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亚健康的灸法研究一、灸法治疗亚健康自古有之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自古有之。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素问·四气强调大论篇》中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唐代孙思邈也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并反复告诫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事之前”。
但在历代祖国医学文献中,均没有找到“亚健康”这一病名,究其各种临床表现,在内伤杂病的许多症候中都能找到与该病相似的症状,如虚劳、痛证、痿证、心悸、眩晕、不寐、健忘、郁病、百合病、脏躁等。
由此可见,亚健康所表现出来的复杂多样的症状在祖国医学中可分属于多种不同的病症,因此在治疗时,就不能单纯按照某一种疾病的治法去治疗。
火的发现和使用,为灸法的发明创造了可能。
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等早期的医药著作中就有艾灸法治病的记载。
随着艾灸的出现,艾灸法“治未病”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采用,并成为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断温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的记载,意思是说用艾叶熏灸住处,可以起到阻断传染性疾病蔓延的作用。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
”《医心方》中把这种无病先施灸的方法名之为“逆灸”,指的是在机体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艾灸法,激发经气、增强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起到防止疾病发生、减轻疾病损害程度或促进健康的作用。
唐代孙思邈《干金要方》曰:“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
”“膏肓俞无所不治……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
”宋代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更是大力提倡保健灸法,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年六十岁,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他更是强调“擘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庄绰在《灸膏肓俞穴法》中则专门论述了防病保健灸法。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它有可能发展为疾病,当然如积极治疗则可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
这种认识,恰好与祖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思想相契合。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把“阴平阳秘”的“阴阳平和”作为心身和谐的健康标准。
人体阴阳气血平衡,脏腑功能协调,气血充盛调畅是健康的根本保障。
“治未病”就是要切断病邪侵入人体和向疾病转化的途径,使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早期诊治、已病防变三个方面,分别针对人体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和传变未病态四个未病状态,同时“治未病”需要全方位的考虑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而身心兼调,天人合一。
针灸方法在治未病中有着积极且肯定的意义,尤以灸法最为常用。
在人体特定的生理时期、时令节气或疾病的发作间期早期使用灸法,选用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百会、神阙等穴位来补益强壮,延缓衰老。
亚健康的干预包括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与康复两层含义,中医学干预亚健康状态,总的原则是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
中医独具特色的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拔罐、刮痧、推拿、食疗、洗浴等,是中医调治亚健康状态的特色。
几千年来,这些中医传统疗法,为中国人的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亚健康的现代中医认识与分型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布赫曼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康和疾病两种状态外,还有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他将之称为“第三状态”。
中国学者王育学首先使用了“亚健康”这一概念。
中华中医药学会将亚健康定义为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至今,亚健康已经成为国内外医学界颇为关注的医学热点,虽然至今为止尚无亚健康的明确定义,但人们已经普遍认同它是一种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亚健康患者往往诉说有种种不适感,如疲劳、乏力、失眠、体力下降、情绪不稳等,但用现代化仪器检测却未发现有阳性指标,实验室检查或物理检查可能有部分指标的变化,但还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已经普遍存在,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多发生于35~45岁,以脑力劳动者、高学历人群居多,与过度劳累、经济困难、人际关系不协调、婚姻问题等因素密切相关,因疲乏、失眠等原因去医院求诊的患者逐年增加。
为深入了解亚健康,人们做了许多有关人群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尽管各种调查最后获得的数据各不相同,但高发率是所有调查认同的共同结论,亚健康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
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医体质主要以阳虚和气虚为主;SCL一90量表各因子阳性结果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社会应对方式趋向以消极应对为主,生活质量评价明显低于健康人群水平,亚健康状态是心身失衡状态。
对于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干预,需要综合考虑其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尽量避免应激事件的发生,并注重对中医阳虚体质和气虚体质人群的干预。
