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 语文 九上 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部编版 语文 九上 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5.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 达的思 想感情 、所反 映的生 活,都 只能是 过去的 ,而理 解总是 现在进 行时。 当我们 接受历 史上的 艺术作 品时, 我们当 然可以 设身处 地想象 古人的 生活, 体验古 人的思 想感情 ,但我 们毕竟 是现代 人,只 能按照 我们现 在的心 理文化 结构去 理解古 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抚慰,也 是对亲人的劝导,同时感情也升华对天 下之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豁达的 胸襟与乐观豪迈的情怀。
词人的情绪变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巩固练习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B.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案:C
巩固练习
3.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 项。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堂测
理解填空:
1.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的句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隐含了作者弃绝人间,另觅家园的心曲的句子:
我欲乘风归去 3.暗示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 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的句子: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表现身处高位时寂寞孤独心声的句子:
2.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 美价值 仅仅是 一种可 能的存 在,只 有通过 阅读, 它才转 化为现 实的存 在,因 此对作 品的接 受具有 艺术本 体的意 义,也 就是说 ,接受 者也是 艺术创 作的主 体之一 。
3.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 不是被 动的。 海德格 尔提出“ 前理解 ”,即 理解前 的心理 文化结 构,这 种结构 影响着 理解。 理解不 可能是 文本意 义的重 现,而 只能是 文本与“ 前理解 ”的统 一。
明标
1、品读作品的语言 (重点) 2、体会作者的感情 (难点)
助读资料一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 外职,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 又贬谪惠州、儋州。与父洵弟苏辙,合称“三 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 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传诵甚广。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三苏、欧阳修、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8.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 他所具 有的方 法和工 具在字 里表现 出生命 体的骨 、筋、 肉、血 的感觉 来。许 慎说:“ 书者, 如也。 ”书的 任务是 如,写 出来的 字要“如” 我们心 中对于 物象的 把握和 理解。
高处不胜寒 5.顾影而舞,不如身在人间句子: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理解填空: 6.表明夜深而离情正浓,月光流转相照的句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7.下片中含有 人生哲理的句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8.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蜕变而来, 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 界。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答案:C(应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巩固练习
4.《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
里的“此事”是指
;月圆
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
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
政治苦闷
想摆脱苦闷 内心矛盾 不再矛盾
怀人无法入睡
诘问、埋怨 自我排遣
化思念为祝福
小结
《水调歌头》上阕写对月饮酒, 下阕写对月怀人,既反映了作者宦 海失意时的思想苦闷,也反映了作 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以豁达的 胸襟,表达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 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你能吟诵几句 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吗?
王安石、曾巩。
助读资料二
词是由诗歌演变而出的一种韵文文体,可分为
三类:小令、中调、长词。词牌是词的格式名称,是指 词所配的乐调,而不是词的题目。大部分词的内容与词 牌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在词牌下还要写上词题,以概括 说明词的内容。
词一般分为两段,前段称“上片”、或“上阕”,后 段称“下片”或“下阕”。
运用了拟人、反问的手法。这一问 似乎是对月亮的埋怨,责怪月亮故意作 弄人,给人增添离愁,其实是抒发了词 人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惆怅和对亲人的怀 恋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蕴涵了人生哲理,即人世的聚散离合 如同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是必然的规律。 作者自我排遣的内心的遗憾,表达了词人 心胸开阔旷达的一面。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小序 交代了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写作背景 :序言中,透露了 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 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 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 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 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 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 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 郁惆怅。
4.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 的关系 :一方 面文本 在相当 程度上 规定了 接受者 理解的 范围、 方向, 让理解 朝它的 本义靠 拢;另 一方面 ,文本 不可能 将接受 者完全 制约住 、规范 住,接 受者必 然会按 照自己 的方式 去理解 作品, 于是不 可避免 地就会 出现误 读或创 造。
时间:6分钟
朗读训练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 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 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 读出延长音。
朗读训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
助读资料三
写作背景:苏轼和弟弟苏辙情谊深厚。写 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密州,心情 抑郁。这时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已 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 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独学感知
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疏通 词意。
要求:1.自由朗读,同位互读。 2. 疏通词意后,同位交流。

”的句子。
答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布置作业
古人苏轼以月抒怀,表达心中的郁闷和对 亲人的思念,今天面对明月你会想到什么? 发挥你的想象,写下你的感受。
1.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 发,将 创作看 作艺术 家审美 经验的 结晶过 程,作 品完成 就意味 着创作 完成。 而从接 受美学 的角度 来看, 这一完 成并不 说明创 作已经 终结, 它只说 明创作 的第一 阶段告 一段落 ,接下 来是读 者或观 众、听 众的再 创作。
6.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 个体毕 竟是与 群体相 通的, 所以个 体的理 解中也 有普遍 性。理 解作为 现实的 行为具 有通向 实践的 品格, 艺术品 正是通 过理解 走向现 实,并 在生活 中发挥 作用的 。不是 别的, 正是理 解擦亮 了艺术 品的生 命之光 。
7.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 用字的 结构来 表达物 象的结 构和生 气勃勃 的动作 ,使写 的字成 为一种 表现生 命的艺 术。元 代赵子 昂写“子 ”字时 ,先习 画鸟飞 之形, 从中吸 取对生 命形象 的构思 ,使“子 ”字有 着鸟飞 形象的 暗示, 成为一 个表现 生命的 单位。
9.诗中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 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句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0.表达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的句子:
但愿人长号 ,与《水调歌头》
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 弟 )及父亲 同为“ ”,
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答案:子瞻,东坡,苏辙,苏洵,唐宋 八大家,词牌名
品读赏析
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的 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例:我喜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一句,它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 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 活的赞美和向往。
要求:先独学3分钟,再组议2分钟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