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活动操作案
六、课后作业:
搜集与窦娥临刑前发三桩誓愿写法相似的相关资料,谈谈谈你对浪漫主义手法的看法和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现实生活中,人们蒙受冤屈时会说:“我比窦娥还冤啊!”,窦娥的冤屈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跟随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一起走近窦娥,了解她的冤情。(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
1.窦娥的冤屈究竟是什么?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窦娥的冤情。
2.屈打成招的窦娥此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悲愤、悲痛、愤怒、痛恨、委屈、冤屈、无奈。
2、师点评、小结,
这一曲作者运用了呼告、对比、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窦娥满腹冤屈的极端悲愤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3、生齐读【滚绣球】部分,再次把握窦娥的情感。
四、鉴赏三桩誓愿: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桩誓愿的内容。
明确,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分角色扮演刽子手、监斩官、窦娥三人,演绎三桩誓愿。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熟读重要词曲,赏析《窦娥冤》尖锐的戏剧冲突和窦娥冤性格的典型意义,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2、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重点: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读讲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其思想内容。
提示,请学生注意监斩官话语的变化及刽子手态度的变化。
①监斩官话语的变化:有什么事你说→这个就依你,打什么不紧→你便有冲天的怨气……→打嘴……(一个将死之人,一个愿望可以满足,所以开始显得很随意,随便提吧。但窦娥的要求越来越多,并且不合理,所以后来显得很不耐烦。)
②刽子手态度的变化:吓唬→怀疑→见证
3、学生质疑、解疑。
3.第三折中哪些曲子体现出她的怨愤心情?
明确:【滚绣球】【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
三、鉴赏【滚绣球】:
1、播放此曲视频,让学生观赏后讨论、交流感想。
提示:
①从诵读的角度把握:此段窦娥以紧张急促的语速、高亢激越的语调、悲愤的情感指斥天地(请学生试演绎)
②从表达情感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来把握:
对比:“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形成鲜明对比,控制社会的,
5、窦娥的三桩誓愿是想让老天来帮助自己显冤,此处对待苍天的态度与【滚绣球】中怒骂天地的度矛盾不矛盾?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关汉卿运用丰富多彩的戏剧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相结合的浪漫主义手法,展示了尖锐的戏剧冲突,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黑暗、吏治腐败的深刻的社会问题。
愿望二: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人为制造黑暗,希望自己的冤屈在上天得到反应。
愿望三: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惩治邪恶,将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更加强化了他的斗争性和反抗精桩比一桩更长久,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矛头指向更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已经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她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以已经引起上天的震怒。第三桩誓愿的实现是她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
对偶:“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表达悲愤的效果更明显)
拟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把天地比作人,直接指骂)
呼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呼告,即对着不在自己面前的人或者事物直接呼唤并和他说话。)
4、对窦娥的这三桩誓愿,你有什么看法?分组讨论。
明确: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所以提出三桩誓愿。
愿望一:通过这种方式,她以自身的奇迹,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