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游覽漢陽古琴台,因為這里是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
中國人對``知音文化``有著深深的情結與向往.中國人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沒聽說過``人生有一豪宅足矣``或``人生有一億元錢足矣``.可見這``知己``或``知音``乃人生一項精神與情感的奢侈,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或可求而不可得.古琴台,又名伯牙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
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下圖:门额上的“琴台”二字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下圖:古琴台的主体建筑“高山流水馆”。
下圖:伯牙遇子期.下圖:“印心石屋” 石碑。
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下圖: 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
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
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
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
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下圖:古琴臺下月湖之濱,正在紀念一個偉大的日子.附錄: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关于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動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的《列子·汤问》篇中。
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
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
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
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
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
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
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
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
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
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
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
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
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
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
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
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
伯牙闻之,十分悲伤。
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
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
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10月6日上午,秋高气爽,我和航儿从美丽的月湖畔龟山脚下,拾级登上古琴台,只见翠绿青苔隐约忽现,一个古式圆门出现台阶尽头。
就像寻幽探访一般,我们走进了幽深的院落。
狭长的走廊,地面两旁满是绿得逼人眼的劲草,每一根都有一尺多长,就像恣意伸展的兰草一般,难得看到这么好的绿草,心里不由得有些喜悦。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继续往前,左右两旁,眼前身后,满是遒劲的松树和银杏,还有好些不知名的古树,也许,院落经历战火和当年北宋初建的样子早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些荫翳蔽日的大树,却让人信服它们的生命真实和历史的悠久。
走廊过后是豁然开朗的庭院,庭院位于龟山山腰上,左侧正中,刻有道光皇帝钦赐的“印心石屋”几个金光闪闪大字,他借用佛语“心心相印”表达了对两江总督陶澍的肯定,盛赞陶澍尽忠职守的品德,是皇帝的知音!相传陶澍退官后隐居于此,每日与古琴台相伴,抚琴燃香,甚为高雅自在。
也算一段佳话。
庭院门口左边一侧,摆放着伯牙抚琴的汉白玉雕像,正印正了此处的主题:“古琴台”。
这位传说中的音乐家,仰面调琴,若有所思,似在追忆,似在述说。
环视一周,右侧有一院门通向另一个院落,里面依然是苍翠碧绿庭院深深的感觉。
左前方是园林布局的经典画面:一笼竹子,一棵芭蕉,一座假山,山后面是一扇雕刻花纹的石窗,依稀可以看到亭台楼阁。
