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计划及成果奖励简介
生活水平进行部署;
2、在高技术基础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虚心学习国 际上的一切有效的经验和先进技术,积极倡导国际高技 术研究与发展的交流和合作; 3、863计划施行政府主导,同时鼓励企业的参
与。
十一五期间863计划主要支持《纲要》提出的前沿技术 和部分重点领域中的重大任务。
863计划按照研究开发任务的性质,选择若干高技术领 域作为发展重点,领域内设置专题和项目,采取分类 管理的方式。专题以前沿技术研究为导向,以提高原 始性创新能力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项目以国 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形成战略 产品原型或技术系统为目标。 863各领域的项目包括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两类。重大 项目以形成原型样机或重大技术系统为目标,重点项 目以突破核心技术、开发单项战略产品原型或解决中 试中的重要工艺问题为目标。
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
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
大紧迫问题,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和国防技术。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 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 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并亲自批示。经 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 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 863计划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原科技攻关计划)
攻关计划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综合性的科技计划从无到有,成为 我国科技计划体系发展的里程碑。自1983年开始实施以来,在科 技促进农业发展、传统工业的技术更新、重大装备的研制、新兴 领域的开拓以及生态环境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都取得重 大进展,解决了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 对我国主要产业的技术发展和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同时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增强了科研能力和技术基础,使我国 科技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上, 设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将原国家
财政
预算安排的科学事业费、
科技三项费、科研基建费和其他部门事业费用于 科技的经费共四部分构成,调整优化为国家科
技计划(基金等)经费、科研机构 运行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公益 性行业科研经费和科研条件建设经 费等五大类。
主 要 内 容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制技术研究 8、眼耳鼻咽喉口腔科常见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 9、职业病、地方病的防治研究 10、毒瘾戒断新技术和新模式 研究 11、消化、妇儿等常见病防治研究 12、现代医学影像 诊断与介入治疗和临床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13、重大精神 疾病和行为障碍的识别技术与干预措施研究 14、社区疾病预 防与控制研究
策引导类科技计划及其他。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 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 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 的重中之重。 围绕国家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 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作为重大 专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 优势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力争取得突破,努力实 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并填补国家战略空白。
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解决国民经济发展
瓶颈问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规划
纲要》确定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片及基础软件,极大
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 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新 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
基础研究
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 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人才队伍建设
《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逐年提高,2010年达到2%, 到2020年达到2.5%以上。一个国家科技投入的大 幅度增加与其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经济发展 阶段特征和国家采取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大幅 度增加科技经费投入将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期 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是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可靠保障。
4、与医药卫生领域 相关内容
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人口与健康领域有5个优先主题)
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 前沿技术(生物技术)
18、营养膳食对健康影响的研究、19、器官移植关键技术研究、 20、恶性血液病诊治技术研究、21、常见风湿免疫病和变态反 应疾病早期诊断与规范化治疗的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
计划(973计划)
1997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 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 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 计划)。
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 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1、心脑肺血管疾病防治研
2、常见恶性肿瘤预防、早诊及综合
治疗研究 3、重大出生缺陷和遗传病的防治研究 4、重大数 字化医疗设备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 5、食品安全关键技术
6、老年相关疾病的干预控制研究 7、环境对健康影响评估与控
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
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 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引领 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 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 是科学基金制的基本特点;按照“依靠专家、发扬民主、 择优支持、公正合理”项目评审原则,运用同行评议方法 遴选优秀项目予以支持。一般项目申请都要经过同行通讯 评议和专家评审组会议评审。
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 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5个主题作
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
与国际上其它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相比,我国的
863计划具有如下几个
特点:
1、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技术计划,确定了相当 有限的领域和目标,而且主要围绕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
在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为进一步 规范财政性科技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 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
[2006]56号文件,以下简称56号文件)。根据科
研活动规律、科技工作特点和财务预算管理要求, 调整优化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结构。
国家科技计划及成果奖励简介
北京协和医学院科研处
邢 若 齐
二零零九年四月
主 要 内 容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其它部委及地方科技计划体系 国家现行科学技术奖励
一、
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1、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
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
战略目标: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 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 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 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建设计划
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 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主要由大型科学 仪器设备和研究实验基地、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和利用体 系、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科技成果转化 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 以及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专业化技术人才队伍三 方面组成。平台建设就是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 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 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 创新能力。
2 、 到 2020 年 , 我 国 科 学 技 术 发 展 的
总体
目标
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
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
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
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 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自然科学基金会在管理上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和管理理念,引进了竞争和激励机制,建立与坚持“尊重
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导 未来”的工作方针,有效地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形 成合理的基础研究布局,发现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推进 基础学科建设,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
和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主 要 内 容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其它部委及地方科技计划体系 国家现行科学技术奖励
三、其它部委及地方科技 计划体系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其战略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 用”;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全国,采取竞争机制,以资助“项目” 和“人才”的方式,择优并重点支持我国具有良好研究条件和研 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中的科技工作者从事自然科学基础 研究;基础研究科学问题有两个来源,一是从科学自身发展提出 的问题,二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