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分类、特性和利用.
Y — 胶质层最大厚度,
定义:烟煤胶质层指数测定中利用探针测出的胶质体上、下层面差的最大值。
b — 奥亚膨胀度,
定义:在奥阿膨胀计试验中,以膨胀杆上升的最大距离占煤笔原始长度的百 分数作为煤的膨胀度。
PM — 透光率。 定义:专指褐煤、长焰煤在规定条件下用硝酸与磷酸的混合液处理后所得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煤炭国际贸易量大幅 度增加,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国际煤分类, 1949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曾组织欧洲 和美国等10个国家研究制定国际统一的煤 的分类方法,1956年提出“硬煤国际分 类”;1959年提出“褐煤国际分类”,但 这些分类方法都未能在世界各国取得统一, 各国仍然以本国的煤炭分类方法为主。
开采和利用。国际煤炭分类已趋向采用表
征煤化程度、煤岩特征和煤的工艺性质的
多种指标的编码分类,使每一类煤都有表
示其性质的编码,根据煤的编码,即可较 全面的了解煤的性质。
我国最早的煤炭分类方法是1936年由翁文 灏和金凯英提出的“翁-金氏分类法”。
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前苏联经验的基础 上,1954年开始制定了中国东北区和华北 区的两个地区性煤炭分类方案。1956年由 煤炭部、冶金部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共同 研究,提出了统一的“中国煤(以炼焦煤 为主)分类方案”,1958年在全国试行。
1.3 我国煤炭分类原则
适应我国当前技术发展水平; 符合我国煤炭资源特点,有利于开采、有效洁净
和合理利用煤炭; 有利于煤炭用户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是一系列有科学根据并有实用价值的分类,包括
从褐煤到无烟煤的分类; 煤类的划分要简明可行,切合实际应用,分类指
标要反映煤化程度和主要工艺性质,测定方法简 易可行,便于推广。 分类方案简洁、明了,便于储量和生产调运统计, 有利于国际上的相互对比与交流。
煤炭分类的作用: 地质勘探部门对资源的评价、储量计算; 采煤部门确定开采、选煤加工方案;
供销部门制定供煤体系、煤价;
用煤部门如焦化、动力工业指导配煤和采 用洁净煤技术。
因此煤炭分类是合理、洁净利用煤炭、优 化资源配置的一项系统工程。
对煤炭进行分类时,根据分类的目的不同, 分为实用分类(技术分类和商业编码)和 科学/成因分类两大类。
1837年法国勒尼奥参照煤田的地质年代和 构造,按照相对密度和元素分析结果,对 世界一些地区不同级别的煤进行分类。
1857年德国舍恩多夫用挥发分和焦渣特征 进行煤炭分类,可以看作现代煤分类的雏 形。
1899年英国的塞勒,提出了著名的煤科学 分类,以煤的元素分析为基础,用碳、氢 做分类指标。
塞勒在1931年和1938年又做修订,用煤中 的碳、氢、氧、氮之和及挥发分,作为分 类指标,同时用各种煤的黏结特性、焦炭 质量和煤的工业用途等作为分类方案的注 解。
煤化程度用透光率为指标,区分褐煤和烟煤 及褐煤划分小类,并用恒湿无灰基高位发 热量为辅来区分烟煤和褐煤。
参数符号及含义:
Vdaf —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定义:煤样在规定条件下隔绝空气加热,并进行水分校正后的质量损失。
GR.I. — 粘结指数, 定义:在规定条件下以烟煤在加热后粘结专用无烟煤的能力。
1.4 中国煤炭分类参数
中国煤炭分类是按照煤化程度及工艺性能 进行分类。
采用煤化程度参数来区分无烟煤、烟煤和 褐煤。
无烟煤煤化程度参数用干燥无灰基挥发份 和干燥无灰基氢含量两个指标,以此区分 无烟煤的亚类。
烟煤类别的确定:
用烟煤煤化程度和烟煤粘结性两个参数来确 定。煤化程度的参数用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粘结性用粘结指数、胶质层最大厚度(或 奥亚膨胀度)为指标,区分烟煤中的类别. 褐煤类别的确定:
随着煤岩学在煤炭勘探和利用领域的推广 使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许多国家逐渐 引人煤岩指标,如镜质组反射率和惰性组 分含量等作为分类指标,把新的煤岩成果 引入煤分类体系。
近几十年来,煤田地质学家有根据成煤的 原始植物和聚集环境,制订了煤的成因分 类,将煤分为腐殖煤、腐泥煤、腐殖腐泥 煤等。煤岩工作者提出煤的显微组分分类 等,丰富了煤分类的科学内容。
从1975年起,由煤炭部和冶金部的生产使 用和科研单位,经过10年共同研究,于 1985年提出“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GB/T5751-86),1986年由原国家标准局批 准发布,1991年正式实施。
最新的中国煤炭分类标准是2009年6月1日 发布,2010年1月1日实施的GB/T5751-2009 代替GB/T5751-86。
中国煤炭分类、特性和利用 知识讲座
主要内容 1 煤炭的分类 2 各类煤的基本特性和主要用途 3 各种工业用煤的技术要求
1 煤炭的分类 1.1 煤炭分类概述
为了适用不同用煤部门的要求,根据煤的 属性和成因条件,将煤分成多种类别。
煤的分类是按照同一类别煤,其基本性质相 近的科学原则进行的。
1980年后,欧洲经济委员会又提出“硬煤 分类编码系统”和“煤层煤分类”,都因 体系太繁复,得不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的认可,未能在国际间推广应用。
90年代后,ISO应煤炭的发展需求,重新组 织各国煤分类专家,制订新的国际煤分类 标准(ISO11760:2005),目的是按照标准 规范评价煤质资源和储量,指导煤炭勘探、
1.2 分类研究的历史沿革
1800年以前的研究工作,只是按煤外观不 同把煤分为亮煤、暗煤和褐煤。
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煤成为主要的能源 和原料,其用途日益广泛,产生了对煤分 类的客观要求。
1820年,英国开始按煤性质对煤进行简单 的分类,出现了瘦煤、肥煤、硬煤、烟煤 等名词。
1826年德国卡斯滕用煤热解后残渣特性, 对煤进行分类。
1946年英国科学和工业研究部建议采用挥 发分和格金焦型为分类指标;
20世纪以来,各国大多倾向于为主要分类指标,其中比较典型 的是美国分类。同时还采用煤的黏结性作 为另一个分类指标,如英国采用格金焦型, 美国和法国采用坩埚膨胀数序,中国的黏 结指数,前苏联的最大胶质层厚度,波兰 的罗加指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