正前方又是两节台阶,最上面刻着“琴台”二字,看来,古琴台的灵魂还在上面呢!再往前走,继续拾级而上,沿路尽是宋朝、明清时代文人雅士的碑帖,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古代文人雅士到此游览观赏的境况,似乎听到了他们的吟诵之声,于是“穿越”到遥远的过去,眼前出现古琴台最有代表性的画面——道光岭南雅士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
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也许,有更多来到古琴台拜谒伯牙、子期的人,是像我们这样虽然满怀敬意和理解,却无力书写华章以表心意的“白丁”。
而米芾、宋湘这样的历代“鸿儒”,则提升了古琴台的内涵和魅力。
对于后来者而言,看的不仅是龟山之上,月湖之侧的古琴台,也包括历代的碑文和石刻,是这些书写精美、文辞隽永的作品,丰富了我们对“知音文化”的解读,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传统。
宋湘的“壁诗”就是被评论家称为“诗书双绝”的佳作。
在这样充满情怀的状态下,我在抬头之间就看到了正对着门口的“琴台”碑文,一问方知,这正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作品,也是古琴台的镇台之宝,苍劲有力的笔触,似是书法家对古人的敬意。
也许,时间可以洗去尘埃,但是,文人雅士惺惺相惜之谊却会亘古长存,就像这镌刻在石头上的大字,其笔力之深,就像是米芾在向这一对知音致敬!石刻所在是古琴台最高处,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高山流水”大殿,掩映于一颗“知音”古树之后,“知音”树从中间一分为二,就像两个人合抱在一起,大殿在秋日的早晨显得格外古朴美丽,蓝天之下,晨辉之中,墨色的屋顶画出流畅的线条,与高大遒劲的“知音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循着“高山流水”等古筝曲的琴音,我们走进大殿,原来,这里已经开辟成为古琴台博物馆。
环视馆内,满屋的横幅立轴,“春秋列国”、“高山流水”、“梅兰竹菊”,浸透着墨的芳香,馆内大堂右前方,一位老人正在播弄着古琴,在行走劳顿之后,这阵阵悠扬琴声,令人有“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觉,纷繁复杂的情绪也顿时安静了下来。
我和女儿立在他的身旁,一边翻阅着关于古琴台的书籍,一边欣赏着武汉书法家的画扇,突然发现有印章上的篆字不认识,询问工作人员,一位中年妇女指着弹琴的老人说,问我们馆长吧。
女儿上前,恭敬地问道:“馆长,请问这上面的篆字是什么意思啊?”馆长闻声,即轻抚古琴作收势状,琴声即悠然而至。
“哦,这是“寄情”,你看这竹子寄托了画者的喜爱,文人爱竹,懂吗?小朋友。
这个方印上刻的是“湘力何氏”,是画者的名字。
”老人家娓娓道来,非常和蔼。
我这才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这位老者,中等个头,皮肤黝黑,精神矍铄,灰白稀疏的头发一丝不乱地往后梳着,有点丝丝缕缕皆可数的意思,西装革履的他显得很讲究,似是对生活比较有品位和追求的长者。
老人家眼含微笑,讲起话来从容不迫语速和缓,交谈之间,拉开椅子,请我们坐下,慢慢聊。
我有点受宠若惊,意外得到馆长的礼遇,和这位饱学之士交流,真是太难得了!“你知道吗,钟子期并不是个樵夫,那是钱梦龙戏说的,那个时候“钟”姓就是皇帝赐给主管乐官的姓氏。
试想想,若非家庭身世,从小耳染目濡,钟子期怎么能够听懂伯牙的琴音呢?可以这么说,钟子期是一个隐逸之士,忘情于山水,劳作于其间,当然能够与自然山水对话。
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悟到泰山之高、流水之长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馆长身体前倾,微蹙眉头,语含焦虑,希望我们能够了解历史的真相。
在馆长看来,伯牙与伯乐、伯宗同是春秋时代“伯”姓的杰出代表,而非姓“俞”。
与他们相关的典故分别是:伯牙鼓琴、伯乐相马、伯宗直谏(伯宗以“鞭之长,不及马腹”劝谏晋景公停止进攻秦国,后因直言遭人陷害被杀,成语“鞭长莫及”由此来)。
事实上,当我们开始追查历史的真相,好多“信仰”就会开始动摇。
当我开始研究这些古人的故事,就发现,知音文化的发源地,也未见得就是现如今汉阳的古琴台,大量历史记载、诗词、传说、地名考都把知音源头指向湖北的石首市调关镇调弦口。
这一点,照章回小说的说法先按下不表,以后再叙。
他告诉我们,旅游团来了,都要请他讲讲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看得出,他很享受这样的交流,愿意把流传千年的“知音文化”传播给每一个人,尤其是我女儿这样的年龄的孩子。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我们从馆长那里了解到“知音”的故事,也有慕名前来的商人想要和老馆长“套磁”,于是我们起身告别,临行前买下手工装订的书籍作为纪念,女儿怕打搅馆长与商人的谈话,没有按先前的意愿找馆长题字,只微微向老人家点头就准备离开,可是老人家却很热情地喊住我们:“来,小朋友,我给你写几个字。
”女儿恭敬地递上书,老人家带上老花镜,打开钢笔帽,略微思索就在扉页上龙飞凤舞起来,两分钟的功夫,几行漂亮的行草出现在我们眼前:zyh同学雅存:明月清风本无价,高山流水应有情;古琴台留念;wqz草;辛卯金秋十月书。
看到馆长这么热情,女儿有些不舍,我提议女儿和馆长合个影,让这短暂的交流留下永远的纪念。
馆长很高兴,站起来,和女儿并肩而立,还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才对准相机微笑,“咔嚓!”我按下快门,留住了这永恒的瞬间。
终于要挥手说再见,我们不仅要跟古琴台说再见,这里的苍松翠柏,这里的石刻碑文,这里的园林大殿,这里的悠扬琴音,我们都将储存在记忆之中作为美好的怀想,还要跟老馆长说再见,感谢他得给我们古迹文物之后的故事,俗话说,名胜游览三分观看七分听,我们不仅听到最翔实的解说,而且还得到老人家的一份深情厚谊!当我回到深圳,日日行走在上班与回家的道路上,心里还时时想起老馆长,他的渊博带给我探究历史真相的欲望,他的和蔼带给我们的是人间的温暖。
我想,将来如果有陌生人向我问询,我也一定要尽我所能给对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