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调查报告篇一:北江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报告北江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报告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江鱼类资源调查组暑期三下乡服务队蓝昭军20XX年8月引言北江是珠江水系中第二大水系,鱼类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在广东省的内河渔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由于酷渔滥捕,拦河水利工程没有配套过鱼设施以及工业三废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北江鱼类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北江捕捞产量一直持续下降,一些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如唇鱼等已由盛而衰,由衰而竭,面临灭绝的危险;中华鳄鲫鱼等自六十年代以来在北江已经绝迹;昔日重要的经济鱼类如桂华簸、倒刺墾等自九十年代以来在北江也面临濒危的处境。
八十年代初期,北江渔业捕捞产量只有五十年代中期的约三分之一。
因此,我们对北江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但这些都必须以北江鱼类资源的全面调查和系统研究为前提。
一、调查目的了解如今北江鱼类资源具体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造成鱼类资源锐减的原因,为科学地恢复北江鱼类资源提供基础材料。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1)、北江流域韶关与清远段渔民。
大部分在40岁一70岁之间,文化水平较低,靠打鱼为生。
(2)、韶关市区及清远市区市民。
选择买河鱼的市民进行调查,一般对河鱼有相对较多的了解。
三、调查方法1、对渔民和普通市民进行问卷调查,以由我们向对方提问并作记录的方式进行。
共发出调查问卷58份,回收58份,回收率100 %o2、跟渔民出河捕鱼,或者到河里寻找正在捕鱼的渔民,直观了解北江鱼类资源的现状。
四、调查时间:20XX年7月11日一20XX年7月18日五、调查内容主要对渔民主要的捕鱼方法、捕获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造成鱼类资源现状的原因进行了调查。
针对渔民和市民的问卷各一份,分别向渔民和市民提出了二十七个及十七个问题(见附录1、2 ) o六、调查结果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以及结合我们跟渔民出去捕鱼的亲身感受,发现北江的渔业资源现状令人堪忧。
(-)鱼类资源现状1、鱼类资源急剧下降调查发现,%的渔民平时一天的渔获量少于,%的渔民平时一天的渔获量在一5kg之间,只有%的渔民平时每天经常捕到10kg的鱼,而这少数渔民用的是较大的渔船。
另外,%的受访渔民及%的受访市民表示由于北江鱼类资源的剧减,北江上渔船和渔民的数量减少了很多。
在我们跟随清远市渔政支队清城大队的飞艇出河寻找正在捕鱼的渔民的时候,发现大多数渔民捕到的是一些个体很小的簸鱼和赤眼鱒等,而且总量均不多。
渔民告诉我们,80年代的时候,一天一般都可以捕到25kg以上的鱼,多的时候可以达到100kg,而且以大鱼为多。
由上可知,北江鱼类资源已经急剧下降,鱼类的种群数量大不如前。
2、名贵、特色鱼类越来越少对渔民的调查发现,%的渔民表示现在最常捕到的鱼是、蛟、银駒、宽鳍鰻、马口鱼等小杂鱼,大眼輟、斑躺、石輾、斑鳗、鳗鋪、桂华鳗、光倒刺蛆、倒刺飽等名贵、特色鱼类已经难得一见,更加不可能捕到个体大的鱼了。
通过与渔民的访谈,我们发现与过去的几十年相比,北江鱼类资源中资源量下降得最厉害的鱼类有大眼輟、斑騙、石報、斑鳗、鳗鋪、桂华蛟、光倒刺蛆、倒刺蛆、海南蛇、小口白甲鱼、南方白甲鱼、鲤鱼、鯨等,而以上这些都是北江的名贵、特色鱼类。
渔民告诉我们,就在八十年代以前,以上这些鱼类在北江还有比较大的种群,经常可以捕到比较大的个体。
一个仁化县大桥镇的渔民回忆说,以前曾经捕到200多斤重的中华鳄和50多斤的巍鱼,而现在已经二三十年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了。
3、鱼类小型化现象出现本次调查中发现,渔民在平时最常捕到而且数量较多的是、簸、银駒、宽鳍鰻、马口鱼等小杂鱼,其他重要的、大型的经济鱼类难得一见。
这表明北江出现了经济鱼类小型化的生态现象。
所谓鱼类小型化指的是某些大型水体中天然鱼类区系成分组成的改变,少数性成熟早、个体小、经济效益低的小型鱼类大量繁衍,而许多重要经济鱼类在群落中所占有的比重都明显下降。
