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污水处理厂岩土详细勘查方案

污水处理厂岩土详细勘查方案

污水处理厂岩土详细勘查方案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环县县城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方案及预算甘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二零零九年一月六日环县县城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方案及预算编写人:郭二兵审核人:张大伟总工程师:董琛院长:李长江内蒙古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二零零九年一月六日目录附图: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岩土工程勘察方案项目概况拟建场地分为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两部分,其中污水管网位于环县县城,拟建建筑物为污水管、检查井及截流溢流井,污水管管径DN400-DN1000,管网总长度为。

污水处理厂位于县城南郊鲁家沟,拟建建筑物包含污水提升泵房、接触池及鼓风机房等构筑物的建筑群。

总占地面积亩。

勘察目的与任务勘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详细查明场区范围内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等工程地质条件,通过勘察,提出各项岩土性质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值。

勘察地下水水位埋藏条件、类型、水位及其变化。

分析评价土和水对建筑物的腐蚀性及相关处理的建设性意见。

可能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的描述和对工程危害程度的评价。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地质资料,以使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适应,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为达上述目的,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是:⑴详细查明场地地层结构、均匀性,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尤其应查明卵石层的密实度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砂土夹层的分布与工程特性,基岩风化层次、基层岩体坚硬程度、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分级。

⑵查明场地内黄土状粉土层的压缩性、湿陷性特征及其变化情况。

⑶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深度、水位变化幅度以及地下水的渗透性、腐蚀性等,确定地下室抗浮设计水位和防水设计水位,查明地下水位以上土的腐蚀性,判断基坑开挖降低地下水位的可能性和对已有相邻建筑物的影响。

⑷提出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各层岩土的承载力和变形计算参数,进行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提出拟建物地基基础设计方案及基础类型建议。

对基础工程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⑸判定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的有关参数,包括各地层剪切波速。

场地覆盖层厚度、场地卓越周期等,评价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

⑹提出基坑开挖设计计算的岩土技术参数,对深基坑的边坡、支挡方案提出建议,并对基坑开挖降低地下水位对周围建筑物及道路、管线的影响等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做出评价及处理建议。

⑺查明场地内及场地周围附近是否存在其它不良地质作用,若存在对其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并提出治理措施。

⑻对主要持力岩层层面的等高线应予以绘制。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岩土工程勘察分级是根据工程性质和规模、场地的地基条件等因素,对岩土工程难度和复杂性的等级划分,利于对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控制做出技术性和管理性的规定。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项工程的安全、场地和地基等级将此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为乙级。

2勘察区工程地质概况场地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位于环县县城及南郊鲁家沟,地貌单元属环江东岸Ⅰ-Ⅱ级阶地,西侧紧邻环江。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勘察工作要点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勘察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未发现明显的工程地质问题。

此次勘察在严格执行民用建筑乙级勘察各项技术规定的基础上,按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要求,重点对该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地震效应、不良地质现象等进行勘察,尤其是通过井探、钻探等多种勘察手段对场地中是否存在软弱夹层、透镜体及其分布和可能存在的冲沟分布沿伸等予以查明。

3勘察工作布署本次勘察为一次性详勘工作的布置,在充分搜集、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勘察阶段、岩土工程乙级勘察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有关规范的技术要求,结合勘察区的拟建物的分布,根据需要进行工程地质勘探、测试和物探工作。

勘察依据(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4);(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勘探点、线的布置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的规定,按乙级岩土工程勘察布设,勘探点的布置主要依据拟建物角点及边线布设,并进行适当的优化,污水管网部分勘探点距为100~200m;厂区部分勘探点距为12~40m (详见附图: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根据区域资料,勘察区内地层从上至下为:0~5m为粉土,5m以下为卵石层,其卵石层厚度大于5m。

勘探点的深度:根据建筑物类型及层数, 厂区部分设计一般性钻孔深为10m,设计控制性钻孔深为15m,设计取样探井设计井深为5m;污水管网部分设计一般性钻孔深为6m,设计控制性钻孔深为7m,设计取样探井设计井深为5m;根据以上布孔原则,厂区部分共布置勘探点25个,其中控制性孔6个,一般性钻孔10个,取样探井9个。

厂区部分共布置勘探点13个,其中控制性孔3个,一般性钻孔3个,取样探井7个。

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适当增减孔深:①当场地地形起伏较大时,应根据预计的整平地面标高调整孔深。

②当预计基础埋深以下为完整泥岩时,控制性勘探孔应达到规定深度外,其他勘探深度可适当减小。

③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加深。

④控制性勘探孔宜占勘探孔总数的1/3~1/2。

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的布置原则(1)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井)宜在平面上均匀分布,其数量可占勘探孔总数的1/4~1/2。

