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杨勃说,豆瓣要变成一个简单的地方一个长期的豆瓣用户会有一些摆脱不了的习惯,比如给看过的书和电影打标记、在一些名字奇怪的小组里看帖子、在广播里对豆瓣的改版表达困惑。
如果困惑足够强烈,会导致他在右上角点击“我的账号-删除账号”,大部分人会在这过程中犹豫,再点返回键,继续给看过的书和电影打标记、在一些名字奇怪的小组里看帖子,过一段时间,再在广播里对豆瓣的改版表达困惑。
他们在尝试。
豆瓣在尝试。
阿北在尝试。
“之前是修了几个城中城,现在是把城中城的城墙推掉。
”阿北这样解释豆瓣过去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在为一个没有变过的目标作准备,那就是要变得简单。
简单的意思不是指内容单一,而是随着书影音,还有旅游、减肥、游戏、化妆品这些类别的丰富,它被归为了一个词“兴趣”,豆瓣可以引导用户去“发现”更多,这是这个网站一开始就想做的事情。
我们到北京酒仙桥路的豆瓣公司采访阿北的前一个多小时,他还在跟产品经理开产品决策会议,这是公司每周非常重要的会议,此前各产品线有各自负责的产品经理,如今,就在这最近一年里,阿北对产品有了更加直接的控制,“整个公司主线产品是清楚的——就这一个产品,很多产品经理一起开会。
”这也预示着,豆瓣的思路正在变得明确。
豆瓣目前投入最大,也是阿北参与最多的产品,就是豆瓣的移动应用,阿北选择将他做成一个通用平台,也就是豆瓣在 2005 年的主页上就已经体现出来的意图:发现共同的趣味。
用豆瓣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汇聚一亿人的生活趣味”。
阿北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尝试每条可能的道路,当我们把豆瓣十年的首页变化截图呈现给阿北看的时候,也确实看到了这些道路的错综复杂,但是方向是清晰的。
一个长期的豆瓣用户会有一些摆脱不了的困惑:豆瓣到底想做什么?豆瓣为什么总在变?豆瓣为什么还不赚钱?豆瓣为什么要做阿尔法城?豆瓣为什么跟线下地推保持距离?我们问了阿北,听他怎么回答。
为什么豆瓣应用首页变成豆列了?好奇心日报():我们从大家最关注的东西开始聊起。
为什么豆瓣应用现在主推豆列?阿北:2.0 我们从豆列开始,但并不是说整个产品是围绕豆列的。
豆列是把之前用户在豆瓣上整理他发现的内容这件事用一个统一的形式呈现出来。
之前用户会整理自己在各个地方发现的东西,放在一起。
但整理的方法太多,比较乱,现在统一起来用豆列的形式。
豆列属于整个豆瓣里面发现体系的一部分,并不是说豆瓣应用围绕豆列来建造,虽然 2.0 最大的变化是这个。
豆列背后更重要的变化是,它打破了之前豆瓣图书、电影、音乐三个垂直领域,加上小组、日记、相册等等 UGC 功能的分割。
豆列是一个标题里面什么都有。
豆列里面既可以是一本书,一个有评论的电影,也可以说是一张照片,关于攻略的日记,就是它相当于将豆瓣里各式各样的内容都集中到豆列里面。
这个是最大的变化。
比方说你现在想去台湾旅行,豆瓣上对你有帮助的可能是说台湾旅行的书、可能有台湾旅行的小组、可能有用户写了一篇台湾旅行的日记、另外一个用户做了一个台湾的豆列。
之前这些东西是散在豆瓣各个地方,你去广播那你去看日记,你去小组找找找不同的小组,那你去书下面找台湾的书,它是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我觉得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有兴趣的话,通常他对所有这些事情的兴趣都是全方面的。
在 2.0 中我们开始用更一致的形式,将豆瓣的各项服务综合呈现出来。
豆列是其中一个办法。
好奇心日报():在 09 年的时候,一开始豆瓣是登陆之后是广播,之后变成了豆瓣猜,再后来又变了挺多次。
现在应用打开就是豆列,不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阿北:本质就是通用的发现服务这件事比较难做吧。
