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比较教育德国学前教育

学前比较教育德国学前教育

这一时期,政府还颁布了幼儿园条例。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三、战后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1970年,德国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结构计划》,把学前儿童 的教育纳入计划的构想之中。联邦教育审议会公布的全国教育制 度教育改革方案,将整个教育系统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 续教育三个领域,并把幼儿园3-4岁的儿童的教育纳入了教育体 系中的初等教育部分;把5-6岁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从此 ,学前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初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 P64)
后者是60年代学生运动产物。 ③根据不同的教育家名字来命名的幼儿园,如裴斯泰洛齐和福禄
倍尔幼儿园、蒙台梭利幼儿园和瓦尔多夫幼儿园等。福禄贝尔教 学方法中的“作业”至今仍是德国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
第二节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一、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及其管理
德国幼儿园分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幼儿园主要是由联邦各州的 青少年福利局或其他相应的组织直接主办的。私立幼儿园分两种 :由教会或社会福利组织主办的幼儿园和由工厂、大学、医院或 个人开办的幼儿园。德国私立幼儿园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公立幼儿 园,容纳了近70%的适龄儿童。
1924 年,德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童受教 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该法案定下了 现代德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基调,即把学前儿童的教育视为青少年 福利事业并划归青少年福利部门管辖。这种影响持续至今。该法 案提出,要建立“白天的幼儿之家”,包括幼儿园、托儿所以及 其他幼儿保护机构。该方案还提出了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并 要求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 (P62)
根据德国基本法的规定,教育儿童主要是个人的事情,家庭以外 的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次要的。
1990年,新的《青少年福利法》要求各州承担扩建幼儿园的义 务,以保证满足需要。
第二节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一、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及其管理
德国教育机构名目繁多,形式各异可归纳为三种:(P66) ①传统幼儿园,有的叫儿童活动场所,有的叫儿童之家。 ②幼儿俱乐部或游戏所、儿童店。前者由教会和福利机构开办;
在德国,上幼儿园是自愿的,不是义务教育。幼儿园与学校不同 ,德国的学校几乎都是公立的,不收费的,但所有的学前教育机 构要根据家庭收入的多少来收费。
第二节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在德国,幼儿园实行双向管理。(P68)
其一,从主办部门和政府的关系来看,一方面联邦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青少年福利 法》和各州的幼儿园法是幼儿园工作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法律 条文也赋予主办部门一定的自主性。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一、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第三阶段,19世纪下半期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的发展。 (P61) 1837年,福禄倍尔在德国创办了一所学前教育机构。1840年,
将其命名为 “幼儿园”。与德国以往的幼儿保育机构不同,福 禄倍尔幼儿园以教育而非看护为主要任务,并以中上层家庭的儿 童为对象。由此,德国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双轨的趋 势。
其二,从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来看,两者的关系是通过合同来体现 的。家长有权利和义务通过参加家长会的方式,参与幼儿园各项事 宜的讨论。
幼儿园通常有三种类型的工作人员:一是社会教员,必须是专科高 等教育毕业。二是教育员,实科中学或相当于实科中学毕业,通过 实习和国家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教育员资格。三是护理员,中学 毕业后经过2年职业培训
年长的女孩子或失业居民及老妇人。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一、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第二阶段,20世纪中期以后至40年代末,在英国幼儿学校的影 响下,德国也出现以佛利托娜为代表的幼儿学校运动。 (P60)
这一时期德国政府的幼儿教育政策的基本倾向是:(P61) ①政府并不设立幼教机构,而是采取鼓励私人开办并加以监 督管理的政策。 ②认为这些幼教设施不应像英国的幼儿学校那样进行读、写 、算等方面的正规教学,而应以护养为主要目的,鼓励室外 活动。 ③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以培养守法劳动者。
1851年,普鲁士政府禁止设立福禄贝尔式幼儿园。1860年自由 内阁上台,才解除幼儿园禁令。此后,各地福禄倍尔团体纷纷建 立,将幼儿园运动推向深入。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二、20世纪初至战前德国学前教育
20世纪初,德国的学前教育政策有一定的进步性,德国的幼儿园 继续朝着多轨的方向发展。一战后,建立了魏玛共和国。
学前比较教育
第三章 德国学前教育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第二节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第三节 德国学前教育改革动向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一、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阶段,19世纪的最初20年,其中最早且最负盛名的是侯爵 夫人巴乌利美开设的保育所。它招收母亲从事日间农业劳动并已 断奶的1—5岁的婴幼儿,重点在于保护其健康。(P60)
第二节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二、德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学前课程理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确定了初级教育改革的目标后,为了 实现既定目标,各种模式研究方案在德国应运而生。
1.功能论:目的在于运用所编制的程序或练习材料,使儿童获得 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以70年代出现的 科热尔的认读机具有代表性,但长期观察结果却证明早期认读训 练的儿童比未受此训练没有更多的优势。
1819年,幼儿教育家德切克设立了柏林最早的常设托儿所,以 城市劳动阶级的子女为对象,招收9个月至2岁的婴儿。
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德国幼教设施,具有一下特点:
①以保护婴幼儿的健康和解决父母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的问题为主, 教育是附带的。
②幼教设施的费用主要靠慈善捐款,在未能捐款时才由地方公费负担。 ③这些幼教设施没有统一的名称,并且多无固定场所。 ④担任保育的工作的人多半不是正规保育员和教师,而通常是孤儿院里
2.学科论:宗旨在于以科学本身固有的结构为基础,来确定教学 目标和教学内容,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布鲁纳的课程论思 想对学科论产生有深刻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