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中小企业税收征管

加强中小企业税收征管

中小企业税收征管的问题及建议
2012级税务学专业硕士张晓彤20123202333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在繁荣经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

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所受到的税收管理关注度也较小,加之中小企业人员素质、技术及管理水平相对较差,会计核算制度也不健全,使得对中小企业的税收征管出现力度轻,难度大等问题。

研究如何加强中小企业税收征管,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中小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税收征管工作的自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税收征管工作,应立足两点:一是确保税收法律法规和各项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提高征管效率,尽可能的为纳税人提供方便。

新的征管模式投入运行后,在强化部门监督、增强执法透明度方面,的确发挥了很好的监督制约作用。

但是由于新模式过于强调部门、环节间的相互监督制约,流转程序繁杂,重复劳动过多,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征管工作的效率,不仅纳税人对此意见和反响较大,税务机关内部的工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同时,根据业务流程规定和职责分工,目前基层税收管理员的主要职责是实施过程监控、开展税收评估,但是由于管理员的职责和权力不对称,日常事务性工作量大、临时性工作多、科技化管理手段应用水平低、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多数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动力,开展深层次的税收管理活动。

这上述矛盾和问题,在对中小企业的税款征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现行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是税收政策优惠导向不明晰。

没有很好地体现“就业优先”政策精神,特别是没有体现转移农民、富裕农民政策精神。

国家虽然对盈利较少和微利企业在税率上实施了税收优惠,但事实上得到照顾的却是效率低的企业,没有达到激励效率高、社会就业贡献大的中小企业的目的。

二是优惠过宽,税款征管困难。

现行优惠政策过多过滥,针对性不明显,
难以达到扶持中小企业向优势、强势发展的目的。

由于不少税收优惠政策法律层次过低、政出多门且执行中差别很大,给了一些钻政策空子偷逃骗税的人以可乘之机。

如对民政福利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制定的许多优惠政策,由于在政策界定及管理上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假冒这类企业骗取减免税优惠的情况比较普遍。

三是手段单一,力度较小。

一方面现行税收优惠大多局限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其他税种涉及较少。

另一方面目前的税收优惠手段基本上只有降低税率和减免税两种方式,优惠力度偏弱,很难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三)税收执法力度不强的问题。

严格执法、公平税负,创造良好的税收征管秩序,是税收执法的基本原则。

“三项改革”后实行的一级稽查模式由于受稽查工作力量和重点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导致对中小型纳税人税款征管力度的弱化,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对中小企业的执法真空地带。

税务局税款征收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检查户数是非常有限的,基层管理局又因中小企业账务不健全而难以开展税收征管。

这种现状,不但造成了税款的流失,更多地是弱化了税法的刚性。

(四)税收征管难度较大的问题。

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从经济性质来看,中小企业多是私有制企业,企业的变化和波动性较强,且生产经营多不够规范,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核算不准确,依法纳税意识淡薄。

企业多半没有专职会计,常常是一个会计负责三四家企业,纳税申报质量不高。

二是征管跨度大。

许多城市里,中小企业数量很多,而税务部门征管人员的数量却很少,税务人员每天忙于奔波,有的地方国税局还不建立分局,所以在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上消耗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管理质量不如人意。

(五)税收征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

一是整体力量不足。

管理人员少,中小企业人数多,这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加之挂职、赋闲、身体素质差不能从事工作的的工作人员,负责工作的人员的任务进一步加重。

是人员素质结构偏低,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仅限于催报催缴、审核报表、基础资料的整理等浅层次的管理工作,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无法开展深层次的如纳税评估等工作。

二、加强中小企业税收征管的建议
中小企业税收征管必须敢于打破以前的旧框框,用“创新、超越、发展”的思路来解决一切艰难问题。

正确审视当前中小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不畏难,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抓住机遇,采取措施,实现税收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应该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发展环境是对中小企业最大的扶持。

尽管目前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重视,但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仍需改善。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律体系,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保护中小企业的权益,同时政府应定期牵头组织开展对中小企业相关法律和政策特别是金融、财税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健全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将中小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消除中小企业职工和业主的后顾之忧;另外还要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严格控制针对中小企业的乱收费、乱检查、乱摊派行为,加大“三乱”查处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扫除障碍。

(二)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切实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依据新征管法及其细则对基层管理局的职能和定位进行调整和加强,巩固和发展征管改革成果,切实解决新征管模式运行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对评估工作明确定位,并抓紧对纳税评估操作规程的修改和完善,增强其实用性,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其过程监控的功能。

二是明确基层管理人员的职责,实现管理员责任和权力的统一。

并征管科的部分职能下放到综合科室,将管理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工作重心放到服务和税源监控上来。

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执法监督检查力度,赋予基层管理局一定的税收检查权,以增强管理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大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依托作用。

1994年以前,由于企业户数少,分布在税务所周围,专管员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甚至销售情况和客户情况都了如指掌。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数目的快速增加,目前我们一个管理员要管理一、二百户中小企业,企业分布分散,不可能再回到专管员管户的老路上去上。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依托作用,用科技
化手段来实现对中小企业的管理。

加强对税源的调查。

广泛、准确、完整、及时的搜集涉税经济信息是有效实施纳税评估的基础和前提,应派出专门人手,用一到二个月的时间掌握应征税款的规模和分布,摸清企业的税源户籍、财务信息、资金周转等情况。

还应该充分应用税务管理员信息子系统,尽早解决各类台账、报表及相关信息搜集、汇总和传递的电子化处理,逐步取消手工台账、报表,切实减轻基层工作压力,大幅提高各类统计、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并通过对静态资料的分析实现对税源的动态管理,进而达到分析预测税源、提高申报质量的目的。

(四)规范企业行为,提升中小企业依法纳税能力和遵从度。

今后,在税法宣传和纳税辅导上,应转变“重大轻小”的倾向,把重点向中小企业转移和倾斜,特别是要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和不同企业的各自特点,精心选择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实施分类培训和“手把手”的辅导,帮助企业建账建制、规范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准确进行核算和申报,依法办理涉税事宜。

同时,在中小企业注册调查时,要严格财务人员从业资格的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人员一律不得为其办理有关涉税事项,从源头上提高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积极加强与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金融、审计、统计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严格企业财务人员从业资格审查,并对中小企业会计兼职问题进行规范和清理。

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对长亏不倒、税负明显偏低等企业进行专项检查,严肃查处中小企业各种涉税违法行为。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企业诊断、信息咨询、贷款担保、产权交易、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和法律咨询等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