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剖析报告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剖析报告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剖析报告第一部分专业基本情况专业名称: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代码:600101所属院系:化学工程系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始建于2004年,同年开始招收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2005年开始招收高中后三年制学生,现有在校生127人。

生源全部来自江苏省内。

本专业拥有一支双师素质高、梯队完善、教学与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6名,校内兼课教师1名,其中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名,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占专任教师的57.1%,讲师3名;中青年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数3人,占中青年教师的75%。

现有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5人,双师型教师6人,占专业专任教师的100%;行业、企业专家、一线能工巧匠在内的兼职教师7名,占50%;专兼教师总人数14人。

本专业团队教科研水平较高,发表论文30余篇,承担院级以上教科研项目10项,编写校内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材5本。

教学设施完备,处于同行领先水平。

本专业建有较为齐全完善的校内实训室,包括建设有一个省级现代分析测试中心、环境监测与治理实训分中心、化学物料识用与分析实训分中心、工业分析实训分中心、化工模型展示及管道拆装实训分中心、化工单元过程实训分中心、化工设计实训分中心、化工仿真实训分中心等8个校内实训分中心,共65个实训室,总资产达1443.67万元,总面积6720平方米,完全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

其中校企合作共建的省级现代分析测试中心、环境监测与治理实训分中心为本专业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全面可靠的实践平台。

2009年以化学及分析检验主干实训平台为主的“应用化学实训中心”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评为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

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需要,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改善办学条件,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实现互利双赢,在综合考虑企业所在行业企业规模及性质等方面基础上,我院先后与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扬州联环药业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扬州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其中深度合作企业4家(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扬州联环药业集团、扬州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形成了全面的、稳定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完成本专业学生工厂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方面提供足够保证,同时也是学生就业、教师访问工程师、企业锻炼、专业横向服务的重要合作对象。

近年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以学院“区园企校共发展”的办学新模式、“双导向四融入一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积极推进“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目标、职业活动为导向、工作任务为驱动、项目训练为载体、素质教育渗透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依托行业企业,开展了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课程改革,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组织开展了专业调查与企业走访,召开了行业企业专家研讨会,逐步形成了“三段四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近年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所有毕业生除获得毕业证书以外,还取得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一级证书、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证书或学院英语三级、化学检验工中级工证书,部分学生还获得化工总控工中级工以及化学检工高级工证书。

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共取得团体一等奖3项,个人一等奖3项。

经过近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本专业为社会培养了300多名毕业生,毕业生在专业工作岗位上顶岗速度快、培训周期短、专业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第二部分专业改革与建设取得的成果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一)专业设置本专业通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职业资格要求、企业岗位、毕业生工作情况、同等高职院校办学情况等的调研;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坚持走“立足扬州,面向江苏和长三角地区”的办学定位,在学院“成为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成为高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新高地、成为本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排头兵”的发展战略、“就业导向、类群集聚、行业主导、服务地方”的专业建设理念的指引下,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1、专业设置区域产业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尽管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环境问题依然形势严峻,成为约束经济发展的瓶颈。

据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突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稳定,酸雨分布区域无明显变化;相比之下,农村环境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农村生活污染加剧,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江苏省生态环境状况亦不容乐观。

据2011年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全省废水排放量59.1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96亿吨,生活废水排放量34.20亿吨。

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仍处于轻度污染。

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12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断面占35.5%,劣Ⅴ类断面占19.9%。

13个省辖市饮用水源主要来自长江、太湖、京杭大运河(苏北段),11个省辖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

长江干流水质较好,干流10个监测断面水质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主要入江支流水质总体处于轻度污染。

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年均浓度分别达到地表水Ⅲ类和Ⅳ类标准要求,氨氮年均浓度达Ⅱ类标准要求,但总氮年均浓度仍劣于地表水Ⅴ类标准。

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05.38万吨,烟尘排放总量49.14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45.29万吨。

全省13个省辖城市中,有12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盐城市受可吸入颗粒物影响,环境空气质量未达标。

农业污染呈逐渐加重的趋势。

江苏省大多数城郊土壤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某城市连片农田多达7000公顷的面积受镉、铅、砷、铜等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

由于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土壤耕地力下降。

化肥的过量使用还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加重了水环境污染。

研究表明,目前太湖水体富养化过程,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率已超过工业的点源污染。

扬州市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据2011年扬州市年度环境质量公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酸雨发生频率持续下降。

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初步改善;南水北调源头水质较好;境内长江扬州段、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水质稳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声及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平稳。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内河水质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水质现状为劣Ⅴ类,为有机污染,市区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综合达标率为53.6%。

2011年,全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断面共68个,其中,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有21个,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有47个。

乡镇饮用水源综合达标率为91.8%,地表水源的达标率为92.3%;地下水源的达标率为90.9%。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形势,国家明确提出了“能耗降低20%,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为完成日益迫切的减排任务,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06年,环保支出项目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且投资力度逐年增加,2005-2009年环保产业年产值稳步增长,年增长率15%-17%左右,2005-2009年中国环保产业年投资总额与年产值如图1所示。

“十二五”期间国家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环保产业市场巨大且前景良好,预计“十二五”末期年产值将达到图1 2005-2009年中国环保产业年投资总额与年产值2008年,我省节能环保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5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

环保装备产品63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900亿元,环保服务65亿元,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江苏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中明确提出了我省环保产业发展目标,至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至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00亿元,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将我省打造成产业布局合理、领军企业带动、品牌效应明显、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节能环保产业重要基地。

“十一五”期间,扬州市环保产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水污染治理成套设备、大气污染治理成套设备、固体废物处理设备、噪声控制设备等环保设备制造已经初具规模,以扬州天雨环保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扬州市江都环保产业园正在迅速崛起。

扬州市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使其逐步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扬州杨庙环保产业园规划3.6平方公里,是以垃圾焚烧发电、灰渣制砖、医疗废弃物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业废油处理、餐饮垃圾处理、危险品处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安全化处置产业群。

《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发展节能装备和环境装备及产品,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努力实现城市生产、生活与废弃物集中处理、循环利用同步。

到2015年,扬州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

2、人才需求分析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环境管理越来越严格,环保标准也越来越高,要求企业必须达标排放,一些污染较重的企业为了避免停产关闭,开始重视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需要清洁生产审核、ISO14000环境管理的专业人才,污染治理设备的运行,需要环境监测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的专业人才。

江苏环保产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环保专业技术人才,2008年,我省节能环保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就已经达到50多万。

目前,环保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有三类:一是技术研发人才,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实验数据采集分析工作,做环保产业的技术源头,为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二是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从事方案编制、工程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污染物质监测等方面工作。

三是环保服务人才,环保设备和产品的营销,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背景和商务技术沟通能力,依托技术说明,进行市场开拓;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室内环境检测和治理公司应运而生;伴随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出现了大量的第三方运营公司;社会上各类环保咨询、培训机构不断涌现;建设项目的报批,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上这些都是与环保产业协调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迫切需要大量的环保专业技术人才。

通过市场调研发现,伴随着环保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三类人才中,面向生产一线的第二、第三类环保人才的需求比例近80%。

以扬州市为例,2005-2010年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会招聘的岗位数中环保产业岗位所占比例稳步提升,从业人数逐年增加,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也逐年上升,2005-2010年扬州市环保岗位数比例与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如下图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