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和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隋代是我国传统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朝代,结束了东汉末年以后分裂割据的局面,经济活跃,文化发展,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使全国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同时,丝绸之路畅通,国际交流频繁,隋朝皇帝曾经以“皇帝可汗”的姿态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
隋代在制度上多有创新,其中民间义仓的设立即重要创新之一。
这种应对自然灾害的社区互助自救措施,因效果明显,很快便得到中央政府认可,并采取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它不仅在当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隋代义仓的设立,在我国传统社会应对自然灾害仓廪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义仓丰富了我国仓廪制度的内容,使得政府仓廪与民间仓廪相得益彰,表明备荒救灾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同时,也表明国家对保障直接生产者的生活秩序和生产秩序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知。
隋代义仓的设立过程充分说明,民间具有取之不竭的创造力。
其创新之处在于,将这种民间自助形式制度化,成为国家倡导并加以保护的仓廪制度。
尤其重要的是,这使我国仓廪制度更加成熟,政府仓廪与民间仓廪并行,互相补充。
义仓的设置,是开展生产自救的一项有效应急措施。
经过多年经营,隋代各地义仓无不充盈。
这对当时脆弱的自耕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生产应对干旱、蝗灾、水涝、地震、瘟疫及社会动乱,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隋代疆域扩大,东部、南部均到大海,西至且末,北到五原。
大业五年(609),全国有户8907536,人口达46019956,直到百余年后的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才重新达到这样的户口数据。
隋代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学界将“隋唐”并称是有一定道理的。
宋代史学家马端临评价说:“古今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这是比较中肯的,而其中义仓的普及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隋代创立的义仓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李唐取代隋朝的当年,即沿袭前制设置义仓,虽然其间多有周折变化,却一直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规定,凡耕种土地者每亩纳粮食2升作为义仓粮,存贮州县,以备荒年赈灾之需。
这为“贞观之治”增添了新的内容。
至迟在唐代宗广德年间,义仓已经普遍设立于全国各地,与太仓、正仓、转运仓、常平仓、军仓共同形成布局结构严整的仓廪体系。
北宋的义仓制度更加完善,成为因地制宜、种类繁多的地方性备荒赈灾重要仓储。
南宋朱熹鉴于义仓设在州县往往发挥不了救荒赈灾的作用,又在乡间设由“乡人士君子”管理的社仓,并在一些地区得到推行。
这种情况在我国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仍然存在。
例如,清代规定乡村设社仓,市镇设义仓,实际上二者没有实质差别,义仓或社仓成为民间应对自然灾害的主要自教措施。
政府完全掌控的大型仓廪则主要集中于大都市附近,其功能是满足军队、都市贵族和官员的需求。
义仓或社仓与之形成了强烈对比。
创建于隋代的义仓,当时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变化过程,其在后代的变化更加明显。
但是,其应对自然灾害、民间自救互助这一基本功能并未发生多大变化。
因此,义仓在稳定居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魏明孔《从义仓设置看隋代制度创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间义仓的设立是隋代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它效果显著,因而得到认可并获推广。
B.义仓表明国家进一步认识到了保障百姓生活秩序和生产秩序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C.隋代各地义仓充盈,在应对干旱、蝗灾、水涝等灾祸方面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D.隋唐义仓尚存在诸多弊端,北宋始加以变革,制度于是更为完善,义仓成为重要仓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对义仓的出现、作用、意义及沿革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B.文章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来阐明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引用宋人马端临的评价,从侧面论证了义仓的普及对隋代国家富强起到的作用。
D.文章“多有”“一定程度”“比较”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注重语言表达严密性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隋代义仓的设立过程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百姓的创造性,发挥民间的智慧和作用。
B.唐朝开元天宝时期户口数据才达到隋代大业年间的规模,可见隋朝当时经济的富有。
C.南宋时,鉴于州县义仓在救荒赈灾方面作用不大的现状,朱熹又在乡间设置了社仓。
D.清代义仓或社仓是民间应对自然灾害的主要自救措施,政府在赈灾上不够积极有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在经历了一周的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后,嫦娥五号探测器于12月1日23时11分降落在月面预选着陆区。
嫦娥五号的落月过程经历了主动减速、快速调整、接近、悬停避障、缓速下降和自由下落段,看似轻松的平稳降落背后,蕴藏着众多科研人员的智慧和积淀。
