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燃料与燃烧章节测试一、单选题1.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 木炭燃烧B. 白炽灯泡通电发光发热C. 铜制品在潮湿环境里生成“铜绿”D. 水受热逐渐蒸发2.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应该了解的生过常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品B.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冷水浇灭C. 液化气着火,首先迅速关闭液化气罐阀门D. 火场逃生时在有烟雾的地方匍匐前进3.在密闭容器中点燃下列气体时,会发生爆炸的是()A.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 氮气和氦气C. 氢气和空气D. 沼气和氮气4.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性质:①颜色;②密度;③溶解性;④可燃性;⑤能否与水反应,必须考虑的是()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②③⑤5.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将二氧化碳加压降温可制成干冰B. 二氧化碳能灭火只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关C.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D. 可用石蕊试液或带火星的木条来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6.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A. AB. BC. CD. D7.如图,保温瓶中装有液态空气,打开瓶盖,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的上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木条燃烧更旺,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产生O2B. 木条燃烧情况不发生改变,因为瓶内盛放的也是空气C. 木条燃烧先旺后灭.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先产生O2后产生N2D. 木条熄灭,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使瓶口温度降低,且先产生N2,不支持燃烧8.每年世界上都有成千上万的家庭发生火灾,如果知道一些家庭防火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或减少火灾。
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 及时更换老化破损电线,修理失灵电器B. 电器着火应用水扑灭C. 油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D. 室内起火时不要急于打开门窗9.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A. ③④B. ②③C. ①②D. ②④10.物质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等现象有如下共同点:①都放热②都很剧烈③都需要物质与氧气接触④都发光⑤温度都达到着火点⑥都属于氧化反应,下列都正确的一组是()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①③⑥D. ②④⑥11.用嘴吹蜡烛,能够吹灭的原因是()A. 清除了可燃物B. 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C. 隔绝空气D. 温度降至蜡烛着火点以下二、填空题12.学习化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房屋失火后常用水来扑灭,实验室熄灭酒精灯则用灯帽将其盖灭。
请你依据上述两种灭火的原理,各举一种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________;________。
13.石油是一种主要含有________元素的________ 物,我们可以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________ 不同,将它们先后蒸馏分离,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等产品.14.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________ 被人们称为“工业的粮食”,________ 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15.取一只纸杯,在底部开一小孔,倒置在实验桌上(倒置时纸杯下垫木条使纸杯的下边缘一端稍稍抬起),用纸团堵住小孔,先收集满氢气后,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长木条在小孔处点燃氢气.实验过程如图所示:(1)请写出B中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________ .(2)用理化知识解释C中纸杯被高高掀起的原因________ .16.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高压水枪灭火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三、解答题17.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向所取气体中加入有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四、实验探究题18.某课外学习小组利用下面实验装置制取并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请根据实验装置和实验内容,回答下面问题:(1)仪器a的名称:________;(2)实验室里用装置A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3)探究二氧化碳与碱反应时,将装置A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装置D未出现浑浊,原因是________;要看到装置D出现浑浊,可将二氧化碳先通过装置________,再通过装置D,理由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实验分两步进行:首先将二氧化碳通过石蕊溶液浸泡过的干燥纸花,再将二氧化碳通过石蕊溶液浸泡的湿润纸花,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5)上面制取和探究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实验,把所有装置连接成整套的实验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填序号)。
