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都不断提高,这使得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得到了保障,但是,社会的快速转型,却带来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许多调查及相关资料均表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青少年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其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对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各校都能处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
在随机对在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普遍存在着情绪反常、社交困难、校园恐怖等不良性格行为问题,乃至自杀、犯罪等消极心理状况。
在种种情况中,本文针对以下几种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一、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中学生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过度考试焦虑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不但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考试焦虑是人在面临考试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景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每逢考试就会犯“间歇性精神错乱“的学生,高考却意外地被中国人民大学顺利录取。
原来,这名同学平时学习也算努力,但每次月考成绩却都很差。
每当看见考试后的排名,他就开始想到老师失望的眼神,母亲的责骂甚至父亲的抽打,让他越来越忐忑不安。
最终竟产生抑郁和暴躁症状。
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作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
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而开始担心他会因学习而熬坏身体。
父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生活也开始变得轻松。
自己也没有了来自家庭和排名的压力,心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
因此可看出,考试焦虑是由学生自身和外部环境共同引起的。
从学生个人来
说,个性特征是重要内因,认知评价、知识储备以及应试技能也是影响方面。
同时,学校、家庭、社会或者各方关注人员的期望这些外界条件对青少年心理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考试焦虑是内外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只要有考试存在,考试焦虑就会存在。
但同时,它也是可逆的和可改变的。
作为教育者,要有效地解决中学生的考试焦虑状态,主要从以下两点对他们进行处理疏导和调控。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克服人格中的某些缺点;第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考试正确的认知评价。
帮助他们认识到考试只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不要把考试的分数看得过重,正确对待考试结果,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
二、心理贫困
心理贫困是因为青少年某一方面或者多个方面的水平能力与其他人相差过大而产生的,环境的不同、人群的反差使有些青少年不能及时适应,渐渐变得孤僻自卑,难免情绪低落。
于是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经济状况不如人,学习成绩不如人,心理压力越来就大。
这其中,经济困难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诱发原因。
有些高校所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因限制多,要求高,多奖给了品学兼优的学生,助学金的发放很少能使贫困生获益,有些贫困生因在外兼职或多或少影响了学习成绩,无法达到享受助学金的标准。
由于扶贫机制的不够完善,混淆了“奖优”与“助贫”,甚至处于其他四人原因,并没有把这类资金发放到位,许多贫困生就会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遂导致心理压力恶性循环。
还有部分贫困生对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存在很多误解,认为贷款或参加勤工助学丢人,会被人瞧不起,是一种施舍。
或者学生本身自视清高,宁愿在校外勤苦打工。
因此,助学机构的宣传力度和学校管理部门的工作协调性也是很关键的,否则,很可能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造成更多不必要的问题。
贫困生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问题,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倾向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问题。
“双贫生”问题的浮现,是社会改革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国家和学校采取“奖、助、贷、减、免”等措施,对帮助贫困生渡过经济难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贫困生问题涉及的不是
贫困生个人的事情,而是涉及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
因而防止“双贫生”中出现伤害性事件,是目前各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的一大难题,必须妥善地加以解决。
第一,坚持预防为主。
在新生入学时进行相关的心理测试并筛选结果,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和疏导,减轻其心理压力。
第二,完善奖、助、贷的相关制度,加大对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监督,使相对应资金真正落实到贫困生手中。
第三,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引导他们客观正确评价自己,克服自卑与自负,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来促进其心理健康。
还要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
三、孤僻孤独
孤独感是指因离群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上课时,虽然全班学生都坐在同一个教室里,面对着同一位老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组织或自身参与程度上的不同,学生在心理上可能“离群”;在课外,虽然周围都是认识的同学,都是热闹的气氛,但自己却始终无法融入。
他们似乎是一个旁观者,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学习娱乐活动中去。
一方面,老师同学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
他们懂了也不发言,不明白了也不问,就像课上课下没有这些人一样;另一方面,他们感觉不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需要,似乎大家都对自己不闻不问,因此觉得自己就是“多余的人”。
这种不合群的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对与人交往根本就不感兴趣或因为焦虑、担忧等原因而不能与人交朋友,称为交往退缩,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交往心理障碍;另一种是学生不被同伴所喜爱,与他人交往时遭到了拒绝。
这时作为起关键作用的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
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受动”心理,他们很少或很不愿意自己去启动师生交往,更多的是等待老师赋予自己“主动”的机会。
这往往被视作孩子听话、懂事这类良好的表现,实际上这种“圈地”特色会加深学生心理上的胆怯、保守
以及日复一日积淀而成的孤独感,不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而且会无法避免地进入他们的生活中,可能导致病态心理。
教师要对每个学生都尊重、关心和严格要求,使学生意识到教师要真心接纳与尊重自己。
多用肯定、赞赏、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形成情感共鸣。
让他们在一次次小小的成功中体验其艰辛和甘甜的滋味,进而使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和受到重视的存在感。
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及班级活动的意见看法,采纳合理的建议。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总而言之, 青少年作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而青少年不断产生的心理问题,要求我们在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方面也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