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一旦生物群体结构低龄化、小型化现象严重后,将给生物资源再生和恢复带来困难,鱼类种群同样如此。
北江鱼类资源的小型化,给北江鱼类资源的再生和恢复以及鱼类物种的多样性敲响了警钟。
4、外来物种入侵令人担忧本次调查发现,由于引种的不合理以及引种后的措施不当,导致许多外来物种在北江形成了一定的种群,给北江土著鱼类带来较大的危害。
调查中,%的渔民表示在北江曾经捕到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鱼类如下口鮎(俗称清道夫)、太阳鱼等,%的渔民表示曾经捕到露斯塔野簸(泰簸)、尼罗非鲫等引进养殖的品种。
下口鮎(清道夫)是于1990年被作为热带观赏鱼引进我国,然后又被弃入湖中繁殖形成种群的。
原产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生存能力特别强,以水中死尸、藻类、落叶、青苔等为食物。
最初是人们引进的热带观赏鱼,它能吸食鱼缸内的残留垃圾,保持水质清洁,因而十分畅销。
据资料显示,清道夫下口鮎繁殖力极强,每次产卵300 一500颗,孵化率几乎达100%。
一旦逃逸,由于缺乏天敌制约,将会发展为种群而严重危及本地鱼类。
目前,下口鮎在我国台湾、广西江河湖泊中已经泛滥成灾,专吃其它鱼卵,致使当地不少“土著”鱼类断子绝孙,与食人鱼一样危害极大。
该本次调查中,我们在跟随渔民出去捕鱼的时候就捕到一条下口鮎,而渔民表示平时也经常捕到此种鱼,这表明下口鮎已经在北江某些江段形成了一定的种群。
另外,韶关水产研究所的钟良明所长告诉我们,如果尼罗非鲫等在北江形成种群,同样会对北江土著鱼类造成很大的威胁。
而本次调查中也发现,尼罗非鲫已经在北江随处可见。
(二)造成北江鱼类资源现状的原因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当地渔民和市民,我们认为北江鱼类资源严重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第一,水利工程的建设。
水利工程设施对水电、控制水、旱、潮、咸、渍等自然灾害起到了肯定的作用,但水利工程对鱼类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严重的。
水利工程对江河的水文环境等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水文环境的变化会导致部分鱼类正常的生活活动受到影响。
比如干流上的水利枢纽切断了洞游鱼类的通道,直接影响生殖和生长,使洞游鱼类濒临灭绝。
根据目前调查,在武江中的倒刺鲍、光倒刺鲍等经济鱼类,都因孟州坝等一批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它们的生存环境,致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在武江流域已极为少见。
第二,人类的破坏性捕捞。
因为流域人口与需求的不断增长,加上人们可持续发展观的淡薄,不考虑长远利益,只考虑眼前利益,从而出现了对鱼类的滥捕,出现了一些灭绝性的渔法,如炸鱼、电鱼、毒鱼等。
滥捕除了直接使鱼类资源遭受到破坏外,对亲鱼和幼鱼的滥捕会对鱼类资源起到非常严重的且不可挽回的破坏作用。
如桂华簸在繁殖季节,常在武江的上游的激流滩上产卵,当地人在其时大量捕捉,加上电站的建设,桂华簸种群数量在北江已急剧下降。
第三,水体污染。
随着流域内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许多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排入北江,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部分江段水体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第四,不合理的米砂。
米砂对水生态的破坏不可忽视,其直接影响了贝类生长,致使河蜿产量将下降,使依赖小贝为食物的鱼类减产。
其它生态影响是砂床消失、贝类失去生长场所,江河生物净化链断裂,加剧河水污染,造成水生态系统改变,鱼类生存环境受到多重胁迫。
在去仁化县大桥镇的途中,我们见到侦江(北江的一级支流)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河边便是堆积如山的河沙。
第五,引种不合理以及引种后所采取的措施不到位,导致在当地没有天敌的外来鱼类物种大量繁衍,对土著鱼类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致使土著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七、调查体会面对北江鱼类资源的现状,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对北江的鱼类资源的保护,通过本次调查,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大力宣传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人民群众对鱼类资源的保护意识。