五、综合题19.请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油库、面粉厂都要严禁烟火?(2)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燃料充分燃烧需要哪些因素?20.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CO2。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C【解析】【解答】A、木炭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B、白炽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铜制品在潮湿环境里生成“铜绿”属于氧化反应,并且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正确;D、水受热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分析】有些氧化反应比较剧烈,例如燃烧,有些氧化反应比较缓慢,缓慢氧化是指反应时进行的比较缓慢的氧化反应.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氧化反应的分类和缓慢氧化的特点即可正确解答本题.2.【答案】B【解析】【解答】解:A、易燃易爆品容易爆炸,所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品,故A正确;B、炒菜时油锅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会浮在水面,水起不到灭火的作用,故B错误;C、煤气或天然气混有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家用液化气起火,首先关闭阀门,故C正确;D、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故D正确.故选B.【分析】A、根据易燃易爆品容易爆炸分析;B、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C、根据可燃性气体混有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分析;D、根据发生火灾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3.【答案】C【解析】【解答】解:A、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一氧化碳是可燃性的气体,但没有助燃的氧气,点燃时不会燃烧或爆炸,所以错误.B、氮气和氦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既不可燃,也不能支持燃烧,所以错误.C、氢气是可燃性的气体,空气中有氧气,二者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所以正确.D、在沼气和氮气中,沼气是可燃性的气体,但氮气不支持燃烧,所以错误.故选C.【分析】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也就是说混合气体中同时含有可燃性的气体和能助燃的氧气两种物质,爆炸才会发生.4.【答案】D【解析】【解答】解: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收集方法的选择是根据:一般考虑气体物理性质中的密度和溶解性,化学性质中看它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不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不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②③⑤需要考虑.故选:D.【分析】考虑实验室选择气体收集方式时,是否能选用排水法要考虑气体的溶解性和是否与水反应;是否能选用排空气法要考虑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据此进行分析判断.5.【答案】B【解析】【解答】A、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所以将二氧化碳加压降温可制成干冰,A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能灭火,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的化学性质有关,也与其密度比空气的大的物理性质有关,B符合题意;C、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C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氧气不能;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不能,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理性质: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一定条件下能变为液体和固体。
固体CO2俗名叫干冰。
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能与水反应,能与石灰水反应,与氢氧化钠反应。
6.【答案】C【解析】【解答】A.会有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产生,A符合题意;B.镁比较活泼,依次反应速率比锌快,而且等质量时镁产生气体较多,B不符合题意;C.碱中加酸,PH值逐渐减小,C符合题意;D.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碱中加酸,pH减小,酸中加碱,pH增大。
7.【答案】D【解析】【解答】木条熄灭.因为空气中有78%的是氮气,21%的是氧气,液态氮沸点﹣196℃,液氧沸点﹣183℃,所以装在保温瓶中的液态空气打开瓶盖时,由于液态氮的沸点低于液态氧的,瓶口会出现大量的氮气,又因为氮气不支持燃烧,并且,液态空气在室温下迅速汽化时,带走大量热,致使木条的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木条熄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三个: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由此可得到的灭火原理有: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8.【答案】B【解析】【解答】A、如不及时更换老化破损电线,修理失灵电器,电能转化成热能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引起火灾;正确;B、电器着火时,为了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用水扑灭;不正确;C、油锅中的油着火时,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D、室内起火时不能打开门窗,否则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反而为燃烧提供了大量的氧气;正确;故选B.【分析】A、根据电能转化为热能及燃烧的条件判断.B、根据防止触电的原则判断.C、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D、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判断.燃烧是初中化学上的基本概念,是考查的重点之一,主要以考查燃烧的定义、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逃生措施,理解燃烧的定义,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解题的前提9.【答案】D【解析】【解答】要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必须保证其他变量相同,如可燃物相同,都与氧气接触.A、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A错误;B、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C、①中白磷在冷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C错误;D、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D正确.故选D.【分析】根据各个实验条件分析:①中白磷在冷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10.【答案】 C【解析】【解答】解:物质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自燃、燃烧的共同点是都是与氧发生的氧化反应,并且会都放出热量,缓慢氧化不发光也不需要达到着火点.故选C.【分析】根据氧化反应中有的比较剧烈,例如燃烧.有的比较缓慢,称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只发热不发光.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自燃是指由于缓慢氧化使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后自行燃烧起来进行解答.11.【答案】 D【解析】【解答】嘴吹时空气流动温度降低,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使蜡烛熄灭;故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