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语言学

汉语语言学

《汉语语言学》知识框架
1绪论:汉语概说 2汉语史:语音史、语法史、词汇史 3现代汉语
第二章
汉语语法史
词类 名词的发展、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 发展、代词的发展、动词的发展、形容 词的发展、系词的产生及其发展、语气 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词类的组合规律 语序的发展、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发 展、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被动式的 产生及其发展
前缀“老”的来源
来源于形容词“老”(年老)。老鼠(西汉 扬雄《方言》)指活的久的鼠。“老”六朝以后逐 渐虚化为词缀。这时“老”失去了其核心意义—— 年老的。如“老鼠”并不一定是活的久的鼠。 词汇的双音化,使部分名词前需要加上词缀 “老”。但“老”并年老之意,只是名词的标记。
文献中的“老”字辨析
唐代《寒山诗》:老婆嫁少夫,面黄夫不爱。老 翁娶老婆,一一无弃背。 宋代《梦梁录》:买田庄,取老婆。 宋代《太平广记》:老虎老麋即屈膝哀请。 《类说》:衡山老虎。
(二)前缀“阿”的产生与发展
1、前缀“阿”最早见于汉代。 《汉乐府》: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蔡琰《悲愤诗》: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隶释》载,汉代有“刘兴阿兴、潘京阿京”之称。 2、魏晋南北朝:曹操、刘禅小名均有“阿 ”。 《幽明录》:送妓女阿薛、阿郭、阿马三人与桓宣武。 《世说新语》:阿平若在,当复绝倒。
(二) 后缀“儿”的产生与发展
《说文解字》:儿,孺子也。 1、南北朝时期,“儿”用作小名,指小。《北史》 :王洛儿,吕苟儿等;《南史》:张敬儿,李道 儿。 2、后缀“儿”产生于唐代。此时“儿”可以用在动物 名词之后。 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杜甫《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李群玉《钓鱼》:几回举手抛芳饵,惊起沙滩水鸭儿。 上述例子中,“儿”不再指小,失去了核心意义,只 标示动物的类属 。可见,“儿”已虚化为后缀。 3、宋代,后缀“儿”发展成熟,广泛用于指称器物和其 它事物。 梅尧臣《重送杨明叔》:船儿傍舷回。 《东京梦华录》: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即归,外公姨 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 刘仙伦《系裙腰》:山儿矗矗水儿清,船儿似叶儿轻 ,风儿更没人情。
唐代以后,后缀“头”还可以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转 指事物,与“子”、“儿”一样。这是后缀成熟的标志。 唐:《唐太宗入冥记》:卿与我一个易问头,朕必不负 卿。(问头:试题) 五代:《祖堂集》:德山云:“什摩处学得虚头来?”( 虚头:骗局) 宋:吴潜《诉衷情》:向云中邀月,真是个呆头。 元:《水浒传》:戴宗见个老丈,独自一个占着一付大 座头。 现代汉语,这个人很有来头。还有 吃头、看头等。 词汇双音化代及以前,“儿”尽管是后缀,但还是独 立的一个音节, “细雨鱼儿出”就是例证。元代以 后,儿化韵中 “儿”不再是独立的音节,如“花儿” ( huar )是一个音节。 南方方言“儿”和“子”很少。尤其是“儿”极少 。他们多用其它方式表示双音节名词,如广州话 或单说“刀”,或“铰剪”、“铁钳”,不带“子”。
近代汉语(公元1000年后)“们”与现代汉语的差 别在于: (1)可表单数,主要在宋词和元曲中 宋 晁元礼《鹊桥仙》:自家懑、都望有前程, 背地里、莫教人咒骂。 宋《新编五代史平话》:黄巢思量:“咱每今番下 了第,是咱的学问短浅。” 元《张协状元》:我扶你门归去,勉强且行着山 路。 元 高明《琵琶记》:教他好看承我爹娘,料他 每应不会遗忘。
《佛本行集经》:阿娘阿娘,我父是谁,今在何处? 《洛阳伽蓝记》:自呼“阿侬” 。 《世说新语》: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 《南齐书》:阿五常日不尔,今可谓仰藉天威。 前缀“阿”的上述用法一直沿用到近代汉语。 讨论现代“阿”字的用法。
(三)前缀“老”的产生和发展
1、前缀“老”产生于六朝,首先出现在亲属称谓前。 《世说新语》:汝讵复足与老兄计? 2、唐代以后,前缀“老”使用逐渐普遍 。 (1)在亲属称谓名词前 唐:《朝野佥闻》: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 《晋书》:大丈夫岂当以老姊求名?
3、元代,“老”字出现在排行的数字前,明清 时期,该用法有了进一步发展。
元:《单鞭夺槊》:我老三不是夸口,我精神抖擞, 机谋通透,平日曾怕那个? 明:《金瓶梅》:那何官人忙出来道:老二你休怪。 清:《醒世姻缘传》:那新娶我的一二年,晁老七合 晁溥年下也来了两遭。 讨论:现代汉语中前缀“老”有哪些用法。
第一节
名词的发展
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名词的发 展主要表现为词缀的产生。 一、上古汉语名词的特点 二、名词前缀“有” 、“阿” 、“老” 三、名词后缀“子”、“儿”、“头” 四、后缀“们”的产生和发展
一、上古汉语名词的特点
(一)名词种类齐全:普通名词(人、刀)、专 用名词(上甲、武乙)、时间名词(春、旦)、 方位名词(东、上)都出现于甲骨文。 (二)上古名词作定语,在名词之后带“之”表示 领属关系。 《诗经》:“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斋,端庄)
宋:《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也要老兄定当。 《梦梁录》:时运来转,买田庄 ,取老婆。
明:《西游记》:我们是东土大唐来的老爷。 清:《儒林外史》:那人见牛玉圃,吓了一跳,说道: 原来是老弟!牛玉圃道:原来是老哥!