因此,找到一套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方案,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亚健康机体的阴阳、脏腑、气血失衡,是人体与环境之间动态失调的结果。
亚健康的多种表现可以归结为某些“证”,需进行辨证论治。
有医者将亚健康分为肝郁气滞、痰湿内生、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五型进行辨证防治;有医者将亚健康分为脾虚湿困、肝郁脾虚、心脾两虚及肝肾阳虚论治四型进行辨证论证,并认为亚健康状态大多为虚证,主要与脾心肝肾关系密切;有医者将亚健康分为心脾两虚、肝郁气滞、脾虚湿困、肝肾两虚、秋燥犯肺五型;有医者将亚健康分为肝郁气滞、气血亏虚、瘀血内阻、脾虚湿盛、肝肾两虚五型,认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是亚健康状态的病机特点;有医者将亚健康证候分为肝气郁结、瘀血内阻、痰湿内生、湿热内蕴、阴虚火旺、气血亏虚、脾肾阳虚等七种类型。
由于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复杂性,其证候表现也是多种多样,加之中医学对疾病的临床分型方法复杂,目前仍很难统一,已采用的分型方法也过于抽象和笼统,使具体的临证诊治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但这些并不妨碍中医在亚健康诊疗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三、灸法治疗亚健康的现代研究现代艾灸疗法的临床研究证明,艾灸治病的机理不是燃烧的火而是热及艾的挥发生成物。
艾叶的化学成分是其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基础之一,虽然因其品种、产地、采摘时间、提取方法等的不同,艾叶成分的含量略有差异,然其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此外还含有鞣质类、黄酮类、甾醇类、多糖类及微量元素等。
挥发油中有效成分有桉树脑、香芹烯、苧酮、樟脑、降蒎烯、石竹烯等27种化合物。
艾烟和艾挥发油中的桉油精(1,8一桉树脑)、4一松油烯醇、冰片(2一茨醇)、樟脑(2一茨酮)、石竹烯及其氧化物、大根香叶烯D等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功效;萜品烯醇-4、β一石竹烯、篙醇平喘作用较强;石竹烯及其氧化物、香苇醇、旷水芹烯、β一丁香烯醇等有平喘和抗过敏作用;桉油精、樟脑、龙脑等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艾中的苦艾素能够集中力量杀死受到铁感染的细胞;艾叶中的黄酮类、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艾叶中的庚三烷和儿茶酚胺燃烧后生成的甲醇,能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显著提高老年人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0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有效地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调整内环境,从而延缓衰老;艾绒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刺柏脑、石竹素、桉叶油醇、石竹烯、侧柏酮、菊槐酮、龙脑等,且年份越久,艾绒比例越高,易挥发的成分相对含量越少,由此推测这些难挥发的物质可能是艾灸的有效物质。
这些物质多为萜类,而萜类成分是芳香疗法中使用的精油的主要成分之一。
艾绒挥发油由固态、液态变为气态时,其体积呈流动状态扩大,从而使皮肤、黏膜及肺泡均受其作用,一方面可经呼吸由嗅觉器官的嗅觉细胞产生感觉,在中枢呈现出与其他感觉不同的传导途径,不经丘脑直接投射大脑皮层,引起机体各方面的改变;另一方面可使皮肤、毛孔、汗腺等开放,可促进皮肤对其的吸收。
艾灸引起机体的生化变化及功能调节不是一般的温热刺激所能做到的。
在光谱中波长760nm~400μm波段称为医用红外线,根据波长不同又可分为近红外线和远红外线。
近红外线波长在760nm~1.5μm之间,穿透能力强,一般来说穿透深度可达10㎜以上,透入人体组织较深,并且有明显的光电作用和光化学作用;远红外线波长在1.5~4mm之间,穿透能力较弱,只能透入人体组织0.5~2mm。
艾燃烧所产生的光辐射有着不同的生物效应,远红外照射能引起分子和分子中的原子旋转或震动加强,并能引起分子动能的改变,从而产生热;近红外辐射能促使人体产生大量ATP,既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必需的能量,也可为能量缺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还可以促使穴位处的生物大分子氢键在近红外光量子脉冲作用下产生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一体液系统传递给人体细胞所需的生成物成分。
当然艾灸疗法的作用并不是上述诸因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其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结果。
艾燃烧时,在产生温热刺激及光辐射的同时,也使艾燃烧生成物得以生成。
其中,艾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是效果最为确切及最主要的因素。
温热有利于人体对药物的吸收,故其可使艾灸的药性作用、艾燃烧生成物对人体的效应及其类芳香疗法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此为艾灸诸因素间的综合作用。
艾灸疗法以经络腧穴为作用部位,经络腧穴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艾灸自身的作用、经络腧穴的作用及艾灸作用于经络腧穴的途径,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艾灸疗法的综合作用。
灸法“治未病”干预亚健康的优势有可以调动人体应激机能,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延缓机体衰老进程。
艾灸能调整机体的机能活动,可提高外周血中TH(CD4T细胞)细胞数及TH/TS比例,调节T细胞亚群的平衡,促进白介素Ⅱ的产生,保持T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因此可增强NK细胞活性,促进B淋巴细胞及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分化增殖,诱生淋巴细胞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和干扰素(IFN)增强NK细胞LAK 细胞和CTL对病原体的杀伤活性,发挥抗病毒作用;艾灸可增强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使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明显增高,特异性抗体滴度增加,血清总补体含量升高,可使血清中升高的SIL-2R含量下降,低下的调整到正常范围等。
艾灸能增强机体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能抑制炎症灶血管通透性的升高,能使血液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能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能调节胃肠的功能活动,能增强肺脏的通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