用户发现好的东西是多种途径,用任何一种方式都不完美。
比如你用广播的话,新用户如果没及时关注很多达人级用户,他的首页就是空的。
“关注”这件事在豆瓣上和微博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在豆瓣上的是各色各样的生活兴趣达人,他们在发现的能力和视野上比普通人宽很多,但他们不是公众名人。
所以你没办法一上来就推荐一堆名人,说这是谁谁谁,你可以关注他。
微博可以做这件事情,这样你的首页马上就有内容。
豆瓣上就有很多最值得被关注的用户其实是这样,他们在外边并没有名气,在公众里并不是一个符号,所以你以前并不知道他、没办法第一天就关注很多对的人,首页的价值就会有限。
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新用户进来快速的先有好的内容,这可能是从热点或算法推荐去做,所以这里边可能就有一些反复。
整个豆瓣对这个事的认知也是在逐年积累,到现在算是比较成熟吧。
所以广播现在不在应用首页而是在圈子里面,也是这样的目的。
不同类型的用户对豆瓣的感受不一样,很多用户认为豆瓣是个看内容的地方,也有很多用户认为豆瓣是个关注有意思的人的地方,这个不一样,就是有这样一个需要平衡的事情。
好奇心日报():豆列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东西?阿北:豆瓣一个很大的价值是在各个领域帮助用户去发现好东西,就是回到最初的时候就是做算法推荐。
发现里面有几种方式,目前最主要的是各种榜单、热点。
媒体就是讲热点,如果是电影和书的话用户会看榜单。
在没有特别窄的关注点的时候,很多人想找最近有什么好书的话会去看榜单。
比如书店都有一个书架说,本周这些书是畅销的,这是一个方式。
另外一个是豆瓣一直在做的就是算法推荐,里边最纯粹的产品形态是豆瓣 FM,里边的个性化电台,也就是私人电台,是按照算法推荐歌曲给你的,这是最早豆瓣想做的。
后来我们意识到它是大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用户,依靠别的用户来帮你发现东西。
豆列就是依靠用户来帮助你发现东西。
用户他有兴趣说把自己发现的好东西整理在一个豆列里面,放出来跟全世界说,你们谁有兴趣,我也不知道会帮到谁,(就整理出来)放在这。
这是以前用户一直在做的,2.0 做了一个事情就是让这个豆列可以订阅,方便别人去查看,那它现在是首页的一部分。
其实在 App 的首页里面,除了豆列,此时此刻更多的是用户在他感兴趣的领域中得到的,比如用户感兴趣的是居家,那居家下面的内容会推荐给用户,(首页)是热点和豆瓣传统的算法得到的,此时此刻更多是通过这些方式得到的,是一个组合的方式。
好奇心日报():豆瓣有多少人在豆瓣应用这块,如何分工?阿北:我们公司超过一半的人现在是在豆瓣应用里边。
最大的是工程师团队,人最多的。
我们有一个大的编辑团队,大约 20 多人,然后剩下就是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产品经理有十几个人,设计师不到 10 个人。
剩下都是工程师。
这些都是产品技术团队。
剩下就是所有的公司层面的团队,除了支持团队,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有的这些团队,还有的就是刚才说到的几个独立产品线,有些是一个子公司这样。
豆瓣今年打算做什么?好奇心日报():豆瓣今年接下来还打算做些什么?阿北:这个还是比较清晰的。
一个是评分和评论。
我们一直希望它是一个横向的,就是通用的服务,不光是图书电影音乐,别的东西也可以被评分评论,一步步我们希望能做到。
另外就是说豆瓣的发现、包括豆瓣社区,豆瓣之前图书电影音乐之外的这些东西,我们希望它能围绕个人兴趣来组织,生活或者兴趣,比如减肥就是这样的话题。
它会逐步变得更加清楚,用法、覆盖的领域能够更广。
