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实施过程和效果说明一、专业特色东北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安全工程教育的大学。
1983年招收了矿井通风安全四年制本科生,国家教委批准试办安全工程专业后,从1985年开始招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现在校本科生230名。
三十五年来,经过东北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几代教师们的奋斗、传承和发展,完善并丰富了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安全工程的专业建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东北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于2007 年获得了国家特色专业。
2012年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已三次通过教育部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本专业现有教授、博导4人,副教授5人(其中博导1人),讲师5人,实验技术人员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0%以上,其中5人为国家、省部级安全专家。
许开立教授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专家组专家;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学评估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迄今为止,本专业已经培养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1000余人,毕业生分布在冶金、能源、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早期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已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管理骨干。
受冶金、煤炭、石化、劳动等部门有关企业委托,培养在职安全干部3500余人;为本校及兄弟院校、矿山、建工、冶金、机械、电力等部门讲授了本专业方面的课程。
作为辽宁省非煤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安监局金属和非金属矿山粉尘危害控制科技研发平台,本专业实验室总面积约达2300平方米,重大设备有MIE Ⅲ最小点火能测试仪、PIV测试系统、红外热像仪、工业高速摄像仪等,总值2000余万元。
东北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内第一批获得博士授权点的学科之一,于2001 年被辽宁省评为重点学科。
基于“大安全”的理念,本专业在系统安全科学理论及技术、通风除尘与职业卫生工程、工业爆炸防护理论与技术、火灾安全科学技术与应急管理四个方面形成了优势集成、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
本学科提出的“两类危险源理论” 对我国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国内较早开展重大事故应急疏散的研究,分析高密度聚集人群疏散中群集踩踏事故发生的临界条件,分析大规模人群疏运动力学规律及应急干预机制,建立了典型场所以及矿山企业重大事故应急管理体系。
应用非线性分析方法,探讨重大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及其演化规律;借助数值模拟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非煤矿山尾矿库溃坝重大事故动力学的分析及事故后果的仿真,建立非煤矿山尾矿库溃坝重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体系。
建立了地铁工程全过程风险控制理论和方法体系,利用实验和计算机向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通风系统作用下,地铁隧道工程狭长受限地下空间火灾动力学和烟气蔓延的规律;分析活塞风和通风系统耦合作用下,隧道工程高压细水雾灭火的机理,以及烟气控制的效果,分析耦合作用系统最优的运行控制模式。
高压细水雾灭火及热环境控制实验平台可实现火灾动力学、烟气控制及高压细水雾灭火耦合系统的灭火机理和有效性的分析,以及对热害控制的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运用空气动力学、气溶胶力学和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职业卫生工程方面的原理和技术,发展和完善尘、气运动和治理技术的新学科体系。
提出和创建了“爆炸反应工程学”新研究方向,建成的“爆炸实验系统” 和露天试验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容器管道混联系统、最小点火能等测试项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具备较强的开发和检测非电气防爆设备的能力。
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90 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其中被SCI、EI、ISTP 收录1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省部级各级奖励14 项,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9 项本学科非常重视产学研相结合,教师们经常深入生产企业进行调研,为国家和省市科技攻关计划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决策咨询。
成立了具有国家一级安全培训资质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每年为鞍钢、本钢、辽河油田、有色冶金和地质勘探等国家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2000 多人次,帮助企业加强安全管理。
东北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成立了目前全国唯一的高新滤料及配件的国家级法定检测机构——东北大学滤料检测中心和辽宁省高新过滤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了两大类上百个品种的滤料,年产值10 亿元,出版了《气溶胶力学》和《除尘技术基础》等业内经典专著。
参与起草制定了GB12625《袋式除尘器滤料》,HJ-T 324《袋式除尘器用滤料》和JB/T10535-2006《气体净化用非织造粘合纤维层滤料》等国家标准和环保产品认证技术条件,并代表中国参加国际ISO 的滤料标准起草工作。
参与修订了JB/T10535-2017《气体净化用非织造粘合纤维层滤料》行业标准。
本学科的防火防爆安全工程中心提出和创建了“爆炸反应工程学”新研究方向,建成的“火灾爆炸实验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测试项目(如容器管道混联系统、最小点火能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够进行粉尘爆炸性全套参数测试的实验室。
开发了“灭火泄爆门”和“火花探测及灭火抑爆系统” 等产品,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提出了中国粉尘防爆标准化体系构架,负责起草了国内第一套技术性防爆标准《粉尘爆炸泄压指南》(GB/T15605)。
