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在学校中运用
(一)、什么是学校精细化管理
所谓“精细”就是精密细致之意。
中国宋代教育家的朱憙说的:“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简言之,精细化管理就是“精确定位,合理分工,细化责任,量化考核”。
所谓“精确定位”就是学校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按照自己岗位职责的规定开展工作,落实工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例如教学设备坏了,让总务人员去维修或购置,不需教研组长负责;检查学生的作业布置和批阅情况的任务,就需教研组长去落实,不须总务人员落实。
所谓“合理分工”就是将学校全部的工作按照岗位职责和学校实际,靠实到每个人员的肩上,实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担子”的格局。
既不能出现所有工作由个别人或部分人去做,出现部分人无所事事、工作分工过于集中的现象;也不能出现工作分工死角现象,致使一些工作无人负责现象;更不能出现工作分工重复现象,致使推诿扯皮现象的出现。
所谓“细化责任”就是把岗位职责一步步细化,直到操作层面不能细化为止。
换句话说,细化责任就是根据岗位职责提出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标准。
例如要把教学管理中要求教师“认真上课”的责任细化,就必须提出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阅、辅导、考试评价等环节的工作要求和标准。
所谓“量化考核”就是要将工作任务以目标考核的办法,确定要达到的具体数字目标。
按照目标和工作达成的程度,依据工作考核办法,进行量化计算,区分出岗位责任人完成数字目标的程度,考核得出他的工作成绩。
(二)、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1、精细化管理从精神激起
一所学校要有一种精神!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
要求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要让积极向上的这种意识、这种文化成为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动。
作为学校这就需要用学校精神来维系、来支撑,让各个管理层面都围绕这种精神制规划、定措施,将这种理念渗透于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于管理的全过程,这样精细化管理才有保证,才有灵魂,才匠心独具,整个学校管理才会有高度,上层次,上水平。
2、精细管理要从责任做起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有三个层次:一次规范化,二是精细化,三是人性化。
其中精细化是建立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并将规范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
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每一个岗位责任人做到“九有”即:有目标、有责任、有信心、有思路、有步骤、有重点、有考核、有反馈、有特色,简单地说就是每一名管理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知识自己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完成。
3、精细管理要从制度抓起
制度分为职能性制度和操作性制度,前者是解决每个岗位责任人应当“怎样做”的问题,后者是解决“不那样做怎么办”的问题。
去前者是标准,后者是标尺。
要实现学校管理精细化目标,首先要对学校的所有工作制定标准和选择测量(考核)标尺。
其次要落实标准和标尺,将标准逐步内化成教师的个体行为,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管”的目标。
最后是根据学校工作的进展,适时地进行标准的修订完善和标尺的精确化程度提高,推进学校工作持续发展进程。
4、精细管理要从考核抓起
精细化管理说到底就是人的管理。
精细化与人性化的辩证统一才能挖掘人的潜力,才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
没有制度为基础的人性化是没有底线的人性化,无异于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没有人性化的精细管理是缺乏生命力的管理,它必将限制人的创造性,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细化管理。
没有考核评估的工作就像死水一潭,不会有生机与活动力,必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推动工作的开展与创新。
我们的策略是“靠精细创造公平,靠公平激发活动力,靠情感赢得信赖,靠信赖激发热情”。
学校的工作安排到哪里,考核奖励就跟到哪里,将教师的工作与考核直接挂钩,在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操作的考核制度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向业绩倾斜,向正气倾斜,让德才兼备、业务精湛、师德高尚、成绩突出的教师干得气顺,让年轻有为、积极上进的教师有施展的空间,让“有作为就有地位”的意识深入人心。
(三)掌握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1、精确管理目标――明确
制度是学校目标在工作规范上的具体体现,学校制订、完善各项制度,引导教职工日常工作规范,约束教职工个体工作行为,明确教职工遵守或者违反规定的奖励惩罚措施,保障学校各项措施执行的政令畅通,对学校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严格管理过程――到位(从头至尾)再好的制度也须在执行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否则就是一堆废话。
事实证明,制度制定以后关键是执行,没有人去执行或执行力不到位也是没有用的。
对制度执行的跟踪管理不是对职工的不信任,而是基于执行过程信息沟通的需要,避免出现理解不一致导致执行结果偏差的需要。
跟踪执行管理实际上就是执行的信息反馈办法。
实现对制度执行全过程的监督控制。
明确和运用“热炉定律”,理解其内涵。
“热炉定律”的主要内容为:当人要用手去碰烧热的火炉时,就会受到“烫”的惩处。
该法则形象地阐明了惩处的四个原则。
⒈警告性原则。
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
即惩罚通常是可以预见的。
学校领导要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违反规章制度做某事或该做的事情不做,就会受到惩罚。
⒉确定性原则。
每当你碰到热炉时,肯定会被灼伤。
也就是说,只要触犯学校组织的制度,就一定受到惩处。
如果触犯了规定而不一定受到惩处,那么人们往往会冒风险。
当然,“重奖励、轻处罚”是现代员工管理的一个趋势。
特别是当多数员工在某方面出现错误时,表彰出色者无疑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表彰优秀者也是对犯规者的一种惩处。
⒊即时性原则。
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
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以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
因此,要求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有所考虑,要形成及时发现违规行为的机制。
否则,势必导致制度形同虚设、违规行为猖獗。
⒋公平性原则。
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
惩处的规章制度面前,要人人平等,管理者要不偏不倚。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制度是对事不对人的。
否则,难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热炉定律”对领导对教师都要认真领会,坚决执行。
(四)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注意点
1、不为精细化而精细化,在关注精细化目标实现的时候,应注重精细化管理的过程,更应关注广大师生的自身发展。
2、要处理好调动师生积极性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关系。
如果因为实施精细化管理而打击了教师的教的积极性,学生学的积极性,那宁愿不要实施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也应是一种人本管理。
3、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有着内在规律的活动,是面对一个个有个性的师生,因而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同时,更应主张每个教师个人特点的发挥,要注重教师个性的张扬,从而为
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打下基础。
学校精细化管理力求层层完善、系统健康,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
在日常的管理中,做到每一个步骤精心,每一个环节精细,每一项工作出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
让“精细化”成为学校的灵魂,让学校管理随着精细化一起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