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与社会教案综述

人类与社会教案综述

人类与社会教案杨光灿2005年8月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案教学检查人员签字:年月日序言:一、关于教材、作者情况的简要说明二、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学习方法、考试要求的简要说明三、关于本课程学习目的、意义的说明1、从学生专业知识要求(小学教育)方面2、从学生素质发展方面(智商、情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自然、社会、人生)——思维水平(道德水平、情感色彩、价值取向)……关键点:(1)从认识论角度正确定位学生目前的状况{道德、情感(亲情、友情、民族情、国家情……)知识、技能、价值观、思想水平}。

(2)从社会发展角度正确对待目前人类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

(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高度重视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资源等方面的问题。

(4)从就业情况及社会发展需要正确定位、规划发展前程。

第一章生命的发源地——地球及其环境概述第一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一)宇宙的起源自然科学领域最大最复杂的难题——神秘的宇宙几种假说(补充内容)第一种:“宇宙永恒”假说。

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邦迪、戈尔特等人提出。

认为自古以来宇宙中的星体、星体密度及运动状态都处在一种稳定状态。

宇宙中的物质在大尺度范围内处于一种力和物质的平衡状态。

宇宙只是在局部发生变化,在整体范围内则是稳定的。

第二种:“宇宙层次”假说。

法国天文学家沃勒等人提出。

恒星是一个层次,星系是一个层次,星系团是一个层次,超星系团又是一个层次……第三种:“宇宙大爆炸”假说。

红移:1912年,美国科学家最先观测到河外星系的光谱红移(仅有两个星系紫移)“哈勃定律”: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对24个星系进行了全面的观测和深入的研究,发现星系的光谱都存在明显的红移,根据物理学中的多普勒效应(当波源运动时,其波长要发生变化——以声波的变化来说明),说明这些星系正在退行。

由哈勃常数H=150公里/(秒千万光年),推算出现在宇宙的年龄为200亿年。

3K背景辐射:1965年美国科学家彭齐阿斯和威尔逊应用反射天线系统测得来自宇宙背景的、频率为4.060兆赫的微波辐射,其温度为 2.7K—3.5K。

按大爆炸宇宙学说估计,现在的宇宙温度只有绝对温度几度。

这两者是相一致的。

为此彭齐阿斯和威尔逊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大爆炸宇宙学存在的有些根本问题:如:大爆炸前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大爆炸是怎么引起的?宇宙的膨胀未来是什么格局?……(对这些假说及无限的宇宙的思考)星系简介(补充)星系:由几十亿至数千亿颗恒星、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等构成,占据几千光年到几十万学年空间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河外星系已观测到的星系总数约1000亿个。

分类:旋涡星系(—15等至—21等)和椭圆星系(—9等至—23),不规则星系(—13等至—18等)。

(星等:用光度、视亮度和距离的关系求出的星系的光度)银河系:旋涡星系,年龄约100亿年,约1000亿颗恒星,直径10万学年,厚度1万(5000)光年。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上,距银河系中心约3光年,以250公里/秒的速度绕银心旋转,绕银心转动一周约需2.5亿年。

距我们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的比邻星,为4.3光年)河外星系:仙女座大星云:(仙女座星系M31)北半球的人用肉眼唯一可见的银河系以外的星系。

目视星等为4.3等。

距地球约220万光年,直径约为17万光年,质量为4×1011太阳质量。

南半球的人肉眼可见的大小麦哲伦星系,距地球约20万光年。

星系群:由几十个星系组成,直径在百万光年到千万光年之间。

星系团:由几百到几千个星系组成,距我们最近的星系团是室女座星系团,相距约5000万光年,约有2500个星系。

目前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

目前人们探索到的最遥远星系是距我们80亿光年的射电星系8C1435+63T。

天文学家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大约为200亿光年。

(二)恒星的演化(P4至P6自学)1、幼年期2、青壮年期3、老年期4、衰亡期二、太阳系的构成和起源(一)太阳系的构成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

其半径约10万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最大范围可延伸到1光年以外。

由作为中心天体的太阳、大行星、小行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天体以及大量尘埃物质和稀薄气态物质组成。

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7%,其它天体的质量总和仅占0.2%。

1、太阳太阳大小:直径约1400万(应为140万)公里,是地球的109倍太阳重量:1.989×1033千克,约为地球的33万倍太阳温度:表面温度约6000度,中心温度约1500万度太阳组成:H占73.5%、Cl占25%、O占0.77%2、行星和卫星太阳系九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2005年7月29日,美国加洲理工学院宣布发现了太阳系的第10颗行星,大小相当于冥王星的1.5倍,命名为2003—UB313。

从质量的体积上看,最大的是木星,其质量是地球的318倍,体积为地球的1316倍;最小的是冥王星,其质量不到地球的1/400,体积仅为1/112。

太阳系已发现有68颗卫星,水星、金星无卫星。

地球有一个大型卫星——月球,火星有两个很小的卫星,木星有16个卫星,土星有23个卫星,天王星有15个卫星,海王星有10个卫星,近期也发现冥王星有一个卫星。

3、彗星和游星体彗星是种质量很小的星体,在绕太阳公转时往往呈现奇特的外貌,俗称扫帚星,目前已发现的彗星约有1600颗,最著名的为公转周期为76年的哈雷彗星。

流星体是大量存在于太阳系中的一些微小颗粒,在闯入地球大气时,同大气分子摩擦而燃烧,在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闪亮的余痕。