研发了系列测试粉尘爆炸性参数的专用仪器(如20 升球形装置)装置,在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20多所院校得到推广应用,推进了中国粉尘、气体爆炸的测试研究工作。
多年来已为鞍钢、辽化等近50 家企业提供了粉尘、气体防爆安全的咨询、设计、改造技术服务,从实验测试、图纸设计到现场施工改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
东北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与实践活动。
加强各类实习基地的建设,除了建立多个校企合作基地,也与多家大型企业建立学生培养合作关系,将教学与实践互相渗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学院制订了一系列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办法和激励政策,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本研联动,由博士生担任暑期社会实践的带队老师,通过“双选会”的形式由博士生和本科社会实践团队进行双向选择,一方面确保大学生活动的安全性,另一方向也大大提高了活动的质量。
实践活动完成后,学校学院还设立了专项奖学金用以奖励实践成果突出的团队。
在自觉自愿原则及奖励基金的共同鼓舞下,几年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高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专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活动平台除了正常的学生教学实验、实习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外,还包括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10余项实践活动。
还有大一新生的创意节,大二、大三学生的科普节、科技节,以及大四学生的创业节等活动,使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创新或竞赛活动的经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活动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注重动手能力,适应新时期对于安全工程人才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需求。
近三年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情况见表1。
近年来学生科技创新平台见表2。
近三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及获奖情况见表3。
表 1 近三年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情况表2 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在原有“鞍山钢铁公司”和“本溪钢铁公司”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专业不断地开辟新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习环境。
2013年,学校、学院和本专业领导与山东招远集团领导进行了友好协商,建立了“招远金矿”实习基地。
从2013年开始,每年学生在该基地实习。
山东招远金矿为本专业学生设置了详尽的实习计划,安排了丰富的实习内容。
2017年学校、学院和本专业领导与沈阳机床集团、首钢迁安钢铁公司进行了友好协商,建立了“沈阳机床集团”和“首钢迁安钢铁公司”实习基地。
从2017年开始,每年学生可到上述基地进行毕业实习,通过工程技术人员集中授课、现场授课、现场参观、现场答疑,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的情况见表4。
各年级的学生按照培养计划要求参加实践。
本学科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
近年来,和德国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日本产业安全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挪威、美国等国际知名安全研究单位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2006 年以来,安全工程研究所每两年主办一届“沈阳国际安全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使沈阳成为东北地区安全科学技术交流的中心。
二、实施过程1、专业培养目标的宣传本专业十分重视培养目标的宣传。
为了使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采取多种措施对培养目标进行宣传:(1)学生知道培养目标的方式1)招生宣传方面,通过录制安全工程专业介绍视频并在东北大学网页上公布,以及在东北大学招生宣传材料中印制安全工程专业宣传手册等形式,介绍专业培养目标;2)在新生入学教育环节中,安排专业负责人、班导师以及教授博导对新生介绍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毕业要求以及就业方向等;3)每班发放安全工程本科培养方案;4)学院网站可查阅安全工程本科培养方案;5)在学生中开展关于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问卷调查;6)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宣传。
一方面,由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博导教授讲授“专业概论与职业规划”课程,使学生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名师导学” 使学生对专业的发展前景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专业教学、工艺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认识;7)学生参加本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讨论会。
通过召开高年级学生座谈会,对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进行研讨,学生和教师一起了解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制定和修订。
(2)教师知道培养目标的方式1)每位教师均参与安全工程本科培养方案的修改制订;2)每位教师均有安全工程本科培养方案电子版;3)安全工程系系主任、各课程负责人均有安全工程本科培养方案纸质版;4)学院网站内容有安全工程本科培养方案。
5)每次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通过系主任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广泛征求专任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达成共识,并共同为达到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制度和措施。
(3)社会知道培养目标的方式1)邀请部分企业专家座谈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参与安全工程本科培养方案的修改制订;2)每年向社会发放学校招生简章,简章内容包括有专业培养目标;3)每年向社会发放学校就业宣传册,宣传册内容包括有专业培养目标;4)校友聚会活动宣传。
在每年本专业的校友聚会中,介绍本专业的情况,使校友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
专业负责人专门制作PPT,为校友介绍专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