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工作进展报告清华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基本工作思路是,实施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和课程改革,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重点提高工科学生的国际视野、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具有“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等多类型的卓越工程师潜质的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领域后备帅才。
一、基本概况清华大学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14家(其中2家与其他高校共享)共建单位入选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单位。
其中,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4家入选首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这些企业基本为我国最大的建筑企业集团和最大的国际承包商、特大型国有骨干企业、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以及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等。
我校与这些企业长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多数企业亦是我校本科和研究生长期以来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在校企科研合作的背景下,进一步开展工程实践教学方面的合作,已达到强强合作、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效果。
自2011年开始共建中心以来,学校要求各中心所依托院系在原有共建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双方职能,14个中心陆续正式签订了《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协议书》,将其建设内容、管理和运行机制、导师队伍等制度化,标志着双方长期服务于本科生、研究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企业人员培训、对外资源开放等方面的合作和实践进入新阶段。
985三期学校教学经费向入选“卓越计划”的工科院系倾斜,将其总量的80%投入工科卓越计划院系;对2013年又给予14个中心10万至30万经费支持,用于落实学生实习。
此外,协同财务处修订了《学生生产实习经费开支标准》,提高学生实习经费报销标准。
在袁驷副校长的委托下,学校督导组对14个中心进行了重点调研,检查其理念、举措和成效,了解典型做法和存在问题。
经过这两年的努力,14个院系依托中心建成了本硕联合培养体系和实现校企共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
2011年迄今为止,14个中心共完成学生企业实习1500余人;承担教学任务的企业教师每学年共约363人;企业教师参与开设的课程每学年共约79门。
一些共建项目还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
校企合作对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认识自己所在的行业,积累工作体验和明确就业选择大有裨益;对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二、建设工作进展1.组织管理体系(1)在组织机构方面,为保障中心有效、规范化运作,中心成立了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和中心办公室等组织机构。
指导委员会由甲乙双方的资深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组成,其职能是对中心的每年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等重要事项给予指导。
管理委员会在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主持中心的实践教学计划和管理中心日常工作,其中,主任设两名(双方各一名),副主任四名(双方各两名)。
中心还下设办公室,负责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管理委员会相关决议的执行等工作。
指导委员会:由校企双方任命的资深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组成,其职能是对中心的每年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等重要事项给予指导。
管理委员会:主任设两名(校企双方各一名),副主任四名(校企双方各两名)。
管理委员会在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主持中心的实践教学计划和管理中心日常工作。
联合中心办公室:负责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管理委员会相关决议的执行等工作,秘书处一般设在清华大学二级单位。
(2)在运行和管理机制方面,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联合中心办公室负责,其职责如下:①每年召开一次协调会,制定和落实当年实习和实践计划、导师队伍和食宿安排;②每年召开一次总结会,总结当年工程实践教学经验和成绩,修订培养方案,对参与教学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考评,由办公室秘书处负责撰写年度工作报告,双方备份;③定期公布可提供的课程、实习岗位、指导教师等相关信息。
待条件成熟后,中心向所有“卓越计划”高校开放,根据企业实际接待能力,接受学生来企业从事实习实践活动。
(3)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方面,14个中心依托清华大学相应学院,拥有领域内享有盛誉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领域内基础科学问题和先进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国际知名的学术交流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和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双院院士;还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技术专家作为客座教授、顾问教授等高尖端人才;依托所在一级学科(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参评11个,8个名列第一)、多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优势,具有门类齐全、内容丰富而新颖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体系。
共建中心亦是相关领域国内最大的领头羊企业。
