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716星期二
5
从南通来到芜湖的情景。
“那时,四等舱有高低床可以
类似火车卧铺,每间6个人,但要12块钱,只得选五等舱。
一张席子,一床脏兮兮的小被子,往船舱里一铺,那就是我们20多个小时旅程的床铺。
厕所里出来的气味混合着脱了鞋的脚臭填满船舱,得人直想吐。
”她说,自己第一次登陆芜湖,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江面,一望无际的水,心情一半新奇,忑。
不知道终点站等着自己的是什么,是幸福,赵美萍尤其难忘的是那段在芜湖的少年时光,山上不能采石,便独自走上几公里弯曲泥泞的到芜钢,换乘2路公共汽车,到市区,行一段路,到江边,到8号码头,坐在江堤上,想心事。
江水滔滔,无法带走少女的惆怅心事,无法带给少女未来的承诺,甚至无法给她一个灿烂的希望。
无数次与大江的“交谈”,让赵美萍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面对滔滔江水,志在四方之人,会感到气势振奋人心,而自卑沮丧之人,只会感受到抑郁彷渺小绝望。
赵美萍庆幸的是在自己少年时,了她振奋人心的感悟与力量,让她感受到了它的豁达它的深沉恬静。
几年前,赵美萍倾其所有,为母亲在世茂滨江买了也延续了自己与“8号码头”的不解情缘。
而近她抽空也会回到自己的第二故乡——芜湖。
她每次回到这里,面对长江,面对昔日的8会感慨万千。
虽然,当年那个羸弱自卑的少女已非昔说起原芜钢厂的蝶变,就会立刻唤起人们对老芜钢
厂往事的追忆,作为老一辈高炉工的优秀代表、先进劳模,曾负责一号高炉炼铁工长张银根话匣子像水阀一下子被打开了。
1958年,芜钢从建成投产的那一天起,生产形势日新月异,成就了当时地方50小骨干钢企之一。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跃进时期,国内刮起了一股全民动员大炼钢铁,劳动光荣,劳动竞赛之风。
在国家的感召下,芜钢的大炼铁运动也炉火冲天,铁水奔流,生产高歌猛进,凭着“咱们工人有力量”那股劲头,张银根憋足了劲地拼命工作。
他所带的班组连创高产,生产纪录不断被刷新,就在这一年,他被评选为钢企的先进工作者,同年,他又站在了市劳模的领奖台上,在胸前光荣戴上了大红花。
然而到了70年代末,随着计划经济的“没落”,企业进入了经济转型的调整阶段,芜钢生产经营进入“寒冬”期。
上世纪80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市场经济的鼓声越擂越响,知识经济举国蔓延,芜钢也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下,大兴科技生产之风。
张银根的儿子就是那时候大学毕业进厂的知识青年。
张银根无不骄傲地说,“这一年芜钢迎来了新伙伴,300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让人们看到了芜钢新的希望。
”
然而,好景不长,300立方米高炉没有在芜钢人的期盼中茁壮成长,反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新世纪历史的起点,芜钢却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经过市政府牵线搭桥,并给予了三年的优惠政策。
新兴铸管给芜钢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芜钢员工的不懈努力,企业焕发了生机。
如今,按照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钢铁行业进行全面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企业充分考虑员工的职业健康和企业的环境责任,将“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放在了首位。
并且,经过多年在生产一线的学习磨练和经验积累,现在,张银根的儿子已成长为新一代高炉技术的攻关带头人,组织生产的管理者。
每当张银根父子走上炉台,放眼处“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十六个金黄大字十分醒目。
职工干劲热情高涨,高炉铁水成分稳中有升,营造出争一流、创高产的浓厚氛围。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要实现员工梦、企业梦、美好的梦想,还需要我们共同去奋斗、去拼搏,一代接一代、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说着,张师傅的脸上满是笑容。
作为老一辈的高炉人,他们用双手和勤劳开启了钢企发展的勃勃生机。
身为钢企职工,在市场的冲击下,他们一度迷失与彷徨。
而今,作为新时期的高炉主人,他们用知识和创新撑起了钢企的新希望。
高炉两代追梦人,记录了一个钢铁企业追随时代的发展历程,诠释了钢企工人对事业的坚守和对梦想的追求——
高炉两代追梦人
□李文录
被称为“打工偶像”;小学文凭的她成功竞聘知音杂志社编辑;8年前,使她成为不少年轻人励志《谁的奋斗不带伤》强势归来……一个人生经历近乎传奇的女子。
“拍下精彩、记录真实。
”无论你们是谁,从事何
种职业,你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拍客。
请拿起你们的手机和相机,用镜头捕捉精彩,用图像记录变化,用文字抒写快乐。
芜湖日报真情版与芜湖新闻网中江论坛合作开设“视界”栏目,在中江论坛开设独立版块,邀请网友针对指定话题拍摄并上传照片至中江论坛。
芜湖日报真情版每周从论坛中选取优秀图片,予以刊登,并支付稿酬。
图片要求:契合每期主题,具备新闻性、本地性、真实性和艺术性,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