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小说阅读之情节类

2017小说阅读之情节类


26
相关知识链接
文章的人称和作用:
散文叙述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按照叙述主体的人称不同,可以分为第 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 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 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
考点风向
情节是小说阅读的必考题,命题角度有: 1、梳理、概括情节。 2、分析情节内在关系和特定情节作用。 3、分析情节安排特色和技巧(情节手 法)。 4、可出现在探究题中。
4
知识回扣
5
读 小说读什么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感知情节) 2.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分 析人物形象) 3.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 (了解背景) 4.表现了什么主题。(把握作品主题) 5.通过哪些写作方法塑造人物、突出主 题的。(艺术特色)
16
概括方法二:表述式概括。(一般较短篇 幅或试题中采用) 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话进行概 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概括,考查 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的完 整的句子。 (3)事件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小说中的一 件或几件事。按记叙文的要求概括即可。
17
三、相关题型的解题方法: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部分内容。
31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 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 创造。
32
小说开头常见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 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好处(思维方向): 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 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12
(四)对于第5种提问方式: 【解题指导】: 考查概括小说局部情节的能力。 1、这种题型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2、要抓住小说文本中相对应的内容来筛选、分析、 概括。
13
2.答题步骤 (1)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 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 章的主要情节; (2)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 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 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 人”“做何事”不能省); (3)对于梳理情节(脉络)题,可以根据故 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进行概括 模式: 情节概括=人物﹢事件(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
5、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考查概括小说局
部情节的能力)
9
(一)对于第1种提问方式:
(一句话、简明的语句分点)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常用答题模式: (用主谓句)“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10
(二)对于第2种提问方式: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解题指导】
1、梳理小说的脉络,实际就是概括小说的情节发
21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 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 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 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 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 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 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 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 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 清楚,照应得体。
解题方法: •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题目入手; ②从线索入手; ③从人物的行动入手 ④从场面的变换入手
18
三、相关题型的解题方法: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部分内容。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 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 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 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19 作用。
展过程。
2、梳理小说的脉络,可从情节角度、人物角度、
线索角度以及时间空间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
3、要做到:①情节发展前后环节清楚。
②舍去细节概括情节。
③语言简洁明了。
11
(三)对于第3、4种提问方式: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4、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 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题指导】: 1、完整叙述事件,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的格式概括,不能丢失本该有的要素。 2、由于小说事件的复杂性,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 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所以要注意事件涉及的对 象前后一致。
22
相关知识链接
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者叙述 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阅读时要注意 ,“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这个角 色有时指作者自己,如《故都的秋》中的“我”就是郁达夫本 人;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 ”—— 车夫;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孔 已己》的“我”—— 酒店里的小学徒;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祝福》中的“ 我”,祥林嫂的故事通过“我”贯穿起来。第一人称叙述的优 点是,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 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如《孔乙己》通过小学徒“我 ”的眼光看孔乙己的命运和其他人物的嘴脸,从而展现孔乙己 命运的可悲和世态的炎凉。以“我”为见证人,就比用第三人 23 称叙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的性格、遭际和命运。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 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 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 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从读者的感受上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 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小说情节
情节的作用
三、相关题型的解题方法:
2、文中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请具体说明。
解题方法:
情节的一般作用: 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前后照应(或照应前文,或为后文埋下伏笔) ③塑造人物形象; ④揭示主题或升华主题; ⑤起线索作用
27
相关知识链接 伏笔和照应 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 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 笔,能使小说结构紧凑,构思精巧, 前呼后应。 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互相呼 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 结构紧凑。
28
小说结局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1、出人意料的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 ①从情节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 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 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 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 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有了伏笔。如借项链时 不值钱的。 29
相关知识链接
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角度,把 “他”或“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采用这种人称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事件的来龙去脉,人 物的内心秘密等等,叙述者都了如指掌。《阿Q正传》《边 城》采用了这种角度。它的优点是,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可 以不受特定的时空的限制,叙述者如冷眼旁观,反映的生活 面极为宽广,是文章更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感。
15
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篇幅较长的小说一般采用) 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 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 —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③按人物活动的场面梳理情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酒店遇故友--市场买刀寻仇--看官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25
相关知识链接
第二人称叙述,即作品通篇只以“你”为视 角叙述。如2006年广州一模卷所选的安勇 的《烟囱里的兄弟》的第二人称,就是称 谓被叙述对象——小说中的麻雀—— 的。第二人称叙述的优点是,缩短作者和 读者,或者“我”与被叙述者之间的距离 ,有如促膝谈心,称谓使读者感到真实、 亲切、自然,从而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小说情节
情节手法
补充相关知识: 情节的特点
⑴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 》,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 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如《项链》。此外, 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欧亨· 利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 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 等。
7
小说情节
情节概括题
题型一:把握、概述故事情节(情节概括题) 一、高考试题常见提问方式: 1、(一句话、简明的语句分点)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4、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 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6
关于小说的常识
• 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 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 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
• 3、人物描写(包括语言、肖像、行动、心理、 细节描写) • 4、情节(包括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 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