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3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人教部编版《夏日绝句》说课稿一、说教材《夏日绝句》是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128年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靖康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是携带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窜,当他们逃至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了下来,也就是在这个项羽拔剑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看到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感慨万千,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吟出这首诗。
据说其丈夫读了这首诗,想到自己不抵抗金兵,缀城逃跑的行径,非常羞愧,不久之后抑郁而死。
整个诗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还思念项羽,思念他那种死也不肯逃过江东的英雄气概。
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就理解古诗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
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诗人的情怀。
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朗诵法: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迁移法:通过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在情感。
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该诗中所处两段历史的相同之处以及历史中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感悟作者的情怀,和文本的风格。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古诗,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和后期作品的风格的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听歌曲《心恋》找出“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歌词“我想偷偷望呀望一望他,假装欣赏欣赏一瓶花”。
这首诗写一个在院子里荡秋千的少女看到一个翩翩少年走进来,满含娇羞的跑开,可是由于好奇,忍不住又偷偷回头去看的一个小举动,出自居“婉约派之首”李清照的《点绛唇》。
据说这是她和丈夫初识时写的诗,2.简介: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属于婉约派的吗,同学一起读读。
二.初读诗歌:1.齐读。
对于同学们的朗读,我暂时不做评价,等大家理解诗歌后,你们自己看看读得如何,自己来评价,再看看如何朗读。
2.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歌,找出你不懂的地方。
分红蓝两队比赛,看看哪一边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对学习这首诗更有价值。
三.合作探究:形式:红队出题蓝队回答,蓝队出题红队回答,答不出来的老师和同学一起合作完成。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1.这首诗中李清照用了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找到了吗?“人杰,鬼雄”读出对舍身取义英雄的赞美之情来。
2.诗人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写了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金兵南下,宋军节节败退,逃到洛阳。
南宋君臣苟安偷生,人民生活困苦。
抒发了作者对南宋王朝君臣苟且偷安的谴责之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五.即兴表演:我们一起来创设一个情境,你们就是南宋统治者和诗人李清照1.南宋统治者心里想什么,你能说几句吗?2.诗人李清照会对南宋统治者说什么呢?六.总结全诗,朗读升华李清照,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诗歌。
七.拓展:同样是写项羽乌江自刎,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所表达的意思相同吗?课外查资料理解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教学反思:《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而说的。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举一个历史人物继续发挥。
李清照用项羽的骨气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
全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本节课:我采用打印好导学案,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帮忙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
初读,感知诗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赏析诗歌的方法。
同学们通过初步了解婉约派之首的李清照,但写的这首《夏日绝句》不是婉约诗,引出同学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的兴趣,一步步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
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从课前欣赏歌曲《心恋》→引出李清照和丈夫初次相识的美好诗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引出李清照婉约派之首的介绍→引出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夏日绝句》不是婉约诗→引出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学生点明她丈夫读这首诗不久因羞愧而死去(本来是老师讲,结果有学生懂历史事件的学生提出来),激发孩子们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
学生点明她丈夫读这首诗不久因羞愧而死去,再回顾课开头提到的《点绛唇》。
