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_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够读通顺文章。

2.能够自主理解文中的词语,整体掌握课文的大意。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及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够自主理解文中的词语,整体掌握课文的大意。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训练学生自主归纳方法勇于实践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未知及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练习探究法教授法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春秋时期有一位大学问家--孔子,他博学多闻、知识渊博,尽管如此,但是他还是遇到了让自己不能决也的问题,你知道这个问题是什么吗?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日,读通顺
1.生字
2.句读,停顿
A无句读文章
B教材原文
C生自读--展示读
【句读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我们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

读顺文章是开始解读文章的第一步。


三、译日,知文意
1.示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师生共同回顾学习文言句的方法。

问题引导:
在这个句子中,你哪个词语存在疑问?
在不知道词语意思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猜一下,是天马行空的乱猜吗?是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合情合理的猜想。

然后把猜想的词语带入句子中,穿糖葫芦的方式去翻译,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合情合理即可。

(简单记写板书1.找出不懂词语,2猜意思,3带入试译。


东:向东,方位名词做状语。

游:游学,游历。

古诗文单音节的词语翻译需要注意,以合适的词组解释。

2.同桌两位对说一下解读文言句的方法,初遇文言文,疏通文意的三步骤。

3.出示剩余文本,学生逐一去实践。

(3分钟后疑问解答)
原则:同学间互解--师生研讨--教师讲授--全体参与
4.面向全体,起立2分钟同桌对说,说完请坐。

四、辩日,析辨理
1.既然故事文意已经了解,那我们就分角色朗读。

同桌之间练习先辩---同桌展示(小儿的自信满满,孔子的无奈等)
2.思考:从我们这一辩中,你辩到了什么?
预设:
(1)善于观察,(2)勤于思考,(3)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4)标准不一样,得出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5)小孩子辩论的时候有理有据,很清晰……
【在这则文章中,两位小儿中,一儿是从视觉角度辩论的,一儿是从触觉角度辩论的。

一儿说,一儿说。


【他们都是先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生活常理,再结合自己的看到的事实现象,印证自己的观点。

这就是辩论。


正因为如此,才让儒学多智的孔子不能决也。

3.那来到今天,我们可以帮助解决吗?
【视觉---标准参照物不一样,触觉---直射和斜射】
小结:面对自然界出现的一切,我们的古人都是在观察、思考,尽管那时标准不一,得出的结论不一。

但是我们能看到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对未知的探索,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4.正如本文选自的《列子》,简介,幻灯。

五、小结学习文言文的步骤
重点是知文意。

六、小试牛刀
我们试试-,幻灯出示《夸父逐日》。

1.自读,自问,自己思考。

2.开火车展示,互相纠错,做好笔记。

【文言学习,文言词语积累重要,学习文言的方法更重要,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就更了不起啦】
下课!
两小儿辩日
【学情分析】
1.在知识掌握与能力理解方面,文言文对初一学生而言有些生涩难懂,初次接触一种文体注重的是兴趣的培养,所以我选择的是一篇文言小故事,内容浅显,这样可以让学生轻松入门,产生学习兴趣。

2.在身心特点上,初一学生好动,但是爱发表见解,于是在教学中我采取以学生疑问为主的教学引导,以此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而这个年龄的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所以要注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主动探究的精神。

两小儿辩日
【效果分析】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定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其中,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归纳方法;二要读通顺,背诵积累诗文,就达成效果来看完成是很不错的。

但要就寓言故事的寓意或者启示来说,学生的感悟都没有错,但对于学生的引导上缺少方向性,不够多角度的思考,不够全面,不确切,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和引导会更好。

课堂上因为以学生为主,由学生的问题逐步深入课堂,逐步深入文本,学生始终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不仅是形式上的积极,更多的是头脑的不断思考,语言的表达能力的训练收效很不错。

尤其是文言《夸父逐日》的当堂解读训练,学生完成的很不错,基本上的关键词语很准确的翻译出来。

文章的大意也能较准确的表达出来。

两小儿辩日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六年级下册中一则寓言故事。

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
出判断。

这个故事让学生明了大自然的一切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也要清楚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无止境,以此,培养学生对未知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

对于本文学习,我主要采用了学生读、思、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有意识归纳学文的方法,尤其是翻译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自学古文的兴趣。

学习过程中,课堂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舒适、自主求知”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在学习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求知,主动的探究。

初一语文学案
拓展资料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④。

未至,道渴而死⑤。

弃其杖,化为邓林⑥。

注释:
夸父:古代神话人物。

逐日,追赶太阳。

1.逐走:竞跑,赛跑。

2.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3.河、渭:即黄河,渭河。

4.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5.道渴而死: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6.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据清代毕沅考证,“邓”“桃”古音同,邓林即"桃林"。

两小儿辩日
【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本着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总结学习到的方法,用方法再去实践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以文本为例,归纳方法,实践训练,在不断的反复训练中,培养学生自己主动面对新文言文的解读的能力。

本科教学中尤其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采取了点名与对说再逐一展示的检查方式,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在积极认真的参与课堂。

本课中,我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

对于目标的达成来说前两个目标处理的得当: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归纳方法;二要读通顺,背诵积累诗文。

但要就寓言故事的寓意或者启示来说,学生的感悟都没有错,但对于学生的引导上缺少方向性,不够多角度的思考,不够全面,不确切,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和引导会更好。

两小儿辩日
【课标分析】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学生找问题--学生探究的方式,以学生的问题
定教,确保学生人人参与课堂,不仅是形式的参与,更是头脑的思考,碰撞。

确保学生、文本、教师之间是富有成效的对话。

在这种自主合作求知的学习的氛围中,逐步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参与课程中得出的实践经验和归纳出的方法,用于新知识的自主解读,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文言文,主动设疑问去解读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