要取其精华,择优弃劣,不能一味强调死记硬背,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识水平,给予适当点拨,让其明白基本意思,这样才能记得牢,才能化为己用。
只有注意到学生成长的适应性及学习效果,才能使“国学热”在学校教育中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国学,借教育之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应有之力量。
通过例题的示范,考生可以看到:尽管我们严格依照了“三步走”的解题战略,但是并不是模式化答题。
这就是该“三步走”解题技巧的妙用之处。
只要我们从题目本身出发,结合“三步走”战略,将自己对现象本身的价值判断、理由、建议有效的组织起来,就一定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现象类综合分析题。
观点类综合分析题
众所周知,在公务员面试考试题型中,综合分析是最重要的一类题型,国家公务员考试会采用综合分析题型来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
考生一定要注重对综合分析题型的学习和掌握。
综合分析题型当中,有一类题目叫做观点类综合分析,也就是给出一句话,让考生回答对这句话的理解。
比如“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你怎么理解”。
对于这样的题型,很多考生都是手足无措
一、答题原则
各位考生要清楚观点类综合分析的答题原则,答题原则是考生答好这类题型的基础,只有清楚答题原则才能保证答题的方向,才能保证考生在一张嘴的时候不会出现原则性错误。
对于观点类题型,题目中给的某句话一般的来源有如下几类:名言警句、社会流行语、着名人物的讲话等等。
第一,观点的性质定态度。
就是根据题目观点的不同性质确定答题的态度,如果是警示名言就要侧重分析该句话的现实指导性;如果是社会流行语那么就侧重其中一个或者几个要点谈自身的看法。
第二,讲话的身份定倾向,如果是政要人物,特别是副省级以上一把手、二把手的讲话需要侧重谈意义,其他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的讲话,则需全面看待。
二、题目类型
对于这一类题目,一共有三种类型。
第一,是单观点题型,所谓单观点,就是题目中给的这句话表述的是单一的论点,或者表述虽然复杂,但是核心论点为具有内部逻辑统一
性的题目,简单的说,就是某句话仅仅表述了一层意思。
比如“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竖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双观点题型,所谓双观点,就是题目中出现两种含义不同的论点,两者之间或者具有矛盾性,或者出于不同的角度谈论。
比如“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孙中山说,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第三,多观点题型,所谓多观点型,就是题目中出现了两种以上的论点,需要对各论点进行综合性。
比如“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请你分析一下”。
三、答题思路
总的思路是“三步走”,即就话论话、就话论理、就话论人。
所谓就话论话,也就是解释题目中这句话的含义;就话论理,就是根据这句话的意思来论述它的现实含义;最后就话论人,也就是联系自身,结合公职立场谈以后践行的意义。
对于不同类型的观点题目,都是结合“三步走”思路进行作答,下面专家为各位考生举例说明。
第一类,单观点型。
如: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你怎么理解根据答题思路“三步走”第一步是就话论话,也就是解释其意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这句话的字面含义是说人只是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然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儿的,还不如回家结张网来捕鱼。
其内在的意思是要表达:自己渴望的任何事物,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实现;劝告我们万事不能空想,实际行动才会实现理想。
第二步,就话论理,也就是全面理解,论述其现实意义。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想使我们的理想可以实现,就必须踏踏实实地苦干,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
大到国家、人民,小到家庭、个人,都是一样,大的方面,要想祖国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安居乐业,作为公职人员的我们必须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脚踏实地做事,坦坦荡荡做人。
清谈只能误国,实干方可兴邦。
小的方面,在日常工作中,不管是学习、工作,有目标、有抱负是必需的,但是任何想法必须落到实处,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才能获得成功。
如果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永远不能获得成功。
第三步,就话论人,也就是联系自身做相应的表态,作为一名公务员,应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才能最终为人民服务。
第二类,双观点型。
对于这类,首先是分别解释两个表述的意思,虽然是两层意思,表面上是矛盾的、对立的,但是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两者又是辩证的、统一的,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
对于双观点的题目第一个任务就是将两句话统一起来。
如:明代有“薄金可以养廉”,但如今新加坡却提倡“高薪养廉”,对这两种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对于这个题目,同样也是按照“三步走”思路,第一步,就话论话,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反映出杜绝****的两种不同思路,表面上二者相互矛盾,但实际上二者却并不矛盾。
第二步,就话论理,一般来说,对于双观点都是辩证的里看待:薄金可以养廉,合理之处在于,对待官员要重视道德教育,告诫其从思想层面上考虑问题,不重视物质享受,希望政府官员养成简朴的生活方式,从而杜绝****。
其不合理的地方在于,过度强调道德,忽视人的实际需求,虽然官员要节俭、要勤廉,但是首先要保障基本的生活水平,如果过分强调简朴,忽视了人的现实需要,这样容易产生各种隐患。
高薪养廉,合理之处在于,充分考虑到了现实,从物质满足的层面上满足了官员的生活需求,保证了官员的生活水平,这样有利于减少****的可能性;但是,其值得商榷的地方在于,“高薪”只是养廉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只重物质而又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高薪仍然不能保证官员廉洁。
所以,任何政策的执行都会产生一些其它的效果,我认为不论高薪还是低薪都不可能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应该从多方面同时着手,具体地说:
第一,建立适当得薪酬体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官员的生活相对富足,能在主观上有利于官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二,要加强思想层面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
第三,建立完善的监督监管机制也,这样能够保证客观上让官员克己奉公。
第四,建立完善的查处惩治法律法规,提高****成本,从而使****现象杜绝。
第三步,就话论人,也就是联系自身,如果成为一名公务员,一定会做一名组织放心、领导满意、群众支持的合格的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