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避难场所汇报

避难场所汇报


一、自贡市及邻近区地震史 第二章 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地处川南的自贡市在2200年的历史记载中有六次4.5级以 上的中强地震。 自贡及邻区历史地震一览表见说明书。
二、自贡市地质概况
自贡市境内地质构造属四川台坳的自贡凹陷,褶皱轴多呈北东—南 西走向,各构造轴彼此呈北西—东南向雁行排列,形成由西而东的 10个小背斜和小向斜,境内还有黄桷坡断裂带和长岩断裂带。 自贡市具有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背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自贡市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是全国53个 重点抗震城市之一。

四、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对自贡的影响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时自贡震感强烈,高层上部的人们几乎无法站立; 很多建筑出现裂缝,农村少量房屋倒塌; 地震导致两人死亡,多人受伤; 地震一开始就导致通讯中断数小时; 市区内少有的几个开敞场地被挤得水泄不通,道路上车水马龙全是外逃人员, 部分道路严重堵塞。

避难疏散救援通道规划图
第七章 避难场所规划建设
五、对避难场所通讯保障的要求

在加强市区通讯容量、网络安全保障的同时,一般避难场地要求配置2-3对不同走向的有线通讯线, 场地内要布置广播系统,区级以上的避难场所要求配置海事卫星电话,确保灾时避难场所间,尤其 是指挥机构间的通讯畅通。 由市电信局设2对通讯专线线至市级避难指挥中心,市电信局与各区级避难指挥中心之间设1对通讯 专线。.市级避难指挥中心与各区级避难指挥中心之间应各设1对通讯专用线。市级避难指挥中心与 城市市生命线工程有关单位(如公安、交通管理、医疗救护、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环保、气 象、地震、人防等)之间各设至少1对通信专线。 规划城市建立抗灾调度指挥专用无线通信网。抗灾调度指挥专用无线通信网用以实现地震等灾害发 生时无线通信“三级组网”和有线、无线汇接。市级指挥中心与各区级抗灾指挥中心之间的无线通 讯一级组网;各区级抗灾指挥中心到基层应急避难场所之间的无线通讯为二级组网;以及以应急避 难场所为中心的无线通讯三级组网, 构成避难指挥网。
第一章 前言
二、规划的适用范围和效力
本规划在设计原则中综合考虑了可适用于多灾种,如火灾、水灾等的应急避难 问题。 本规划经专家审定、市政府批准后,城市规划区和相关县镇要参照本规划提出 的有关规划设计原则、场地建设标准、管理要求等,编制各自详细的避难场所 规划,并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具体确定避难场所的位置、规模、服务范围,以 及配套建设避难场所所需相关设施等。

三、城市地震灾害特点分析
地震灾害相对于其他灾种,对城市的破坏性最大,范围最广。 自贡形成了中心城建筑集中,居民密度大,新旧建筑同时存在,人均用地不 足的特点。 城市内部分用地分布不合理。自贡市有盐化工为代表的很多化工企业,部分 处于上风上水,企业的产品或者中间产品很多是有毒物质或者易燃易爆品, 地震有可能引起火灾和有毒物质泄漏等地震的重要次生灾害。

第六章 避难场所分类及标准
二、避难场所建设标准
1、用地面积标准 一般情况下,应急避难场所用地面积不小于2000—3000平方米;固定避难场 所用地面积不小于4000平方米。 若某些地区情况特殊,可以根据当地用地现状及居民人员数量,在参照上述 标准的同时,可以设置适合本区、街道、社区等需要的小于本标准的避难场 所。如面积为1000平方米左右的空地,包括学校小操场、城市小绿地、小广 场、小运动场等;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又在建筑倒塌范围以外,也可选择 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用地,但要达到下述基本人均用地面积标准。
自贡市中心城区 ——防灾避难场所规划
方案汇报
组织编制单位:自 贡 市 人 民 政 府 编 制 单 位:自贡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08
第一章 前言
一、编制过程



今年“5.12”大地震以后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深受关注。 6月我院受自贡市规划和建设局的委托,以自贡市政府的名义编制《自贡市中 心城区防灾避难场所规划》。 7月就规划初步方案两次与规划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交换了意见。 8月27日专门召开了市政府救灾办、市地震局、国土局、交通局、安监局、教 育局体育局和四区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意见征求会。 在综合多方面的意见后,于11月6日参加了市规划建设局的规划业务专家论证 会,结合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现报规委会审查。

中心城区人口高度集中,密度大,潜在的地震以及其他灾种的破坏性要大大 高于其他地区。 从严格意义上讲自贡市还没有一处真正的避难场所。一旦发生严重的地震灾 害,就不再是应急安置群众的问题,而是应急寻找和建设避难场所的问题。
二、避难场所现状建设概况

