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
教案
主讲:代咏梅
文学与传媒系
201#年#月##日
第三讲景别与角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景别与角度的概念
2、知道景别的功能和意义
3、知道角度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
1.#################################
2.############################################################### ####### (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三、教学重点(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
###################################(可以分点写,格式同“教学目标”,可以与教学难点重合交叉,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四、教学难点(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
#######################(可以分点写,格式同“教学目标”,可以与教学重点重合交叉,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五、教学方法(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
####;#######;##########。
(可以分点写,格式同“教学目标”,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六、教学时间(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
##学时(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要拍摄画面时,导演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机位的问题,即摄影机位置的问题。
机位不同,镜头效果也就不同。
第一,摄影机摆放在距离被摄主体多远的位置呢?拍摄距离不同,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大小也就不同,这就形成了景别的差异。
第二,摄影机应该是放在被摄主体的正中,还是左边和右边,是上面还是下面?这又涉及到拍摄角度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景别,什么是角度?它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机位
在学习景别和角度之前,我们要先了解机位的概念,并树立机位意识。
机位,也叫“镜位”,是指在任何镜头开始时,摄影机在真实空间中的位置。
机位的选择决定了每一个镜头拍摄的景别与角度。
机位距离被拍摄物体的远近不同,造成了景别的差异;机位距离被拍摄物体水平夹角和高低落差不同,造成了拍摄角度的差异。
选择机位时需注意:(1)考虑到与后期剪辑的配合;
(2)避免发生穿帮。
二、景别
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除了与它本身的内容和价值有关外,景别的应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好的导演会恰到好处的利用各种景别,使影片添光增色。
1、景别的概念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影响景别大小的原因有两个因素:
其一,机位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
其二,摄影机镜头焦距的大小。
2、景别的划分
景别的划分通常是以画面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的多少为标准,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远景:广阔的场面,人物所占比例很小。
全景:刚好一个成年人的全身。
中景:成年人膝盖以上。
近景:成年人胸部以上。
特写:成年人头部或更小的部位。
3、景别的功能
不同的景别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我国古代绘画有这么一句话“近取其神,远取其势”。
一部电影的影像就是这些能够产生不同艺术效果的景别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1)远景(分大远景和远景两类):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
●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
●远景给观众以置身戏外的距离感,从而使镜头显得冷静、客观。
●常用于影片或段落的开头和结尾。
大远景主要“用来表现大自然的氛围,地貌地形,山河的走向,广袤原野的神韵,天地合一的气势”。
“大远景放在影片的开头,着眼于以环境气势抓人,使观众理解整部影片的环境氛围。
放在影片的结尾,在于发挥前面故事情节的余韵,给予观众以回味的时间和空间,重新审视人物事件与环境的关系,将人物命运与环境空间融为一体。
”——朱羽君:《电视画面研究》
在影片《黄土地》开始,陈凯歌连续使用多个远景镜头并通过叠化,我们不仅了解了影片故事所处的环境,我们更会感到镜头后面创作者深厚的情感和浓浓的诗意。
(2)全景:
●既能看清人物又可看清环境,故可以表现人物的整体动作以及人物和周
围环境的关系,展示一定空间中人物的活动过程。
它常常用来拍摄人
物在会场、课堂、集市、商场等一定区域范围中的动作,是塑造环境
中的人或物的主要手段。
●全景画面还具有某种“定位”作用,即确定被摄对象在实际空间中的方
向和位置,因而也制约着一场戏中的所有的分切镜头的光线、影调、
色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