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品分析报告

产品分析报告

百度地图分析报告首先横向评估了主流互联网地图,对百度地图的功能进行简单分析。

其次分析了手机地图的产品定位,功能对比以及盈利模式。

最后对引入LBS进行讨论,对比不同模式,只有开发自身粘合度强的应用才是长期发展之道。

一.互联网地图网站分析1.整体布局页面主体为地图本身,上方一栏为搜索输入栏,并且可以选择搜索公交或者驾车路径。

地图右侧为百度地图API,包含天气查询,地铁查询,房产查询,餐饮,酒店,超市,电影院,火车票代售点,银行,景点,学校,以及加油站等。

整体简洁明了,功能清晰,易上手。

2.使用体验比较目前几款常用的地图网站(非移动终端版本)以分析用户体验。

表1:主流互联网地图功能对比可见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电子地图网站提供的服务大致都很相近,这里主要对百度地图不支持的功能进行简单的分析:1)切换版面布局百度地图,图吧地图采用右侧显示功能与信息;搜狗地图,soso地图则为左侧显示功能与信息。

可以优化界面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

2)地形地势/经纬度查询对于普通地图用户,地形地势/经纬度查询不会有太大用处,但对于徒步旅行者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可以与百度旅游结合,为驴友提供详细专业的地形地势/经纬度信息。

3)分享照片同样的,与百度旅游合作,用LBS技术让旅游随时随地分享照片与心情,当然还有游记。

4)街景成像街景成像可以说是这个城市的“预览”,对于旅游城市会更加有吸引力。

(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移动版会消耗大量流量,需要进一步分析(可引入离线下载模式)。

二.中国手机地图客户端根据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2011年第4季度中国手机地图客户端市场监测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31日,中国手机地图客户端累计账户数为1.35亿,环比增长34.6%。

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使用更加方便的手机地图。

在市场份额方面,高德地图、谷歌地图及百度地图分别以25.5%、25.3%及11.7%的比例占据中国手机地图客户端用户市场累计用户的前三位置。

1.产品定位分析谷歌地图:谷歌地图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一个耳熟能详的地图产品。

谷歌手机地图专为手机设计,可以像在台式机中使用谷歌地图一样,也可以使用谷歌手机地图中的地图图像和周边地理信息探索身边的世界。

功能包括地址和本地商户搜索、卫星图像和街景视图、公交线路和驾车路线、我的位置以及谷歌纵横。

以及谷歌地图发布的新功能,比如允许用户360度观看店铺内部,大型商店和机场的室内地图功能。

通过地图+搜索+分享的产品设计思想,将移动互联网改变生活的产品理念发挥到极致,依托谷歌地图和谷歌卫星强大地图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地图与搜索服务。

图1:谷歌手机地图服务分类百度地图:一直以来,百度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即是“将百度从电脑搬到手机上”,百度手机地图也秉承了这一原则,通过创新的平台移植技术, 将PC 平台上的百度地图绝大多数服务应用到了移动终端,在保持用户体验一致性的同时,提供了最全面、便捷、实用的信息查询服务。

随着以3G 技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已成为PC 平台网民信息获取第一通道的百度, 通过整合已有强势技术和资源,以自己的核心搜索技术为中心向外扩展,依托百度手机地图,给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方便的移动互联网体验。

而且百度地图有着远高于国内同类产品的数据和检索优势,配合百度身边在极短时间内汇聚的大量商户资源,无论是在用户签到、获取商户推荐等各方面,都能很快出位。

谷歌地图地图查询服务:提供定位,路线,地点查询等核心功能,切实的体现在线地图,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

搜索服务:基于地图的在线搜索,查询生活配套服务。

在商家,用户与google 三者之间建立共赢关系。

谷歌纵横分享:将自己的位置分享给好友,为移动互联网未来布局更加社区化的产品战略。

百度地图全能出行助手高速浏览低流量获取定位地图搜索路线规划路况离线地图位置共享图2:百度手机地图功能概要2.功能对比:表2:主流手机地图功能比较移动互联网产品不同于普通互联网产品,其特点为:1)基于便携设备(手机或者pad)2)贴身应用,占用的大多是用户的碎片化时间3)需要移动产品简单易用,减少用户思考,学习时间因此,移动产品不可能拥有互联网产品全部的功能或者效果。

此外移动产品还需要考虑其特有因素,如产品大小,用户流量,移动终端屏幕大小等。

比如3D效果,街景成像就需要消耗大量流量。

3.盈利模式分析地图软件的商业模式都是建立在用户和商家共赢基础之上。

商户通过提供标志让用户更好识别道路和信息来宣传自己,用户通过搜索查询标志地点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地图软件提供并建立这种关系。

