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欧阳歌谷(2021.02.01)(重合)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ph)2.马克斯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重合)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客观条件,主要内容,指导意义?客观条件: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第二,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现实基础,第三,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实践理念是主要借鉴。
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第一,是马列毛邓三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第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神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落实的重大战略思想。
(ph)4.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最新成果?(yh)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
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
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二章(重合)5.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ph)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yh)为什么有确立和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问题第三章(重合)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和基本革命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民主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资本贵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重合)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与三大法宝?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yh)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Ph)9.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与适合社会主义特点的道路?一化三改造。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yh)10.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解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 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ph)11.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第一,为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第二,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第三,是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五章(yh全面理解)11.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重合)1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六章(重合)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科学内涵yh)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科学内涵,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ph)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理论,第三,是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第四,保证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yh全面理解)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主要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它包含了以下内容: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重合)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最高与最低纲领的关系?(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主要掌握经济yh)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最高最低纲领ph)最高:实现共产主义,最低:民主革命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指明前进的方向,最低纲领为实现最高纲领准备必要的条件。
(ph)16.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改革的关系?第七章(ph)17. 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稳定发展在动态中互相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程度统一在一起,第三,把不断不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