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路
(分段,注意逻辑)
1、首先链接到知识点(如果题目无要求的话)
2、表明自己的观点(好、不应该、不完
全对、辨证看等等)
3、说原因:结合案例来分析,为什么好/不好
等,违背了什么理论/知识。
(或者正反面论述,如果不这样做会怎样,这样做会怎样)4、应该怎么做:书本知识、提倡的、主张的
观点等。
案例分析题思考维度:
1、学生
(1)权利:
人身权
受教育权
(2)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3)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2、教师
(1)教师素养:
思想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
(2)教师专业发展
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
(3)教师职业道德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3、新课改
(1)学生观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2)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4)师生关系
倾听学生心声,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倾听学生心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
(5)教育评价观: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①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②评价主体和内容多元化;③评价是方式多样化;④注重评价过程
4、教学
(1)教学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2)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4)一堂好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5、德育
(1)德育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3)德育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
(4)德育方法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相结合的方法。
6、班主任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