嫦娥五号落月的过程也是为后续上升器月面起飞选择“发射场”的过程。
相较于嫦娥三号、四号,嫦娥五号对着陆点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的要求是空前的,需要着陆区域内既没有太高的凸起,也没有太深的凹坑,坡度要符合任务要求。
可以说,落月的过程就是边飞行边找寻落点。
为了实现“选址正确,落得准确”,嫦娥五号采用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已在嫦娥三号和四号上应用的“粗精接力避障”的方式,即在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的指挥下,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先大推力反向制动快速减速,然后快速调整姿态并对预定落区地形进行拍照识别,避开大障碍,实现“粗避障”。
之后,组合体在飞到距离月面100米时悬停,并再次对选定区域精确拍照,实现“精避障”,再斜向下飘向选定的着陆点,在移动到着陆点正上方后开始竖直下降,到距离月面较近时关闭发动机,利用着陆腿的缓冲实现软着陆。
在嫦娥五号的落月过程中,还有两个精妙的设计。
一是虽然表面上看是着陆器“背着”上升器软着陆到了月面上,但实际上,整个落月过程中,着陆器都借助了“外脑”和“外眼”分别是上升器月面起飞时要用的“最强大脑”中央控制计算机和通过“看星星”确定自己姿态的星敏感器,这是设计人员根据“上升器全程陪同着陆器”的实际想出的妙招,既节约成本又减轻重量,二是由于距离月面较近时主发动机激起的月尘会污染星敏感器,影响上升器月面起飞,科研人员专门设计了盖子,在距离月面一定的高度时把星敏感器的镜头盖起来,待落月之后月尘散去再通知星敏感器把盖子打开。
(摘编自《嫦娥五号何以稳稳落月》)材料二:此次任务的着陆点——鲁姆克山地区——位于广表的月球火山平原,被称为海洋风暴。
月球上这一区城的部分区域已经被其他月球探测器探测过,包括196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阿波罗12号。
鲁姆克地区的岩石被认为形成于12亿年前。
相反,由阿波罗号宇航员在1969年到1972年间带回的月球岩石要老得多。
美国非营利空间倡导组织行星协会解释说:嫦娥五号带回的样本应该是有史以来返回地球的所有样本中最年轻的,只有12亿年的历史,那时多细胞生命可能已经在我们的星球上进化了。
嫦娥五号将帮助科学家了解月球历史晚期发生的事情,以及地球和太阳系是如何演化的。
(摘编自《热烈祝贺!中国的嫦娥五号成功登陆月球》)材料三:美国地质科学教授詹姆斯·黑德表示,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的着陆区是月球最值得探索的区域之一,研究这个区域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确认10亿至20亿年前月球是否仍处于活火山状态。
美国地球科学家克莱夫·尼尔表示,嫦娥五号将开启在月球自动采样并将样本带回地球的新篇章,这无疑将加深科研人员对月球这一天体的理解。
法国月球和火星地质学专家杰茜卡·弗拉奥表示,此次中国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再次点燃了全球对月球探索的兴趣。
中国对航天领域国际合作持开放态度,“过去我们也毫无障碍地获得了中国享的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探测收集的数据”。
法国天体物理学家帕特里克·米歇尔认为,分析月壤样本,就如同探究太阳系的古代记忆。
每一个航天任务带回地球的样本,无论是来自月球还是小行星,都在加深人类对宇宙的理解。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说,带回月球样本的难度较高,迄今只有美国阿波罗计划和苏联探测器实施过。
中国如果能成功,将成为第三个带回月球样本的国家。
摘编自《海外专家和媒体热议嫦娥五号成功发射》)4.下列对嫦娥五号落月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嫦娥五号探测器在经历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主动减速、快速调整等落月过程后,准确降落在月球鲁姆克山地区。
B.嫦娥五号对着陆位置的精度和平整度要求远超于嫦娥三号、四号,所以边飞行边选择落点,这也是为上升器月面起飞选择“发射场”.C.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的“精避障”过程包括:月面百米悬停、精确拍照、斜向漂移、竖直下降和关闭发动机后利用着陆腿缓冲着陆。
D.中央控制计算机和星敏感器是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起飞时的关键设备,但在落月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设计既节约成本又减轻重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粗精接力避障”的方式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发明,已在嫦娥三号和四号上得到应用和检验,最终实现了嫦娥五号的月球软着陆。
B.着陆器的主发动机还存在不足,会激起月尘,污染星敏感器的镜头,影响上升器的月面起飞,为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专门设计了可以自主控制开合的盖子。
C.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岩石样本比美国探月活动中带回的样本要年轻,所以能够帮助科学家研究月球历史晚期的地质状态,以及地球和太阳系的演化。
D.嫦娥五号探月之前,只有美国和苏联从月球成功带回月球样本,可见这一技术难度较高,也说明嫦娥探月工程的实施必然攻克了很多相关的技术壁垒。
6.本次嫦娥五号探月活动的意义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分析。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刘卫平当长工刘三扛着石碓一喘一喘地爬上一道山梁的转弯处时,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降临。
石碓是用来舂糯米糍粑的那种,在湘中地区很常见,用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头从一面凿空了,凿出一个凹陷的圆坑。
眼下,石碓的圆坑正像一个深得过了头的帽子戴在刘三的头上,刘三的脑袋就完全没入了碓坑之中。
碓坑的两侧边沿压在刘三的双肩上,刘三必须举起双手扶着石碓的边沿,用力把石碓的前方擎起一点,这样,他那没入碓坑里的眼睛才能勉强从碓坑的边沿下看到身前三四步远的地方。
刘三正要经过的这道山梁地形特殊。
这道山梁好比就是一个人的鼻梁,从左侧看不到右侧,从右侧看不到左侧。
那时候,当刘三沿着那条横贯山梁的小道从左侧向山梁的顶部前进时,一只华南虎也正从右侧窜来,就这样,刘三和老虎不可避免地在山梁拐角处不期而遇了。