太阳系中的流星体数量虽多但总质量是很微小的。

(二)太阳系的起源自哥白尼创立日心体系,到他的后继者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1、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太阳在其中的一个焦点上;2、在相同时间内,行星和太阳连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3、任何两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和轨道长半径的立方成正比),科学已清楚地向人们揭示了太阳系的几何结构和行星的运动特征。

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后,科学也找到了产生行星运动特征的原因。

太阳系的结构和运动特征:1、共面性: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都很接近黄道面。

2、同向性:太阳系中行星、卫星大致朝同一方向运动。

3、近圆性:行星轨道形状都接近圆形(冥王星轨道的偏心率稍大)。

太阳系成因推断:行星系统起源于呈薄层状的星云物质。

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星云假说”,他以牛顿万有引力为基础,认为太阳系是由空间弥漫的原始星云物质在引力作用下,相互聚集而形成太阳、行星等各种不同的天体。

产生银河系的弥漫星云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缩,在收缩过程中产生旋涡。

旋涡使星云碎裂成大量的碎块。

每—碎块具有一个恒星的质量,以后分别形成恒星。

其中形成太阳系的碎块,就是太阳系的原始星云,称为太阳星云。

在自引力的作用下,太阳星云进—步收缩,使本来就在旋转的太阳星云旋转加快,因而产生更大的惯性离心力。

由于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太阳星云的收缩是不等速的,赤道上的收缩最慢。

随着引力收缩的持续进行,太阳星云愈来愈扁;同时,由于体积愈来愈小,其旋转速度亦愈来愈快,所产生的离心力也在不断增大。

当离心力足以全部抵消自引力的时候,赤道上的物质就在原地停留下来。

这一过程的长期持续进行,使得太阳星云变成一个中部厚而四周薄的又圆又扁的天体。

这就是星云盘。

在进一步的收缩中,星云盘的中心和主要部分变成原始太阳。

原始太阳因为持续收缩而不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几百万度时,开始热核反应,成为自行发光的恒星。

同时,在星云盘的周围部分,通过碰撞和吸收,进行着行星的形成过程。

行星周围的残余物质,在较小范围内重演行星形成过程,产生了卫星。

当然,由于历史过程的无法重现和无法用实验来证明,太阳系的星云说也只是一个假说。

第二节地球是人类诞生的摇篮一、地球的构造圈层及海陆变迁地球基础情况:(补充)年龄:46亿年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6km平均半径:6371km赤道周长:40075.7 km表面积:510100934(约5亿)km 2体积:1.083×1012km3(体积是太阳的1/130万)质量:5.98×1024千克自转速度:赤道上465m/s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水星:176小时、金星:117小时、火星:24.6小时)公转周期:365日6时9分速度30km/s(水星:88天、金星:224.7天、火星:687天)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垂直方向有23.5度的夹角,太阳在一年中轮流在地球南北纬23度之间直射,于是有了四季的变换。

按得到太阳光的多少和昼夜的长短把地球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

(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在温带)地球内部结构推测:(补充)1、地壳由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

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地壳下层为玄武岩层。

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0km(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不过12km),海洋厚度仅为5至8km。

理论上认为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100m温度升高1度。

近年来的钻探结果表明,在深达3km以上时,每深入100m,温度升高2.5度,到11km深处温度已达200度。

目前已知地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亿年,最古老的岩石——丹麦格陵兰的岩石也只有39亿年。

说明地球地壳层的岩石并非地球的原始壳层,而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成山活动构成的。

2、地幔地幔厚度约2900km,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是地球的主体。

放射元素大量集中在此,将岩石熔化,故此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平均厚度为3400km,外核为液态,可流动。

内核是固态,主要由Fe、Ni等金属元素构成。

中心密度为13g/cm3,温度最高可达5000度左右,压力最大可达370万个大气压。

(一)地球的圈层地球外部(外三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约800km以内的圈层。

(此外,在外部圈层之外,还存在着超外圈——磁圈,起始于离地表600—1000km,磁层顶在向太阳一侧为10.5个地球半径,背太阳一侧可延伸到几百至1000个地球半径)由地球外部的气体组成,存在于整个地球外层。

是地球海陆表面到星际空间的过渡圈层,没有明显的上限,一直可以延续到800km 高度以上,只是越向外大气越少。

大气总质量的70%—75%集中在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的底层,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异以及温室效应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其厚度两极是9km,赤道附近是17km,夏季增厚,冬季变薄。

对流层以上还有: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各具有不同的密度的温度特征)。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以氮和氧为主要成份。

N占78.09%,O 占20.95%,氩占0.93%,二氧化碳占0.03%,还有微量气体、水汽和尘埃微粒。

2、水圈水圈是指连续包围地球表面的水层(液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