(2)用在动物名词前 唐:《大唐新语》:愿我托生为猫儿,阿武为老鼠。 《乌夜啼》:此是天上老鸦鸣,人间老鸦无此声。 《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 宋:《湖阴曲》:老虎穴中卧 ,猎夫不敢窥。 明:《西游记》:行者见事不谐,料难入他腹 ,即 变做个饿老鹰。
经常用子组句子。 不信我给你举例子, 一说就是一串子, 要说子,我尽说子, 今天我句句不离子, 哪句话要是离了子, 我马上请你下馆子。 七碟子,八碗子, 咱们酒席摆上几桌子。 你们只管动筷子, 我给咱掏票子。
(一) 后缀“子”的产生和发展
后缀“子”从表小称的“子”虚化而来。 1、西汉以前 《诗经》:童子佩觿。 《孟子》:胸中正,则眸子了焉。 《史记》: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这些“子”还是小称。孩子、孺子两词中,孩和孺 已经语意完足,词汇双音化促使他们再 加一个同义 的“子”,起初也有小称之意。由于词义前重后轻,“ 子”逐渐虚化,不再表小称,这“子”就成了名词后缀 。
(三)名词可以作状语,表示比喻、对人 的态度、方式、工具、地点等。
《左传》:豕[人]立而啼。 《孟子》: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战国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 者受上赏。 《国语》:舜勤民事而[野]死。
二、名词前缀“有”、“阿”、“老”
(一)前缀“有”
1、商代 名词前缀“有”最早见于甲骨卜辞,用于 普通名词前。 丁巳未,争贞 :有女往于南庚? 未卜,旅贞:祖乙岁其有羌?(岁,劈砍人牲)
三、名词后缀“子”、“儿” 、“头”
前面讲了名词前缀有、阿、老。 接着讲名词 后缀。这些后缀在现在汉语中都读轻声。如桌子 、鱼儿、里头等。其中“子”是最常见的后缀,兰 州笑星张宝和有快板《说“子”新篇》,把兰州方 言中的“子”编成了快板词。
打竹板、迈步子, 高高兴兴我上台子。 从前线带来一个小段子, 给同志们说上一阵子。 (白)那个同志说,你咋那么多子呀? 我这个人就爱说子,
4.在元曲等作品中,“们”被写在“每”。 《原本老乞大》:教别人将咱每做甚么人看? 《关大王单刀会》:他每都喜孜孜的笑里藏刀。 5.在明代,人们将其写成“们”,并规范化。因为这是 个形声字,形义兼顾,是最佳选择。 《警世通言》:我也相帮你们去。 《三国演义》:我们本是黄巾余党,勉强降顺陶谦 ,未有好处。 《水浒传》:假称锁镇魔王,显耀你们道术。
3.宋代产生了表复数的“们”,最初写成懣(满),后又 写作瞒、门、们。 赵长卿《念奴娇· 小饮江焉亭有作》:对面当歌浑冷淡 ,一任他懑嗔恶。 周密《齐东野语》:不因你瞒番人在此,如何我瞒四 千里路来? 辛弃疾《千年调》: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门 ,得人怜,秦吉了。(未会 :不能) 《朱子语类》:往往佛法入中国,他们自会寻讨。
(三) 后缀“头”的产生和发展
后缀“头”由表人体上部的“头”虚化而来。 “头”先引申出顶端、边缘之义,如床头、被头、 水头等。 如果加上方位词和处所名词,“头”就弱化了 。如上头、前头、东头等。 六朝时,后缀“头”产生。 《水经注》:秋曝沙上, 膝头似虎,掌爪常 没水中。
张祜《容儿钵头》: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 弄钵头。 《乐府诗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 辔头,北市买长鞭。 元魏《贤愚经》:时妇常以三奇木头擎镜照面。 上面例子中,头已没有了“连缘”的核心义,只 标示名词词性,可以说已经虚化为后缀了。
2、周代
《诗经》: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 昊。 《尚书》: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书》:帝曰: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尚书》: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 朕命。 《论语》:子曰:…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 之。 “有”作为名词前缀,周代末期已消亡。后世偶 有用者,是仿古而已。如“有清一代”等。
“儿”还可以附在形容词、动词之后,转指事物。这 一点和“子”相似。 吴自牧《梦粱录》;通和坊东曰金波桥,北曰普济 桥,次曰巧儿桥。 《梦粱录》:又有一等手作人……说合交易,帮涉 妄作,谓之涉儿。 4、到了清代,“儿”适用范围更广,可以附加在时间名 词和指示代词之后。
《儿女英雄传》:我本是前儿合张爷告下假来,要 回三河去。 《儿女英雄传》:谁想又害了这场大病,昨儿险些 死了。 《红楼梦》:上回老舅太太给婶子的那架玻璃炕屏 ,明儿请个要紧的客,略摆一摆就送来。 《儿女英雄传》:他看见人斗牌,却也不言语,等 过了后儿提起来。 《儿女英雄传》:何小姐这段交代,照市井上外话 说,这就叫“把朋友码在那儿”了。(俗语)
(3)用在人的姓或名前 唐:《戏答元九、李十二》:每被老元偷格律。 《答孟东野》: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 刘叉) 宋:《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老可能为竹写真, 小坡今与石传神。(文与可) 元:《单刀会》:我着老关两手送你那荆州。 明:《朴事通谚解》:老安因甚么事监在牢里? 清:《醒世姻缘传》:老程,你那主意成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