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面对当今就业形势[1]、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从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锻炼出发,确定自身的就业目标,以及如何调整就业心态,以更好的心态走入社会,选择自身的就业目标。
[2]、教学重点:大学生如何在校园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锻炼;如何调整就业心态。
[3]、教学难点:如何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和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
[5]、教学课时: 2学时。
[6]、教学内容:大学生如何面对当今就业形势一、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及通胀现状2013年当前经济形势,物价又上涨了。
今年通胀总体回落幅度可能有限,全年通胀将维持在3.8%左右。
食用油、奶粉、食品等开始了新一轮上涨潮。
从2013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看以及与2012年同期的对比看,经济增速继续放缓。
自从201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一直呈放缓趋势。
短期内受国内外需求放缓和经济主体继续受库存影响,经济增速将会进一步下降。
国家的经济形式直接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影响企业的招工的政策,也直接影响我们大学生的就业。
对于就业问题,如果靠扩大投资搞项目,这是不行的。
而是应该更加有针对性,通过长远的考虑,为毕业生提供长远的工作岗位,而不是2年的临时工作岗位。
我们现在之所以说要稳定增长,同时加快调整,实际上是要为就业创造更多更加长久的岗位。
2013年,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势必会对2014校园招聘产生影响,2014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非常大。
2013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在13年已规模达到700多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14年将达到750多万,就业岗位需求与实际岗位数量差距拉大。
另外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应届毕业生期望值普遍偏高,与实际岗位需求落差巨大,这种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将更加趋于常态化,而且有从沿海向内地蔓延的趋势。
国经济发展正处在成本上升阶段,国内企业受通货膨胀明显,在刚刚结束的7月份中,与众多合作企业就14年校园招聘开展专题座谈会,大部分国内合作企业,均表示14年校园招聘需求缩水,其中以金融行业、能源行业、传统制造业最明显,这对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来说不容乐观。
所以14年校园招聘的同学,请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2、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因素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用人单位,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应届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首先是,过分关注毕业院校。
选人学历化、名校化,势必造成就业竞争加剧,同时还有可能出现能力过剩。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
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第三,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收益,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原因,也是主因,还是在于供过于求。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
不仅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还有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预计2014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在于:正常年份,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考虑相关专业,其次是青睐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但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心态调整1、树立自信是关键,不要盲目攀比学历,注意实际能力的提升三本院校的大学生应该把树立自信作为面向社会的关键,不要认为是三本学生就比重点院校学生低一等、矮一截。
因为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看到自身的优势在于最贴近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特殊人才培养模式。
学历固然重要,但学历高未必见得都是好事,社会需要应用型、技能型、适用型的人才,一些高学历的毕业生的学历优势还有可能转变成劣势。
所以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应树立信心,增强自信,不去盲目与人攀比学历,应更看重能力的培养、培训与提升,在就业的选择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2、遵循成才规律,要立志从小事、平凡事做起成才立业是所有大学生的美好追求,但成才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
在面对就业竞争时,更应该务实求真、遵循成才规律,立志先从小事、平凡事做起,这不仅能较顺利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更能对你的人生之路起好导向作用。
3、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要寄予未来谋长远目前,不同学历层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的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上,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和不平衡。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先就业,再择业”不失为最佳选择。
大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兴趣、心理、能力、价值观念等进行调整,把自己从“我想干什么”的一厢情愿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定位中。
在择业中,勇敢的“推销”自己,以自信、冷静的态度,扬长避短的比较,主动出击,突出介绍自己的“闪光点”和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以赢得择业的最后胜利。
近年来,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必须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
现在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大学生们的期望值都在适时地做调整,比如对收入、工作单位性质和环境等的预期,也越来越现实,不再奢望高薪、高福利了,也不计较单位是何种性质了。
很多大学生每逢招聘会都去参加,每次参加招聘会,都会切合实际的调整就业目标和心理预期。
他们都应该适应形势,改变就业观念,以后的路还很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抱定“可以到任何地方工作”的信念,求职道路就会越来越通畅,自己也就会主动去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思路带来出路,“先就业、再择业”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后出现的一个新趋势。
在人才流动加快的今天,个人再就业选择的余地也很大,对于急需就业的毕业生来说,把这个选择的时机留给将来是比较现实的。
三、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1、学业知识准备大学学业,一刻也不可放松。
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学校学的知识过时了,工作用不上,没有必要花费精力,工作后边干边学就行。
这种思想害人不浅,没有知识的沉积,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自学习惯,就算在工作中边干边学,也是在修筑空中楼阁。
多少次在招聘会上,看见那些苛刻的人事主管们,把求职者词藻华丽的自荐信搁置一边,直奔主题寻找英语等级证书、奖学金证明,你再抱怨用人单位过于看重分数又有何意义?知识储备还要抓紧时间,一个上大二的学生告诉我,毕业后想去应聘程序员,大三下学期准备开始学习几种编程语言,问我这个目标可行吗?确实,她明确了目标、制定了计划,但为什么学习不从现在开始,非要等上一年呢?2、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企业对沟通能力的关注度之高,莘莘学子自然不可能没有察觉。
上海某职业顾问公司出炉的“201204年大学生职业发展调查”显示,31.63%的学生认为“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是最能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因素,超过“专业知识技能”选项居第一。
那么,沟通能力是否天生?职业顾问表示,沟通能力和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但性格可以通过后天的锤炼得到改善。
下面提供几条培养沟通能力的途径,供大学生们参考。
(1)、参加社团活动。
学校社团是培养沟通能力的最佳舞台。
社团常常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活动,像演出、义卖、知识竞赛等。
大学生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还能和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小到借一间教室,大到去企业拉赞助,都要亲力亲为,使沟通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2)、当志愿者。
当志愿者是大学生锻炼沟通能力的又一途径。
在国际艺术节、嘉年华、世博会、会场联络员、临时演员、组委会工作人员身份出现,可广泛接触世界各地的文化,学会和不同语言、不同国籍、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士沟通交流。
(3)、公司实习。
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习,是培养沟通能力的传统方式。
实习能使大学生熟悉公司文化,知道如何和上级、同事相处,等于提前补上了社会大学的课程,有未雨绸缪的功效。
(4)、勤工俭学。
部分勤工俭学方式也能有效锻造沟通能力。
做家教时,如何让学生听懂你讲的课?如何让家长认同你?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得到提高。
3、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所谓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一群人。
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
团队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和标准强化,它强调通过成员的共同贡献,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个集体成果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即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
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
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成员能够为之信服的目标。
只有切实可行而又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才能激发团队的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为工作注入无穷无尽的能量。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承诺。
共同承诺就是共同承担集体责任。
没有这一承诺,团队如同一盘散沙。
作出这一承诺,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
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
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
此外,工作团体常常是与组织结构相联系的,而团队则可突破企业层级结构的限制。
高效出色的团队具有如下的特点:(1)、目标一致。
这一共同的目标是一种意境。
团队成员应花费充分的时间、精力来讨论、制定他们共同的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使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够深刻地理解团队的目标。
以后不论遇到任何困难,这一共同目标都会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和方针。
(2)、承担责任。
建立一种环境,使每位团队成员在这个环境中都感到自己应对团队的绩效负责,为团队的共同目标、具体目标和团队行为勇于承担各自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