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连接器电镀原理 及工艺

连接器电镀原理 及工艺


8、应力
沉积层中的应力,由于晶格参数的不相配或外来物 质的夹带而产生,例如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水化的 氧化物),水、硫、碳、氢或金属杂质,这些杂质 阻止正常晶格的形成,或者生成脆性的晶粒间的沉 积。 注:有个别的基体材料本身的应力也会影响到最底 层的沉积层应力。
9、结合力
在组成基体金属晶粒的晶格表面,存在一个由晶格力 延伸而成的力场,在沉积过程中达到表面的金属离子,将 被迫占据与基体金属晶粒结构相连续的位臵,这种结合的 强度就会接近于基体金属本身的结合强度(除非可能存在 着两种品格的明显不配),因此, 电镀层的粘附强度就和基 体的抗粘强度很接近。 通常有这样的印象,认为电镀的镀层往往很容易剥落, 实际上这是因为不良的电镀操作所造成,一般是在基体的 准备方面,而不是由于结合力有什么本质上的弱点。
安培 I
还原势
Reduction potential
V 电压
4、传质过程 存在三个因素:扩散因素、离子的迁移率、溶液 的搅拌
5、氢的过电压和氢脆
由于氢的电位比一般普通的金属在相同溶液内 的还原电位要正的多,因此如果不是氢的析出 的活化极化异常的话,金属要从水溶液中沉积 就将是不可能的(沉积出来的将是氢而不是金 属)则电镀中特别注意氢的过电压。 影响氢的过电压因素: (1)强烈的依赖阴极表面的本质 (2)阴极表面上存在吸附杂质会提高氢的过电 压(表面的催化活化)
(2) 阴极电流效率 η= m
I*tK m = 10-2 * γ*S*σ γ—析出金属的比重(克/厘米3) S— 受镀面积(分米2) σ— 镀层厚度(微米)