除了通过传统地图查询商家获利外,同时可以提供诸如酒店预定、航班查询、天气预报等更多生活信息而获得合作商家的利润。

图3: 盈利模式三. 关于LBS 模式的讨论LBS 在国内的发展经过一年时间的角逐,其门槛并不高,L(Location)只是位置信息,能黏住用户的是S(Service),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比拼的是用户体验和商户资源,如果平台自身缺乏粘合度的话,用户流失或叛逃就成为必然。

相反,百度是少有的既有用户,又有地图以及商户资源的企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LBS 现有模式分析:1. LBS+休闲娱乐 (Check-in)这种娱乐模式有点类似曾风靡一时的抢车位、偷菜、好友买卖这种基于用户一时兴起的应用,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玩这类游戏了。

同样,基于满足与成就感,用户对于签到也会觉得新鲜,一旦对这种感觉失去兴趣,LBS 签到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单纯的依赖LBS 的签到游戏很难形成用户壁垒。

2. LBS+生活服务信息生活服务信息一般都有一定的区域性(同城、同区、同地点),传统的生活服务网站的信息架构为:信息类别>同城>同区>同地点>生活信息。

生活服务与LBS 结合可以打破传统的信息结构,自动识别地理位置,完全按地点展示信息即可。

让用户获取信息更简单,更容易锁定目标。

同时也可以推送优惠信息:LBS 实时同步周围优惠、打折券,使用者通过签到或把此信息推荐给好友等方式可获得优惠券的使用权,到商家处消费时,只要展示给商家已获得的消费券。

(国内例子:大众点评网)生活服务信息最关键的一点是实用,而不是社交。

地图通过向商户收取标示费获利商户通过提供标志logo 让用户跟好的识别道路,同时宣传自己的目的。

而商户LOGO 并非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反而让用户通过识别标志建筑更好的查询道路等信息。

用户通过搜索查看地图,和寻找标志建筑物来识别道路,查询地图软件提供的餐饮电影院等生活配套服务使自己生活跟便捷3.LBS+户外旅游旅游具有明显的移动特性和地理属性,LBS和旅游的结合是十分切合的。

分享攻略和心得体现了一定的社交性质。

外出旅游本身就需要相关的地点引导工具,而LBS恰恰适合驴友们的需求,把LBS应用加入到旅游的相关软件中才能针对驴友人群发挥出更实用的价值。

(比如百度旅游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基于百度地图,具有LBS功能的驴友出行工具:为驴友提供实时的周边信息)4.LBS+休闲游戏的模式已经存在的类似于大富翁的LBS游戏,这种游戏的精髓在于互动与社交,适合那些空余时间比较多的人群,他们可以用手机玩这种游戏打发时间。

它能否适合中国快节奏的生活,能否对国内的用户产生粘性,还有待探讨。

国外的一部分LBS模式:1. 移动扩展版digg (Oink 可以给你周围的事物打分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

)2. LBS的音乐分享应用(SoundTracking 将歌曲与地理位置结合,并可以分享到社交网站与朋友分享交流。

)3. 基于城市生活推荐类移动旅游资讯指南(Wenzani 用户推荐某个店铺或者活动,而该用户的粉丝可以对该推荐进行评分。

)4. 基于LBS的视频分享应用(Vidcinity, 基于地理位置的视频共享和发现应用。

)5. 基于LBS社交问答(Loopt 让用户通过问答形式快速获取相关场所的信息。

)6. 移动社交平台(Buzzmob 通过它可以帮助你与近在咫尺的人们进行沟通互动。

)7. 让你认识身边的陌生人(Sonar 利用社交网站上人们自愿提供的数据来判断同一个房间内其他人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与用户关系最密切的人。

它可将用户的线上身份转移到线下,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真实的交流。

)8. 移动版Craigslist (Goshi 为用户提供发现、购买和出售本地物品的最简单方式,打造移动分类信息平台。

)9. 基于地理位置的微博(Dilyplaces 提供社交地点推荐服务,基于地理位置的微博客平台, 允许用户创建地点,实时聊天。

)10. 社交预测应用(Foreca.st 用简单的方式来分享他们要去哪里。

)11. LBS预设提醒服务(Neerlife 基于地理位置的预设提醒,当你到达某地时被提醒。

)可以借鉴国外LBS的应用模式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发展。

国内LBS领域的混战使得目前没有大平台产生。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初期主要是先做规模,之后才逐步考虑盈利模式。

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同样还是要优先考虑提升用户体验,掌握用户心底的那个关于LBS功能的潜在需求,然后培育用户量,之后才开始考虑盈利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