各种兴趣其实豆瓣下面都有,内容都产生了很多,只是没有很好地把他们组织起来,没有很好地传递给用户,所以这些是另外的全面地覆盖最大众的用户各种各样的兴趣的一件事情。
这两个事情分别就是非常大的命题,也是在豆瓣的服务下我们非常希望能做到的。
所以这个可能一年都不止。
还有一个事情,我们的 App 和网站,包括手机浏览器上的豆瓣,它应该是一致的。
它们现在有区别,比如首页就是不同的, PC 上面是广播,App 里面是内容的东西,(它们)在很多地方还是有差异。
其实综合起来,就是豆瓣的通用化,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
好奇心日报():你提到豆瓣未来可能会更简单,“简单”在这里是指什么?阿北:比方说,豆瓣只有读书,是简单。
豆瓣有读书、有电影,这个就稍微复杂一些。
读书、电影又加上音乐,这个就更复杂了。
加上游戏,更复杂了。
然后再化妆品,等等就非常复杂了。
但是你在有十几个类目的时候,最后就变成兴趣。
而个人兴趣是个蛮简单明确的东西。
通用之后会变得简单。
你会看到很多人把豆瓣和其他地方比。
比方说,豆瓣跟天涯、豆瓣跟微博、豆瓣跟知乎,最后发现这些服务都不是像豆瓣。
其实豆瓣一直是有通用性的,只是说一般是有个垂直的相应的东西。
放在一起就变得复杂。
我们现在只是说,把通用的一些事做得非常彻底,然后概念上就变得简单了。
好奇心日报():豆瓣最早是电影、音乐和书。
各部分里面独立的豆列其实也已经好几年了,但是你们后来是怎么想到要把这些东西合起来,重新推出?阿北:豆瓣是从读书电影音乐开始做的,但是豆瓣一直自身的愿景和想做的事情是它能扩到更多领域里面去,所以看过去 10 ,这其实是一个大的主题。
07 年的时候,当时豆瓣的图书、电影、音乐这三个领域的影响逐渐在扩大,慢慢从小众人群开始扩展到大众人群中去。
那会儿我们刚开始有一个产品经理团队,讨论我们怎么做更多(垂直)领域。
当时就分给三个产品经理,一人一个领域,让他们每人做一个调研,看看这个该怎么做,有什么值得做的。
我记得很清楚,一个人是数码产品、一个人是化妆品、一个人是游戏。
但最后我们的结论是说不太合适去做(更多领域)。
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当时豆瓣还比较小,大概二十来人的小公司,觉得这个事情太庞杂不一定能做。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我们还非常执迷于个性化推荐,这件事情在其他的领域价值好像没有那么大。
所以当时就没有把豆瓣的服务推到更多的领域去。
但与此同时豆瓣小组开始在图书、电影、音乐之外吸引到越来越多的话题。
化妆品、游戏、数码产品在豆瓣小组里面都有用户在建小组在讨论。
所以当时我们没有像图书、电影、音乐做评分评论这样的方式去做这些领域,而是把注意力放在社区里面,看小组能不能成长为一个通用的东西。
所以当时讨论的是不适合做推荐、评分评论。
最近为什么重提这件事情,其实就是因为这件事情一直没有一个好的答案。
然后它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在手机端,豆瓣被分成了很多个应用,图书、电影、音乐、小组这样。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用户搞不清楚我们应该用哪个。
所以它仍然不是一个理想的,给用户清楚传达“豆瓣是什么”的一个东西。
我们整合的时候是要在概念上整合才可以,而不是简单的把几个应用放到一起。
所以豆瓣 App2.0 最大的变化是概念上让豆瓣变成一个通用的东西。
它有豆列也好,它有兴趣标签也好,这些东西是通用的。
你看里面(豆瓣 App2.0)加进去的这些,广播,小组都是通用的东西,横向的,这样在我们同一个产品里边就是非常自然地得到各个领域的好的东西。
好奇心日报():我以前在豆瓣上存在很多年的一个疑问。
比如在电影里面搜了一部片子,同名的书没有出现。
这个当时是可能是技术上有难度还是说完全是产品的决定?阿北:这是产品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