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自主赏析一、课内双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A.仇雠.(chóu)凯.(kǎi)旋遗.(yí)恨骄奢.(shē)B.离散(sǎn) 沉溺.(nì)剔.(tì)除俳.(fēi)优C.度.(dù)曲宝藏.(cánɡ)勖.(xù)勉系.(jì)颈D.囊.(nánɡ)括发.(fà)誓缱.(qiǎn)绻伶.(línɡ)人【答案】A(B项中“散”应读sàn,“剔”应读tī,“俳”应读pái;C项中“藏”应读zàng,“系”应读xì;D项中“发”应读fā)2.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②及凯旋..而纳之凯旋:取得胜利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尔、其、乃:第二人称代词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⑤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⑥泣.下沾襟泣:流泪A.①②④⑤B.①⑤⑥C.①④⑤D.③④⑤⑥【答案】C(凯旋,胜利归来;其,副词,一定;泣,泪水)3.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C.家祭无忘告乃.翁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答案】C(C你的;A表判断的副词,是;B于是;D副词,竟然)4.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例:与.尔三矢A.遂与.之俱出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 .无乃尔是过与.【答案】 C(C 与例句同,动词,给;A 介词,和;B 动词,帮助;D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5.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 B.⎩⎪⎨⎪⎧ 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D.⎩⎪⎨⎪⎧请.其矢,盛以锦囊请.奉盆缶秦王 【答案】 C(A 介词,用/连词,表顺承;B 遗留/舍弃;C 原来的;D 领取/请允许我)6.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例:盛衰之理.A .自然之理.也 B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C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D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答案】 D(D 及例句,命运;A 道理;B 梳理;C 道理,引申为法令制度)7.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A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 .此三者,吾遗恨也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答案】 A(例句与A 都是被动句)8.下面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B.作者否定天命,强调国家盛衰由“人事”决定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C.写晋王遗嘱,充分表现其克敌复仇的殷切期望,为庄宗的忧劳兴国张本D.写庄宗秉承父命,矢志报仇的决心和行动,突出了“人事”的作用,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答案】B(作者并未完全否定天命)二、语段精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2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__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
9.对下列各句中语气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哉:表赞叹语气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也:惋惜、悲叹语气C.而皆自于人欤?欤:表反问语气D.自然之理也也:表肯定、判断语气【答案】C(此问句同前面问句组成表选择关系的问句,所以是设问句,不应表反问) 10.下列各项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叙事、抒情,通过对比庄宗“得天下之时”的“意气之盛”与“天下已定”后的仓皇情形,说明“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的道理,呼应中心论点。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是指伶官作乱,欲推翻庄宗统治。
C.“仓皇东出”,承前省略主语“一夫”。
D.“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表选择关系的两个句子,语意重点落在后一个问句上。
【答案】D(A.“说明……的道理”不对。
B.不是指伶官作乱。
C.主语应是后唐庄宗,不是“一夫”。
)11.补出横线处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时,他那意气骄盛,真可以说雄壮极了。
(2)以至于割下头发,对天发誓,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
盲者说戴名世(清)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
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曰:“年十五矣。
“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
”“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
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
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
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
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
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知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
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
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
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朦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
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注】①日者:占卜。
②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冥冥焉而趋.趋:快走B.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售:推销C.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具:具备D.独非其伦.耶伦:同类【答案】C(具:器具,工具,这里引申为器官)14.下列句子中都能说明“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的一项是( )①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②审其语而知其是非③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④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⑤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⑥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④⑤D.③⑤⑥【答案】 D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借盲童之言,讽刺了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等社会弊端,不可只作寓言把玩。
B.盲童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意在强调洞察世界应该触类旁通,大胆推断。
C.盲童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情感。
D.瞍、矇均指盲人乐师,他们负有诵诗、教化之职责,师旷、师慧是他们的突出代表。
【答案】B(“意在……”错)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
(2)如此这般久了就成习惯了,我对眼睛看不见并不感到烦恼。
(3)人们却失去了老天爷给那些本能给人们的本意,动不动就用这些本能来陷自身于被动的,难道只是眼睛吗!参考译文:乡里有个盲人少年,从事占卜职业,(他)善于弹琴。
邻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道:“您年龄多少啊?”(回答)说:“年纪十五岁了。
”“从什么时候失明的啊?”(回答)说:“三岁。
”“那么您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
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山高水流、容貌美丑、宫殿的宏伟壮丽,岂不是非常可悲的吗?我因为这才安慰你啊!”盲人笑道:“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
盲人何尝就盲啊?我眼睛虽看不见,四肢和身体各个部位都(行动)自如啊,因为眼睛不乱动啊。
对于人来说,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的姓氏;琢磨他的话知道他的对与错。
(我)行走(时),判断道路的平陡来决定走的快慢,也没有摔跤的忧患。
进入自己所精通的职业,不让自己精神在不急的事务上疲劳,不在没有益处的事上使用自己的力气,出外就推销自己的技能用来填饱自己的肚子。
如此这般久了就成习惯了,我对眼睛看不见并不感到烦恼。
当今(这)世上的人,喜欢作不合礼教的妆扮,喜欢做无用的观看。
事情来临了却看不见,看见了又无法远离(它);贤明蠢笨的品质不能辨别;邪恶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利益(冲突)来了不能审时度势;治理和动乱的缘故不能识别;诗书摆在面前,(现实)事物跟着(身)后,终日看到它们却不得其要领,倒行逆施,(昏昏然)无所适从地绊倒跌倒却不能觉悟:最终跳进罗网、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