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
A.犯罪客体
C.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物
影院的工作人员甲负责为偏僻山村的民众放电影。
B.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
D.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物
某年冬天,甲带着电影胶卷到农户乙家烤
1 .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下列行为, 15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B
)
(2 分)
2 . A.嫖宿幼女
C.走私毒品
现有的司法解释将我国刑法中的“飞机”
B.绑架中杀害被绑架人
D.抢夺多次
解释为“航空器”属于(B) (2 分
)
3 .
4 .
D.
A.文理解释
B.扩大解释
某甲故意用言语挑逗某乙,诱使其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然后对某乙实行
C.缩小解释学理解释
“防卫”而造成某乙损害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D (2 分)
A.提前防卫
B.事后防卫
犯罪对象是指(D)(2分)
C.防卫过当
D.防卫挑拨
火,并随手将电影胶片放在火炉旁。
半小时后,甲身体暖和,边和乙两人去村长家吃晚饭。
二人走后,长时间受热的胶片在炉火燃起,并将乙和相连几家农户的房屋烧毁。
对此案,
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C )(2
分)
6 . A.甲对于失火行为主观上是故意 B.乙对于失火行为主观上有过失
C.乙不应对该失火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D.甲和乙对于失火行为都具有过失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一个A国人在一列行驶于我国境内的B国列车上对C国公民实施故意杀人的行为,应当适用(D)(2
分)
A.国刑法
B.国刑法
关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C.国刑法
(C)(2
分)
D.我国刑法
A.有了因果关系,就有刑事责任
B.数个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出现,则只能认定其中的一个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有了因果关系,并不能说明行为人主观上有犯罪的罪过
D.在因果关系中,介入因素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因果关系的中断
5.
8.
宋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财物, 王某夺下宋某的三角刮刀, 并将
宋某推倒在水泥地上,
宋某
头部着地,当场昏迷,后王某便将宋某杀死,则
(D ( 2分)
A. 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王某将抢劫犯杀死,属于正当防卫
B. 王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C. 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防卫过当
D. 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故意杀人 9. 我国刑法的首要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 )作斗争 (2分)
A.
危害社会的行为 B.违法行为
C.违纪违法行为
D.犯罪
行为
10.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毒药。
朱某为 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
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 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俱已 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C ) (2分)
多选题(共5题,总分值10,下列选项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选项符合题 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D ) ( 2分)
A. 未满十四周人的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构成犯罪但绝不可能判处刑罚
B. 预备犯一定比未遂犯处罚要重
C. 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一律不得适用死刑
D. 犯罪目的是直接故意犯罪成立的必要要件之一 12.下列哪些是不违背罪刑法定原则的
(AD ) ( 2 A.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C. 有罪的类推解释
13.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刑法中“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A. 甲在一场足球比赛中因失球,故意将对方球员的腿给踢断
B. 乙在李某的强烈要求下,将李某杀而烹之
C. 老娘和妻子同时掉进水里,在只能救一人的前提下,丙选择了救妻弃母
D. 丁在拳击比赛中“ KO 寸手,造成对方休克死亡
A. 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 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
B. 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D. 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分)
B.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D.从旧兼从轻下的溯及既往
(CD ) ( 2 分)
14.下述情况中属于对象认识错误的有(AB)(2分)
A.甲误以兽为人而予以杀害
B.乙误将张三看成了仇人李四而杀害
C.丙误将白糖当成砒霜来投毒
D.丁误将自动步枪当成狙击枪来对仇人进行射杀
15.具有下列选项中的哪些情形,犯罪人一定可以获得从宽处罚(BD)(2分)
A.由于不能预见或不能抗拒的原因而造成损害结果的
B.行为人的行为构成防卫过当的
C.因犯罪在国外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
D.因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
名词解释题(共6题,总分值30 )
16 . 犯罪预备(5分)犯罪预备亦称预备犯。
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故意犯罪中介于犯罪决意与着手实行犯罪之间的一个阶段。
17 .
文义解释(5分)文义解释是指根据词语的字面含义来确定法律的意思。
在一般情况下, 可以根据词语的日常含义来确定法律的意思。
18 .
间接故意(5分)间接故意是犯罪故意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19
.
刑法的空间效力(5分)刑法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和对什么人有效力。
20.正当防卫(5分)
3■正当防卫为了便圖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弛人的人劈、财严和捷他杈利免受正在进厅的不法覆害, 丽采取的制止不注S害的和为,对不注侵害人造诫拥害的.属于正肖防卫,不负戕事贡任.
21.犯罪客体(5分)
4.犯»客休是指我国刑壮所保护的,肋九犯11?衬为所(3^宙的社会关采*是厅为构成犯"
掘的必塑翌件上一% 四简答题(共3题,总分值30 )
22.何为不作为犯罪,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包括哪些?
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直接规定,负有法定义务而拒绝履行,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
的行为。
(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2)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3)由行为人已经实施的行为所产生的责任,这主要是指行为人由
不作为犯罪的行为人的义务来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于自己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时, 负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
23.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中止包括哪些情形,其成立分别需要什么条件?
(一)根据其发生的时空范围,可分为预备中止、未实行终了的中止以及实行终了的 中止。
(二)根据行为人是否以积极的行为中止自己的犯罪行为,可分为消极中止和积极中 止。
成立条件:时间条件、主观条件 24.请比较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不同点有哪些?
答: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 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
者造成一定损害的行为。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 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 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较小合法利益以保全较大合法利益的行为。
1)危害来源不同。
前者只能来自于人的不法侵害;后者可来自于各方面。
(2)行为对象不同。
前者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后者必须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前者造成的损害可小于也可大于不法侵害;后者必须小于危险可能
前者对主体无限制;后者不适用于职务或者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
人保护本人利益。
五综合题(共1题,总分值10 )
22.张某法学本科四年毕业,不找工作,整日游玩。
天长日久和父亲老张的关系变僵。
随着遭 老张数落次数的增加,
张某暗暗动了杀机。
一日,盛夏的午后,老张在房间睡觉,张某觉 得是个机会,便开始行刺计划。
张某走进房间,举刀正欲行凶之际,突然邻居王某赶来串 门,见张某持刀十分不解。
张某吓了一跳,慌忙答曰,“拿刀给我爸刮胡子”……随后张 某一直为自己是故意杀人预备、未遂、中止而困惑。
一日,张某的女朋友(陈某)带着自 己的闺蜜王某来张某家玩。
当王某听说张某本科毕业还找不到工作时,顿时露出鄙夷之态。
张某大怒,操起桌上的一块雕石朝王某砸去,不料却砸中了王某旁边的陈某,陈某含冤而 死。
(注:每个问题都须简要说明理由)
(1)张某先前弑父行为,属于何种犯罪形态?
答:故意杀人未遂
(2)张某对陈某的死亡结果承担何种犯罪形态的刑事责任? 对张某应以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定罪处罚。
因为张某与王某发生纠纷,意图报复, 起桌上的一
(3)行为的限制不同。
前者不受不得已的限制;后者必须是不得已而为。
(4)行为的限度不同。
造成的损害。
(5)主体的限定不同。
(10 分)
块雕石朝王某砸去,主观上有伤害他人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打击他人的行为,造成了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完全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条件。
至于他本意是打击王某而错误地击中了陈某,属于打击错误。
这种打击错误不能改变行为人的行为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