中心基于双方在长期科研和实践教学方面的合作,通过优化整合教学和科研资源,现已形成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导师队伍。
通过规范实践基地的实践条件、加强实践基地教育管理机构工作、以及提供经费等,进一步为高质量教学提供了保障。
2.教学改革情况根据校企双方的特色和优势,14个共建中心按专业+行业可分为:职业导向型和强行业背景的校企合作、工程+管理的高新科技企业的校企合作、与IT企业的合作,以及与机械、汽车、能源、环境等类的校企合作,这里主要聚焦在本科生生产实习、综合论文训练、社会考察和研究生合作培养方面的典型做法。
(1)实现校企共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培养标准:校企共同制定实习培养方案暨本科实践基地教学大纲,制定了教学目标、实习时间、课程体系、课程安排、现场实习安排等内容。
每年通过协调会和总结会对教学大纲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一,本科生生产实习①这里以工业工程系为例,介绍与工程+管理的高新科技企业共建情况。
工业工程源自于实践,是一门综合了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的交叉工程学科,其鲜明的学科背景和特点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基础,又要讲实践,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建设好中心,在总结2004~2010年生产实习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工业工程系正式把本科生生产实习课程的名称定为《工业工程生产实践》,重新梳理课程思路,以打造专业实习平台为目标,突出该课程对于学生工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具体规划见图1。
1 《工业工程生产实践》平台规划在《工业工程生产实践》平台建设过程中,明确了指导小组的组织架构,强调和加强企业导师对实践环节的指导作用,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体会和理解企业的实际问题。
2 《工业工程生产实践》指导小组组织架构基于上述平台建设的思想,工业工程系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于2012年暑期在富士康烟台厂区聘任了首批《工业工程生产实践》课程顾问委员会委员及企业指导教师,通过稳定的企业指导教师队伍能够更好的把握实习的要求,成为实习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为了获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经过长期探索,工业工程系将本科专业实习的时间从学校规定的最短五周拓展为8~9周。
从实习安排来看,把8~9周的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4周,生产一线岗位操作,旨在充分了解和熟悉实际的生产环境,完成初步调研;第二阶段,生产现场专题改善项目,旨在通过实际的企业项目实现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实践。
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学生的收获最大化,也让企业的改善项目有初步效果,实现双赢。
正是因为学生除了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之外,也可以给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富士康科技集团为参加实习的学生提供学校至实习地点的往返路费,提供免费食宿,并提供实习津贴(3000元/人)。
其他本系拓展的实习企业都能满足这一基本要求,这为工业工程系本科生实习工作的开展减轻了经济的负担。
②以建筑学院为例,这里介绍与职业导向型和强行业背景的校企共建情况。
一是建立了“设计导师”制度,聘任北京院著名建筑师作为清华大学校聘设计导师参与建筑设计系列课主干课程的指导教师,并直接参与到本科三年级的开放式设计课教学中。
二是将清华大学本科生“领军计划”纳入中心建设内容中。
2012年入学的第一批12位“领军计划”新生全部进入北京院联合培养,精心安排了校内导师和北京院校友导师,学生在学院领导的亲自带领下赴北京院参观和座谈,使学生更早接触未来的职业环境,提升专业学习兴趣和学术志向。
2013年入学的第二批13位“领军计划”新生将继续纳入中心建设内容。
三是拓展中心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设国际设计夏令营。
初步计划未来连续三年开设三届国际设计夏令营,邀请国际知名设计大师进行讲座交流,并参与联合设计教学,参与人数初步计划每年约200人规模,国内外各100人,其中清华学生30-40人。
第二,研究生合作培养这里以热能系为例,介绍与机械、汽车、能源、环境等类的校企共建情况。
研究生培养包括: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在职工程硕士。
培养目标:加强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各工程领域的帅才和卓越工程师。
培养方式:“1+1”+“双导师制”+ 联合培养项目指导委员会: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采用“1+1”模式,即1年在校学习和1年企业实践(有工作经验的为半年);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的理论课程学分要求;在半年或者一年的实践阶段,需在企业进行具体课题研究工作。
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清华热能系根据上汽需求,定制短期培训班和在职工程硕士班,学员需参加全国统一的工程硕士文化考试和清华的面试复试。
在清华大学工程硕士指导方案下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清华教师定期到企业集中授课,获得相应学位学分,进行企业需要的课题研究。
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均在清华大学进行。
双方共设指导教师(清华热能系硕士生导师为正导师,上汽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为副导师),共同负责专业硕士联合培养阶段(第二学年)最终设计专题的教学指导。
专门成立了联合培养项目指导委员会,建立了联合指导教师的资格遴选和教学组织参与制度,以及专业硕士联合培养阶段(第二学年)的详细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5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17学分,具体要求是:第一部分为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21学分。
其中,公共必修课程由研究生院负责协调组织和安排;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指定,学生根据导师制订的培养方案在指定课程内选择。
第二部分为必修环节,不少于4学分,包括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专业实习。
另外,为了加强实践教育,企业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为清华热能系的专业硕士讲授工程教育和职业方面的培训课程;结合工程需求提出科研选题,由清华热能系组织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