鱼类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在生态系统中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北江的鱼类资源现在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使其得到恢复,维持北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福子孙后代。
第二,减小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
在兴建水利工程的时候,要经过充分的论证,论证其对流域内鱼类特别是洞游性鱼类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对流域内的鱼类的影响降到最小。
第三,严禁利用破坏性渔法进行捕捞。
为更好的保护鱼类资源,保证鱼类资源增值,我们应该科学制定捕捞强度,严禁电、毒、炸等绝灭性的渔法,应严禁小口径渔网的使用, 使许多未成熟的幼鱼免遭捕杀。
严格禁捕繁殖群体和集群仔幼鱼,对鱼类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均能起到良好作用。
如长江葛洲坝坝下江段形成较大规模的中华鳄产卵场,在繁殖期实行禁捕,中华鳄受到有效保护;云南的滇池、洱海均划定了常年禁渔区,并在鱼类繁殖季节坚持 4 一5个月封湖禁渔,取得较好效果。
第四,保护流域环境,严格污水排放。
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体系,严格控制工厂和居民区污水的排放质量,加大对乱排乱放的惩罚力度,建立有效篇二:渔业发展调研报告二、渔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近几年我县渔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面临着来自资源、环境、市场、科技、体制等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渔业产业扶持力度不够。
一是对渔业投入不足。
渔业多元投入机制还未建立,社会资金参与渔业项目开发不多,渔民用于扩大再生产资金缺乏渠道。
二是对渔业的扶持政策亟需修改完善。
苍委发]20XX] 140号《关于加快渔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文件,至今8年仍在沿用,对渔业领域的新情况新发展缺乏引导和扶持。
三是渔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渔业是弱势产业,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较差,每年因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给渔业造成重大损失,而保险业至今未进入养殖领域,渔业风险分摊和救助救济机制不完善,渔民灾后生产自救能力较弱,影响渔业发展后劲;失海渔民保障还未实施,渔民失海后容易落入失业的困境,生活得不到应有保障。
(二)捕捞业稳定难度加大。
一是海洋渔业资源日益衰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海洋,造成近海海域污染加剧,渔业资源衰退;海洋捕捞强度过大,主要经济鱼类得不到有效恢复,渔获物低龄化、小型化现象日趋严重。
再加上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实施,东海渔场受到严重压缩,海洋捕捞将面临无鱼可捕的严酷现实。
近几年我县拖网渔船的年生产时间不断减少,巴曹、中墩、大渔等地渔船无奈自动停港休渔的时间不断提前。
二是我县特有的毛虾抛锭生产作业方式,近年来因经济效益明显,逐渐为舟山等地渔民所效仿。
根据捕捞生产管理相关规定,抛锭作业不允许跨县生产,一旦舟山从事抛锭生产的渔船达到一定规模,当地管理部门必将依法禁止我县渔民前去生产。
三是捕捞作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渔船更新换代缓慢,木质渔船仍占有一定比例;新作业方式开发能力不强,传统作业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灯光敷网效益也不稳定;远洋渔业尚在起步和探索之中,目前我县远洋渔船还是挂靠在乐清的远洋渔业公司,影响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