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①有机疏散:把大城市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②城市环境容量: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③区位商:城市或区域中任一产业的就业份额相对于该产业在国家就业份额的比例。
④产业集群: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的一种创新协作网络。
⑤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称为滑坡崩塌:峭斜坡上的岩土体突然崩落、滚动、堆积在山坡下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⑥地理位置:指地表上某一事物与其外在客观事物间的空间关系,由方向和距离这两个基本的要素组成。
⑦战略重点: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或关键性意义的问题。
⑧建筑后退: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
⑨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日照间距、侧向间距、消防间距、通风间距、生活私密性间距、城市防灾疏散间距)⑩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⑪风向: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选择题考点1.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固定居民点;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
2.诺瑟姆曲线:起步-----加速------稳定3.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管子》功能分区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隋唐长安城:干道系统明确分工,东西两市,中轴对称,旁三门,左祖右社,里坊制。
4.欧文: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公社;田园城市:(英)霍华德①规模控制,限制建设用地扩大。
②城乡一体化③几个卫星城围绕中心系统形成有机联系④绿地与其他开敞用地分开⑤居住、工业交通联系合理布局,就近工作⑥与自然和谐5.《雅典宪章》1、指出城市与周围地区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统一性,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概念。
2、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
3、批评了城市中不合理的用地配置,提出建立分区规划和法规。
4、主张工业必须依其性能与需要分类,并应分布与全国各特殊地带里,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同工业彼此之间的关系在城市中与其他功能不同的各地区的关系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
《马丘比丘宪章》1、城市与区域:肯定了《雅典宪章》关于城市与其周围地区之间区域的统一性。
2、城市增长:指出世界人口倍增对生态、能源和粮食供应造成严重威胁。
3、分区概念:否定了《雅典宪章》关于分区的概念,主张城市必须努力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4、城市交通:强调了城市运输以公共交通为主。
5、环境污染:呼吁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6、文物保护:进一步强调对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护,认为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
7、城市与建筑:强调了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再统一,反对那些由纪念碑式盒子组成的过了时的城市建筑设计,强调建筑设计应当是在自然条件下创造合适功能要求的空间与环境的过程,除了特殊情况外,反对依赖人工气候与照明的建筑环境。
6.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7.我国的法规系统构成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⑤部门规章⑥地方政府规章⑦技术标准(规范)8.我国法定城乡规划类型P57两个阶段: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详细规划(建设控制引导)五个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含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为战略性规划,详细规划为实施性规划。
9.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0.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①生产功能②能量流动③物质循环④信息传播11.城市环境容量分析①城市自然条件②城市现状条件③经济技术条件④历史文化条件12.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1.增长极模式2.点轴开发模式3.梯度模式与反梯度模式4.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模式13.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①传统社会阶段②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③起飞阶段④向成熟推进阶段⑤高额群众消费阶段14.工业化的判断一产大于10% 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一产小于10% 二产大于三产工业化加速阶段一产小于5% 二产与三产比例相当成熟阶段一产比重进一步下降三产大于二产并达到70%以上时表明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14.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①增长极模式②点轴开发模式③梯度模式与反梯度模式④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模式15.四种典型的产业集群①马歇尔式产业区②轮轴式产业区③卫星平台式产业区④国家力量依赖形产业区16. 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17.城市用地的分类18.战略重点:优势领域、基础性建设、薄弱环节、空间结构拓展方向19.城市布局形态的不同类型集中式:网格状、环形放射状分散式:组团状、带状(线状)、星状(指状)、卫星状、环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
20.四线:绿线(绿地)包括城市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林地、紫线(历史文化保护)、黄线(基础设施)、蓝线(水域)21..卫星城镇: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
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22.城市用地的选择:1.建设现状和使用2.重大基础设施3.区域关系4.市政设施配套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6.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7.文化遗存8.社会问题23.城市用地分类:R 居住用地C 公共设施用地M 工业用地W 仓储用地T 对外交通用地S 道路广场用地U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G 绿地 D 特殊用地 E 水域和其他用地24.区域规划的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和发展定位2.区域发展战略 3.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4.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5.区域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6.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则7.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8.区域政策与实施措施9.区域规划中其他内容的探索和创新25.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体系土地使用:用地面积用地边界用地性质土地使用兼容环境容量:容积率建筑密度居住人口密度绿地率建筑建造:建筑限高建筑后退建筑间距城市设计引导:建筑体量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围合建筑小品交通活动:交通方式出入口方式数量其他交通设施停车泊泣26.规定性指标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限高、建筑后退红线、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公共设施27.住宅群体组合1山墙错落前后交错2单元错开拼接不等长拼接3成组改变朝向4扇形、直线形5曲线形6折线形28.按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性质分类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29.居住区文化类服务设施的布置沿街线状布置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30.居住区商业服务类设施的布置方式设在住宅或其他建筑的底层独立设置简答题1.如何确定城市性质: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确定: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和地位,如宏观区位可以分为国际性的、地方性的或流域性的,再明确城市在其中的地位,如中心城市、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工业基地等;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通过对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研究,分析认识主要产业;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
2.城市文化的规划方法从哪几个角度出发?答: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通过城市定位诠释城市文化形象;根据城市文化特征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根据城市文化选择城市产业发展;在城市设计阶段通过对城市肌理的分析诠释城市文化历史;根据城市文化指导城市景观设计;通过城市环境要素诠释城市文化基调。
3.、城市总体布局的总体原则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4.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城市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城市功能不断创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投影,反映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
城市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决定结构的变异和重组。
而城市结构的调整必然促使城市功能的转换,两者互相促进,推动城市的发展,城市形态的变化又可看到城市的发展轨迹。
5.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以“以人为本”为基本理念,以注重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其核心内容由传统的注重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转变为一种城乡互动。
同时,注重城市的质量提升,以科技战略性主导产业为发展动力,提倡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
城乡关系由传统的对立、分割关系转变为主导城乡、城乡共赢的现代城镇化。
6.用地边界的划分原则?严格根据总体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根据用地部门、单位划分地块;尽量保持单一性质划分地块,即一个地块只有一种使用性质;建议每一个地块至少有一边和城市道路相邻;结合自然边界、行政界线划分地块、。
考虑地价的区位差级;地块的大小和土地的性质规模相协调,以利于统一开发;有利于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规划地块划分必须满足“专业规划线的要求”;规划地块划分应充分尊重地块现有的土地使用权和产权边界。
7基于城市文化的规划设计方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通过城市定位诠释城市文化形2.根据城市特征安排城市空间布局3.根据城市文化选择城市产业发展4.在城市设计阶段通过对城市肌理的分析诠释城市文化历史5.根据城市文化指导城市景观设计6.通过城市环境要素诠释城市文化基调8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1)城市规划区范围(2)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等(3)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容积率、人口容量等),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等;(4)城市基础设计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包括城市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等;(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7)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