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材料作文:格涅夫有篇著名的散文诗叫《乞丐》,写他在街上遇到一个衰老的乞丐,很想有所施舍,可1005

高中材料作文:格涅夫有篇著名的散文诗叫《乞丐》,写他在街上遇到一个衰老的乞丐,很想有所施舍,可1005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文摘一:屠格涅夫有篇著名的散文诗叫《乞丐》,写他在街上遇到一个衰老的乞丐,很想有所施舍,可搜遍全身口袋也没找到一钱一物。

于是,只好紧握着乞丐伸出来的手说,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带。

乞丐也握了握屠格涅夫冰冷的手,微笑着说,您能握着我的手叫兄弟,这也是一种施舍,同样让我感激不尽。

文摘二:萧伯纳在莫斯科度假时遇到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并同她一起玩耍。

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见了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大作家萧伯纳。

不料,那位小姑娘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回去见了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莫斯科小姑娘娜塔莎。

--摘自2017.10香港《大公报》《有一种尊重叫平视》请全面阅读两则文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 【答案】
学会平视
人生在世,既不必以自卑自贱的心态去仰视别人,也不宜以自视甚高的心态去俯视别人,学会平视,平视自己、也平视别人,才是最恰当最具亲和力的社交“视角”。

惯于仰视别人者,在卑微和惶恐中看人家的脸色行事,营营碌碌、心力交瘁,何苦来着!反之,以俯视他人为能事者,则热衷于居高临下、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往往看不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这两种人在“视角”上的偏差,致使其对人对己的看法变形失实,不能正确对待。

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他们缺乏丰厚的人格底蕴,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平视自己,即是不卑不亢地立身处世。

天下之难,最难的是摆正自己。

人在遭遇挫折时,容易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得太低;而在春风得意之际,又往往自视甚高,以为天下英雄舍我其谁。

君不见,有些人一旦小有成就,原本好端端的一双眼睛便挪位到额头上,从此“视觉”异化,平视功能丧失,到哪都摆出一副鹤立鸡群的架势,势利得很。

宋代有
位名臣叫赵抃,此公为人耿直,为官清正,从不以其官位自傲。

他告老还乡时曾赋诗明志:“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平常。

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

”意思是,你们不要以为我是什么大官,我其实就是当年出身在柯村的赵四郎啊!那些惯于在俯视他人的得意中生活的人,比照一下赵老夫子乐于平视自己的嘉言懿行,能不汗颜?平视他人,意味着自爱自重,不妄自菲薄。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据传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当时颇有名气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就写了一张便条: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

张大总督看过守门人递进的便条,面有不悦,提笔在条上批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丁焉敢称兄弟?”守门人将条子还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迅即在便条上书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

”守门人又将条子传进总督府,张之洞看后“啊”了一声,连声说:“请!请!请!”孙中山不愧是孙中山,地位卑微时便敢于平视权贵,着实有胆有识。

我们周围的不少人一见达官贵人,便情不自禁地躬背屈膝作仰视状,宜不羞愧!国人是该学学孙中山,什么时候面对权贵也敢挺脸抬头学会平视,才算是在真正意义上“站起来了”。

走笔至此,不能不提到大名鼎鼎的罗斯福。

罗斯福下肢瘫痪,却以其赫赫政绩赢得美国惟一的蝉联四届总统的殊荣。

此公气质谦和,平等待人,像一位兄长和朋友。

有人说,罗斯福能把国王当普通人看待,而把普通人当国王看待,但国王和普通人都因此而爱戴他。

有鉴于此,我们身边的公仆、明星、富翁们是否也可屈尊向“罗斯福同志”学习,平视百姓、平视社会,从而造就自己的人格魅力。

平视,是一个人高尚的情操、卓越的学识之自然流露。

一个人只有敢于且乐于平视,才能面对皇亲国戚不会自惭形秽低声下气,面对贩夫走卒不会颐指气使神气活现。

在繁华的都市里,如果我们穿着草鞋微笑着平视一切,则堪称文明时代的文明人。

【解析】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

多则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原则是多个故事对同一主题,比如这两则材料对应共同主题是“尊重与平等”。

审题分三步走:第一步,概括每则材料故事梗概,把握核心人物和事件的过程;第一则材料要我们分析屠格涅夫作为大作家对乞丐的尊重,这是一种人格的魅力;第二则材料写在大作家萧伯纳面前,小女孩不卑微,表达她的自尊与自信,即使在伟人面前,我们也可以与之平视,而不必仰视,第二步,寻找异同,在两则材料里取相同观点立意即可,可以写“尊重”“平等”“人生而平等,不论富贵贫穷”等等;第三步,由果溯因,可以进一步思考屠格涅夫为什么能尊重身份卑微的
乞丐,思考小女孩为什么能与大作家平视,可以从心灵的富有,人格的伟大,不用世俗观念待人等角度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