从初识的美好,到读诗后羞愧的死去,更激励孩子们自己努力去做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的英雄,而不做贪生怕死鬼,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
最后通过欣赏写项羽的其它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每节课都会有遗憾,我的这节录像课也不例外。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心中有一份失落感,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录完完整的内容,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1、学生提问环节给的时间不够,没有展示孩子们更多精彩的提问。
2、教师的激情没有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激情,在情感上没能产生理想化的共鸣。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5《夏天里的成长》人教(部编版)15夏天里的成长导学案设计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1.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人教(部编版)21.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课堂实录一、背景导入、质疑解题多媒体播放南宋历史背景。
师:时任京城知府的正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他见大势已去,便携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跑,当他们逃至今安徽省和县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下来,李清照见民族屈辱、山河破碎,面对浩浩江水,感慨万千,随口吟出《夏日绝句》。
师:范读古诗。
学生将课本翻到90页根据读书提示由读课文。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说说从课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夏天写的一首绝句。
师:什么是绝句?生:一种文学体裁。
师:同学们都收集了哪些李清照的资料?生:李清照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
生:她写的诗很婉约。
师:李清照写诗多与家国命运有关,公元1128年以后因国家战乱,写诗多激昂,代表作有《夏日绝句》。
二、合作探究、吟诵释意师:生齐读课文,并为古诗划节奏。
生:读古诗,划节奏再读古诗。
师:李清照站在乌江口,之所以信手拈来《夏日绝句》,是因为哪个历史人物跳入了她的脑海?生:项羽。
师:通过诗中的哪个字看出来的?生:思。
师:项羽何许人也?为何李清照此刻会思念他呢?生:项羽,秦末汉初的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拔剑自刎而死。
师:对于李清照来说,项羽已成为历史人物,为何李清照此时此刻会独独思念他呢?生1:因为这是项羽兵败自杀的地方。
生2:李清照想项羽死都不肯逃跑,而自己国家的皇帝、大臣都逃跑了,李清照是借项羽来说出自己的怨恨,她恨自己国家的哪些当权派太不像个男人了。
生3:李清照是要借古讽今。
师:你读出了李清照的心声。
师:项羽就这样死了,是他不愿意、不会、不能还是不想活了呢?生4:不会活了。
生5:不想活了。
师:我们在古诗中找找答案吧。
生:是“不肯”。
师:好一个“不肯”。
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气节?生6:死也不肯投降的英雄气节。
生7:不当亡国奴的气节。
生8: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师:假如你是项羽,你会选择拔剑自刎而死还是选择逃过江东呢?生9:选择生,因为好汉不吃眼前亏。
生10:选择死,因为大丈夫士可杀不可辱。
生11:选择死:因为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
生12:选择生,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13:选择生,因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师:选择生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如果过了江,说不定历史也会改写。
选择死是因为你不可丢掉了民族气节。
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古诗吧。
配乐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集体读。
师: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人杰吗?生:是。
师:人杰什么意思?生:人中豪杰。
师:汉高祖刘邦也称张良、萧何、韩信为人中豪杰。
师:项羽死了,他是鬼雄吗?生:是。
师:鬼雄的意思?生:鬼中的英雄。
师:你认为有哪些历史人物也可堪称鬼中英雄?生14:岳飞。
生15:毛泽东。
……生16:屈原。
师:对,屈原的《国殇》也有云:“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师:这首五言绝句,20个字,两段历史,三个典故,学到这里同学们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了吗?生17:李清照在夏天写的一首无言绝句,人活着的时候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人中鬼雄,直到今天还思念项羽那种宁死也不肯逃过江去的英雄气概。
师:作者借古讽今,写得悲壮,写得激昂,写得淋漓尽致,李清照之所以能随口吟出《夏日绝句》,是因为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生18:看到了自己国家当官的人都在逃,老百姓也在逃。
师: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生19:她看到了自己国家的人是多么的软弱,想到了项羽那种不怕死、不投降的精神。
师:就用你对当权派的嘲讽和不屑去读一读吧。
生20:我仿佛听到了项羽和他的士兵们都在说:“大家都给我冲啊,杀啊,宁死都不要做亡国奴。
”师:你简直就是李清照的知音,请你闭上眼睛来到乌江边来吟诵一下《夏日绝句》。
师:如果宋人也能像项羽他们那样,宋朝会这么快土崩瓦解吗?生:不会。
师:李清照的内心有着怎样的纠结、矛盾和冲突呢?生21:痛苦生22:伤心……:悲愤、激烈、悲愤……师:你们真是李清照的知音!让我们就站在“乌江边”,读出你的亡国之悲愤,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吧。
三、拓展升华师:学习到这里,你想对宋朝的皇帝或当权派、李清照或者项羽说点什么呢?生23:宋朝的当权派,我想对你说:“做人就应该保家卫国,你们要知道,没有国哪来家啊!”师:你看得比他们清楚、明白、透彻,真是深明大义的好孩子啊!生24:我想对项羽说,项羽你真是个当之无愧的大英雄,我要向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