三、可以用做避难场所资源调查

自贡市中心城区可利用作为避难场所的用地——主要指公园绿地、其他各种 绿地、体育用地、学校操场用地等。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资料,中心 城现状主要有52处可以作为避难场所的用地,总面积约65.32公顷。
二、配套建设的基本内容
配套建设救灾指挥中心、应急监控(含通信、广播)。 配套建设应急供水、供电、医疗救护、物资供应用房和设施设备。 配套建设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并配备消防器材等,有 条件的还可以建设洗浴设施,设置应急停机坪等。

第五章 自贡市避难场所及现状问题分析
一、人口分布特点
第六章 避难场所分类及标准
2、人均(综合)面积标准 (1)确定依据 人均用地(综合)面积指避难场所应配备的主要设施用地面积:居住用地(棚 宿区),应急物资存放用地(仓库)、应急厕所用地、指挥部门用地、医疗(卫 生)救护站用地等,不包括避难场所内部道路、水域等面积。
项目 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面积标准 固定避难场所人均面积标准 资料来源 北京 台湾 日本 1.5-2.0㎡ 2.0-3.0㎡ 北京中心城避震及应急避难场 所规划 0.5㎡ 0.8-2.0㎡ 台湾城市救灾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指标 (2003年) 0.5-1.0㎡ 1.0-2.0㎡ 日本《强烈地震发生时的避难生活 手册》

第七章 避难场所规划建设
三、对避难场所周围建筑的要求
应急避难场所,尤其是固定避难场所周围的建筑要采用抗震防震、防火 耐火材料和构造,并且考虑建筑的倒塌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建筑高度 和密度问题。 根据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房屋倒塌情况分析,一般建筑物倒塌范围的测 算方法为:砖石混合结构、预制楼板房屋为1/2H—1H;砖石混合结构、 现浇板房屋为1/2H;砖承重墙体房屋为1/3H—1/2H。(其中H为建筑檐 口至地面的高度)
第三章 规划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及原则
二、规划编制指导思想
1、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 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立足于抗防,坚定不移地走综合防御减灾的道路。 2、坚持发挥各级政府的领导作用,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协调配合,依法 防震减灾。坚持依靠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 资机制,多渠道筹集防震减灾资金。 3、坚持与《四川省防震减灾规划》、《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四川省破坏性 地震应急预案》相衔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量力而行,分步实 施、优先抓好对全市防震减灾有影响的重点区域避难场所和避难设施建设,力 争在较短时期内有所突破。 4、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科技与防震减灾事业更加紧密的结合,努力研究解决 防震减灾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 系,提高防震减灾的综合防御能力。 5、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突出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 增强其预测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6、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内国际地震科技合 作交流,尤其是与有抗震减灾经验的地震多发区国家和地区交流。

第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避难场所规划建设
四、对避难场所疏散道路的要求
规划和建设部门在不断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同时,对已有的避难疏散通道严 加管理,保证交通畅通。 主要等级包括: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支路以下为居住区道路) 等。次干道以上等级道路一般用于连接固定(长期)避难场所,而支路及居住区 等道路则用于接连临时(应急)避难场所。
备注
三个地区都要求城市固定避难场所人均面积标准最低不少于1㎡。

结合自贡的现状特点,规划采用综合面积标准,规划控制人均避难场地2 平方米。但考虑到一些地区,尤其是老城区的实际用地情况,首先保证应 急避难场所,而且最低人均指标不应少于1.0平方米。
第七章 避难场所规划建设
一、布点服务半径要求
1、应急避难场所 考虑到应急避难场所距离住宅区较近的特点,服务半径定为500米,即步行 5—15分钟内到达为宜。 2、固定避难场所 考虑固定避难场所主要为城市公园、区级公园、大型体育场、学校操场(有 400米跑道)的特点,服务半径定为1500米—2000米,即步行0.5—1小时内 到达为宜。
避难场所布点规划图
避难场所服务半径分析图
第七章 避难场所规划建设
二、对避难场所选址要求
除了考虑就近安排的原则外,一定要避让地震断裂带,砂土液化、沉降、地裂、 泥石流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以及远离泄洪区、低洼地易积水地区,高 压线走廊区域。另外,也不要将避难场所安排在存放易燃易爆品、化学品等仓 库的周围地区。避难场所还要安排在建筑倒塌范围之外。 本规划暂不涉及利用地下人防工程作为避难场所问题。 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和国家地质公园,如自贡恐龙遗址地质公园等,要 慎重对待将其作为避难场所,必要时可根据其“公园总体规划”划定部分场地, 避免人为环境的破坏。
六、应急避难场所的职能
“灾害防御” “应急救援”两大重要职能。

第三章 规划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 3、《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4、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及《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2003)》《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 见(2004)》《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建筑工程抗震设防 分类标准(GB50223-2004)》《防洪标准(GB50201-94)》《岩土工程勘测规 范(GB50021-94)》《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21734-2008)》 5、《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 6、《四川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7、四川省防震减灾规划 8、自贡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2020年) 9、《自贡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自府发【2007】1号 10、《自贡市地震应急预案》自府办发〔2006〕88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