×100%
3、极化 分三种极化:活化极化、浓度极化、电阻 极化
Polarization Curve
极化图表
限制电流 Limiting current
- 增加溶液中镍离子浓度 - 在可行范围内增加温度(增加渗透系数) - 加强搅拌(减低渗透层厚度)
5. 药水老化 老化定义:-在建议控制操作的电镀过程中,产生出不可 逆变之副产品,
6、 不纯物的来源、影响及处理
(1) 金属杂质来源、影响及处理 A、 来源 - 由前工序带入 - 零件从挂具掉下来而留臵在槽内 - 从周围的设备及环境掉落的腐蚀物 - 工具掉入槽内 用不纯的镍盐及不合规格阳极
C. 注意事项:导电情况(接触良好,电压一般控制在 6V),温度控制(50~60℃),溶液维护
(分析添加,定期更换),除油效果(基体
完全湿润)。
2.活化:去除基体表面的氧化层,露出 新鲜的基体,以便后面的电镀沉积镀层。
(1) 所使用药品的种类: A. 酸式盐; B. 硫酸、硫酸 +H2O2; C. 微蚀剂; D. 盐酸; E.甲基磺酸。 (2) 操作情况:A、常温;B、加热;C、通电。 (3) 特别基体材料的活化:不锈钢、镍及其合金 材料 、铍青铜及含特殊材料的铜合金,需要特殊处 理。
(1) 碱式镍沉淀 为Ni(OH)2 氢氧化镍在PH值>6时开始生成,碱性弱, 不易与硼酸反应,不能作为缓冲剂。 (2) 通常电镀镍板PH提升的原因 A. 水洗水的带入:当大量水洗水(PH≈7)带入会 使镀液的PH值上升 B. 阴极电流效率太低:当阴极电流效率太低时会消 耗过多的H+而使PH值上升。
(4) 注意事项:溶液已溶解的金属离子浓度,溶液维护 (分析添加,定期更换),活化效果(无氧 化层,不能有过蚀现象)缓蚀剂。
二、高速镀镍 Nikal –200(SE)/PC-3工艺介绍
1. 建议操作参数见表
参数
总镍离子 硼酸 氯离子 MP-200添加剂/PC-3 PH 温度
操作范围
115-135 35-50 0-5 15-30 g/l g/l g/l ml/l 3.2-4.0 50-65
(2) 温度: 过低:内应力高,针孔,镀层暗哑,高电位烧焦, 柔韧性不足。 过高:氨基磺酸会于70℃以上分解 [ Ni (NH2SO3)2 + 2H2O → NiSO4 + (NH4)2SO4 ]添加剂分解,镀层强 度及硬度增大,但柔韧性下降。
4、 提升效率建议
由下列方程式可见
要提升效率(增加iL值),可以:
7、 问题求解
8、 常见故障的原因及纠正 故障:镀层粗糙
可能原因 - 异金属杂质过多 - 补充的材料没有充分溶解 - 溶液中固体杂质过多 - 阳极袋穿破或孔眼过大 - 电流密度过大 - 镀前处理不当 纠正方法 - 按金属杂质处理方法处理 - 加热搅拌,必要时过滤镀液 - 过滤镀液,并检查镍阳极 - 更换合适阳极袋 - 降低电流密度 - 加强镀前处理
10、阳极
(1) 阳极过程:电镀槽是由阴极、阳极和溶液共同构成的一
个整体,阳极过程和阴极过程是电镀中相互依存而又 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阳极除了能起到组成电路回路 的作用之外,还可以补充镀液中的金属离子,控制电 流在阴极表面的分布。
(2)可溶性阳极和不溶性阳极:根据金属本性和镀液确定采 用哪种阳极或组合应用 A.可溶性阳极:能使镀液PH值保持稳定 B. 不溶性阳极:4OH- → O2↑+ 2H2O(PH值下降) (3)影响阳极过程的因素: A.络合剂,活化剂—促使阳极正常溶解 B. 氧化剂,表面活化物质—使金属钝化 C. 操作条件:温度、PH值等
B、 影响及处理 建议控制- 不断於母槽用不锈钢板通以0.3~0.5ASD,作弱 电解处理,以去处金属杂质。
浓度上升(克/升)
普通缸 铝 镉 钙 铬 (六价) 钴 铁 (二价) 铅 铜 锡 锌 0.5 0.5 0.02~0.03 2 0.2~0.5 0.01~0.03 0.05~0.1 不详 0.05~0.2 光亮缸 不详(亦不重要) 0.05 0.5 0.01~0.03 2~40 0.1~0.5 0.0005~0.02 0.02~0.05 0.05~0.2 0.03~0.1 高电流区镀层粗糙 暗哑,在低电流区 有暗黑色 镀层粗糙 低电流区不能上镀 暗哑,低电流区发花 发花,并可能出现 针孔 在低电流区发黑 在低电流区发黑 在低电流区发黑 在低电流区发黑 提高PH将之沉淀 用低电流密度电镀 加入氟离子 将之还原至三价 并提升PH将之沉淀 用低电流密度电镀 将之氧化至三价 并提升PH将之沉淀 用低电流密度电镀 用低电流密度电镀 不详 用低电流密度电镀
(3) 氯化镍—加强阳极溶解,增加溶液导电性 用量过高:内应力增加,导致爆裂及脱皮; 用量过低:降低阳极效率。 (4) Nickel MP-200添加剂(或PC-3添加剂)---改善镀 层均匀性及光亮度,提高电流密度; 用量过高:柔韧性差,镀层产生脆性; 用量过低:镀层暗哑,高电位烧焦,搅拌不足时,容 易出现针孔,柔韧性差。
最佳值
120 g/l 40 g/l 3.5 g/l 20 ml/l 3.6 60
搅拌
阴极电流密度 阳极
强烈的溶液搅拌及阴极移动
5-60ASD 含硫镍冠阳极
2.
成份及功能、用量变化的影响
(1) 氨基磺酸镍—提供镍离子及稳定的阴离子、高溶解度、 高电流密度、高沉积速率、低内应力; 用量过高:均匀性下降,针孔. 用量过低:镀层暗哑,高电流烧焦 (2) 硼酸—弱酸性PH值缓冲剂; 用量过高:阴极效率下降,针孔; 用量过低:PH值不稳定,柔韧性差。
ηact = a + b logi----------------Tafel equation
反应物必须要具有足够能量超越势垒(potential barrier)才 可 以进行化学反应。
- 阴极的超越势能将离子的能级移近势垒,就这样离子便 能够容易超越势垒而进行化学反应。
2、电流效率:实际沉积的金属重量与假定 所有电流都在沉积上时应有的重量之比
没有添加剂的情况 不受控制的晶格生长 烧黑镀层
7、沉积层厚度的分布
(1) 电流分布: 受阴极形状和在溶液中 的位臵的影响(除电流流动规律的本性外) (2) 金属分布: 受阴极电流效率随电流 密度的变化的影响 (3) 宏观分散能力: 分散能力、[Hull试 验,不同电流密度的厚 度]、深度能力、 [角形阴极试验]。 (4) 微观分散能力: 整平性
第二讲 工 艺 介 绍
一、前处理
1. 除油:清除基体表面的油类物质 (1) 有机溶剂、无机超声波除油 (2) 滚、振、刷除油 (3) 化学除油 A.皂化作用:碱性去除动植物油类 B.乳化作用:表面活特点:O2↑。基材表面腐蚀一层,溶液脏, 阴极需定期清洗,气体效率比阴极小 一倍,无氢脆现象,通常用于Fe基 体,Cu基体开DA较小。 B. 阴极除油:特点:H2↑。对基体氧化层有还原作用, 溶液和阳极维护简单,气体效率比阳 极高一倍,有氢脆现象,通常用于 Cu基体。
-Nernst Equation只适用于电镀溶液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时, 即是有一个外来的电能量供应到该系统内进行电镀反映。 -该外来的能量是由多种成份组成: · 超电势的浓度(Concentration over potential)
· 活化超电压(Activation over voltage)
镀液的组成和影响镀层结晶 的因素
1、简单盐类或“酸性”镀液 2、络合离子镀液 3、镀液的成份:主盐、导电盐、PH值 缓冲剂、湿润剂、阳极溶解促进剂、添 加剂 4、影响镀层结晶的因素 (1) 溶液的本性及含量 (2) 操作条件:搅拌、PH值、温度、电 流密度(包括波形)
二.沉积过程和机理
1、金属与金属离子的电位是由Nernst Equation计算: E = E°+ (0.059/n) log[Mn+] E = 电解槽的电位值 E°= 标准点位臵(Standard electrode potential) n = 电子数量 [Mn+] = 金属离子的浓度
一般氰化物镀液中,氰放电的电位接近于金属的沉积电位, 则电流效率会降低。
氢脆:氢与许多金属同时析出,由于氢首先是以原子态产生, 很容易被基体金属吸附,并以分子状态聚集其中,而达到超 过金属抗强度的压力,并在其内形成气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