在控制性钻孔中进行。

(2)取土试样或原位测试的数量和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

每层土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数量不得少于6个。

主要工作内容及技术方法要求⑴勘探点线的布置按照甲方提供的测量基准点资料,坐标采用地方坐标系。

⑵根据拟建物结构类型、规模、以及拟建场地所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等进行勘探点的布设,本次勘探点的布设详见下表:⑶取原状土样60件、颗粒分析样12件;若遇地下水时采取水样4件;采取易溶盐样12组。

⑷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测试孔9个;标准贯入试验测试孔9个。

勘察设计总体工作量见下表勘察设总体计工作量一览表为全面而详细地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深入而正确地分析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在正确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做出定量评价,提出处理措施的原则性意见。

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及规模,采用的勘察方法主要以工程地质勘探和原位测试、土工试验、工程测量为主。

(1)工程地质勘探主要采用工程地质井探及工程地质钻探。

一般性勘探点主要通过探井进行,可直观了解地层结构及其变化情况,对地层岩性描述、取样、观察土洞、软硬土层界面等,同时可进行现场试验,探井施工必须达到设计深度。

控制性勘探点通过钻探进行,以掌握深部的地质情况,若发现可能存在的不良体等,应予以探明。

工程地质钻探方法技术要求:①采用回转岩芯钻探,钻探口径及钻具规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钻进技术符合《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的有关规定。

②钻进深度、岩土分层深度的量测误差范围应为±。

③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对岩芯钻探应在2m以内。

④对鉴别地层天然湿度的钻孔,在地下水位以上应进行干钻。

当必须加水或使用循环液时,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进。

(2)原位测试1)标准贯入试验结合钻孔,一般每隔1m进行一次,对于厚度大于的土层,应单独进行试验,在重要工程的建筑场地中,每层土的总试验次数以不少于12次为宜。

若砂层较密实,贯入击数较大而贯入深度仍未达到30cm时,也可选用记录小于30cm击数,但需按下式换算成标准贯入30cm的击数():=30n/△s式中:n——所选取的任意贯入击数(次);△s——与n相对应的贯入量(cm)。

2)动力触探试验采用重型、超重型动力触探。

①重型动力触探试验a.贯入前,触探架应安装平稳,保持触探孔垂直。

试验时穿心锤应自由下落并应尽量连续贯入,锤击速率宜为15—30击/min。

b.当土层较为密实时(5击贯入量小于10cm时)可直接记读每贯入10cm所需的锤击数。

②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a.贯入时应使穿心锤自由下落,地面上的触探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倾斜和摆动过大。

b.贯入过程应尽量连续,锤击速率宜为15—25击/min。

c.贯入深度一般不宜超过2m。

3)室内土工试验①具体操作和试验仪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的规定。

②应测定下列的分类指标和物理性质指标。

粉土:颗粒级配、液限、塑限、比重、天然含水量、重力密度、强度指标、湿陷性指标、凝聚力和内摩擦角等指标。

卵石:颗粒级配、比重、天然含水量、重力密度、天然休止角。

4)岩土取样在探井中的粉土层人工采取Ⅰ级土样,在卵石层中采取扰动样,在钻孔中用双管钻进采取岩样。

5)工程测量为使勘探点准确定位,各点的坐标、高程清晰明确,测量工作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有关条款的规定,平面位置偏差不超过±,高程偏差不超过±5cm。

4工作进度在合同签订三日内进入场地开始施工,施工工期满足甲方要求,按时提交《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供设计院设计使用。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流程图5为保证本工程质量与进度,工程全过程严格推行质量管理,按照甘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ISO9001∶2000《质量手册》和《岩土工程勘察施工作业指导书》进行,制定指挥系统,人员保证系统,设备材料保证系统及质量保证措施。

人员设备配置我院有完善的行政、技术质量、财务、后勤等组织管理结构和人员配备,现有水工环专业、钻探专业、测量专业、土工实验专业、水文物探专业等技术人员,构成合理,素质较高,是圆满完成工程任务的基本保证。

此次勘察项目部设:项目负责1人(高级工程师);项目技术负责1人(工程师);工程地质技术人员4人(工程师1人,助工3人);测量技术人员1人(工程师1人);土工测试人员2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现场协调1人(中级工);钻探及其他施工人员35人。

主要技术管理人员及设备配置见下表。

主要人员及设备一览表表4质量保证措施为确保建设工程勘察质量,加强质量管理,在院正确指导下,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生产方针”,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确保勘察成果的准确、可靠。

(1)明确勘察目的与任务,按照勘察合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及相关规范、规程要求开展勘察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